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對環境規劃與管理基本任務的理解

對環境規劃與管理基本任務的理解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9 02:49:53

對環境規劃與管理基本任務的理解?一、名詞解釋(共5個,每個4分,計20分):,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對環境規劃與管理基本任務的理解?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對環境規劃與管理基本任務的理解(環境規劃與管理知識點總結歸納)1

對環境規劃與管理基本任務的理解

一、名詞解釋(共5個,每個4分,計20分):

1. 環境規劃:是指為使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把“社會-經濟-環境”作為一個複合生态系統,依據社會經濟規律、生态規律和地學原理,對其發展變化趨勢進行研究而對人類自身活動和環境所作的時間和空間的合理要求。

2. 生态規劃:一切經濟活動都離不開土地利用,各種不同的土地利用對地區生态系統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在綜合分析各種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的基礎上,制定土地利用規劃,通常稱之為生态規劃。

3. 總量控制:就是依據某一區域的環境容量确定該區域内污染物容許排放總量,再按照一定原則分配給區域内的各個污染源,同時制定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保證區域内污染物排放總量不超過區域容許排放總量。

4. 環境承載力:環境承載量就是某一時刻環境系統所承受的人類系統的作用量;這一作用的極限值即為環境承載力。 環境承載力指某一時刻環境系統所能承受的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能力阈值。

5. 排污收費制度:“排放污染物超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标準的企業事業單位,依照國家規定繳納超标準排污費,并負責治理。”該制度具體操作的依據是《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和《排污費征收标準管理辦法》。

6. 環境功能區劃:是環境實現科學管理的一項基礎工作。它依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和不同地區在環境結構、環境狀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異,對區域進行的合理劃分。它研究各環境單元的承載力及環境質量的現狀和發展變化趨勢,揭示人類自身活動與環境及人類生活之間的關系。

7. 動态規劃:是處理具有多階段決策過程問題特征的優化方法。所謂多階段決策過程問題是指對由一系列相互聯系的階段活動構成的過程。如何在預定的活動效果評價準則下,使各階段所做出的一系列活動選擇,達到活動整體效果最佳問題。一個多階段決策問題的最優決策序列,對其任一決策,無論過去的狀态和決策如何,若以該決策導緻的狀态為起點,其後一系列決策必須構成最優決策序列。

8. 污水調節:在河流同化容量低的時期用蓄污池把污水暫時蓄存起來,待河流的納污容量高時釋放,由于更合理地利用了河流的同化容量,從而提高了河流的枯水水質。這項措施稱污水調節。

9. A-P值法:在A值法中隻規定了各區域總允許排放量而無法确定每個源的允許排放量。而P值法則可以對固定的某個煙筒控制其排放總量,但無法對區域内煙筒個數加以限制,即無法限制區域排放總量。所謂的 A-P值法是指用 A值法計算控制區域中允許排放總量,用修正的 P值法分配到每個污染源的一種方法。

10. 建設項目環境管理:是指環境保護部門依據國家環境保護政策(産業政策、行業政策、技術政策),規劃布局和清潔生産要求及專業工程驗收規範,運用相關的管理制度(環境預審、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對一切建設項目依法進行的管理活動。

11. 環境信息公開:就是政府、企業和公衆主動公開自身或自身掌握的環境信息,如區域環境質量信息、污染物排放、突發環境事故信息、企業産品環境信息、企業環境行為等。

12. 環境績效評估:環境績效是組織通過一系列環境管理措施或生态環境保護措施所獲得的環境改善的成效。通過一系列的指标體系、标準、評價模型,通過綜合比較和計算,确定和評價一個組織環境績效的方法,它是環境績效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技術方法。

13. 危險廢物:指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或是根據國家規定的危險廢物鑒别标準和鑒别方法認定具有危險特性的廢物。危險廢物通過具有易燃性、腐蝕性、化學反應性、毒害性及生物蓄積性、遺傳變異性、刺激性等有害特性,對人體和環境産生極大危害。

二、填空題:

1. 環境規劃的目的是環境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

2. 環境規劃研究對象:“社會-經濟-環境”複合生态系統。任務:系統協調發展,謀求系統最佳發展。理論基礎:社會經濟原理生态原理地學原理系統理論和可持續發展。主要内容:在環境資源約束條件下,尋求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時間、空間合理安排

3. 我國環境規劃發展的四個階段:探索階段研究階段發展階段深化階段

4. 環境管理工作千頭萬緒,應有一條主線和一個核心,使之整體系統化。環境規劃的制定、實施、檢查和完善這條主線,核心就是環境目标

5. 環境規劃具體體現了國家環境保護政策和戰略,其所做的宏觀戰略、具體措施、政策規定,為實行環境目标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是各級政府和環保部門開展環境保護工作的依據。

6. 環境規劃制定的功能區劃、質量目标、控制指标和各項措施以及工程項目給人們提供了環境保護工作的方向和要求,可以指導環境建設和環境管理活動的開展,對有效實現環境科學管理起着決定性作用

7. 五年環境規劃是各種環境規劃的核心。

8. 環境規劃按照環境與經濟的辯證關系可劃分為:經濟制約型協調型環境制約型

9. 污染排放總量控制目标實質上是以功能區環境容量為基礎的目标。

10. 環境規劃目标是環境規劃的核心内容,是進行環境建設和管理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

目标屬性具有可測性和可理解性環境指标體系用于表征環境規劃目标。

11. 我國環境規劃的主要内容包括七個方面,其中方案優化是環境規劃的核心内容。

12. 水環境規劃的類型:水質控制規劃水資源利用規劃

13. 固體廢物管理規劃有三個層次,其中管理規劃的重點是計劃策略層

14. 區域環境管理是環境管理學的核心内容,是環境管理工作的重點和中心。

15. 資源和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因此,資源的永續利用生态環境的可持續性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基本保證。

16. 環境管理的主要領域是多種多樣界面上的人類社會行為和行動

17. 環境管理的理論基礎是把人類社會涉及到三種生産運行的行為協同起來,把三個生産子系統自身的利益追求與世界系統物流暢通的要求協調起來。

18. 可持續發展是全人類的發展,必須全球共同聯合行動,這是由于地球的整體性人類社會的相互依存性所決定的。 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地球上全人類的共同努力,追求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是人類共同的道義和責任。

19. ISO14000标準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是與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OHSAS18001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呈現出一體化的傾向。

20. 作為一項管理制度必須具備強制性、規範性和可操作性

三、不定項選擇:

1. 環境規劃的基本特征:系統整體性綜合交叉性區域分異性動态響應性信息集成性政策應用性。(多選)

2.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手段:行政法律經濟技術宣教手段。(多選)

3. 按照環境物質流劃分,環境管理可分為:自然資源環境管理廢棄物環境管理區域環境管理産業環境管理。(多選、填空)

4. 環境預測的類型:警告型預測目标導向型預測規劃協調型預測。(多選、填空)

5. 建立環境規劃指标的原則:整體性原則科學性原則規範性原則可行性原則适應性原則選擇性原則。(多選)

6. 環境規劃指标體系包括:自然生态指标社會經濟指标污染源指标區域環境綜合整治指标環境質量評價指标。(多選)

7. 環境規劃目标可達性分析:環境保護投資分析技術力量分析污染負荷削減能力分析公民素質分析控制對策分析。(多選)

8. 環境規劃決策的特征:非結構化特征多目标性特征基于價值觀念的特征

9. 在環境規劃中,目前使用較為普遍的決策分析技術方法大體包括:費用效益(效果)分析數學規劃多目标決策分析技術三種基本類型 。(多選)

10. 貨币的評價化技術方法:直接市場價格法人力資本法或工資損失法機會成本法資産價值法工資差異法防護費用法恢複費用法影子工程法。(多選)

11. 目前,用于環境規劃中的數學規劃決策分析方法主要有:線性規劃非線性規劃以及動态規劃等。(多選、填空)

12. 最優規劃包括:排污口處理最優規劃均勻處理最優規劃區域處理最優規劃。(多選、填空)

13. 減少污染物排放負荷的措施:清潔生産工藝濃度控制法總量控制法污水處理污灌氧化塘

14. 環境規劃DSS是由下列哪幾部分組成 ABCDE

A. 規劃決策者 B. 環境系統 C. SDSS軟件 D. SDSS 硬件 E. 用戶系統界面

15. 大氣環境功能區劃可分為:工業區商業區居民區文化區交通稠密區清潔區

四、簡答題:

1. 環境規劃的作用(計5點,每點展開答,5分)

答:⑴ 促進環境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環境規劃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協調環境與經濟、社會的關系,預防環境問題的發生,促進環境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⑵ 保障環境保護活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環境保護是我國經濟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經濟、社會活動有密切聯系,必須将環境保護活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之中,進行綜合平衡,才能得以順利進行。環境規劃就是環境保護的行動計劃,為了便于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對環境保護的目标、指标、項目和資金等方面都需要經過科學論證和精心規劃。

⑶ 合理分配排污削減量、約束排污者的行為:根據環境的納污容量以及“誰污染誰擔削減責任”的基本原則,公平地規定各排污者的允許排污量和應削減量,為合理地、指令地約束排污者的排污行為、消除污染提供科學依據。

⑷ 以最小的投資獲取最佳的環境效益: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要素、生活的重要指标,又是經濟發展的物質源泉,在有限的資源和資金條件下,特别是對發展中的中國來講,如何用最小的資金,實現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顯得十分重要,環境規劃正是運用科學的方法,保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以最小的投資獲取最佳的環境效益的有效措施。

⑸ 實現環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據:環境規劃制定的功能區劃、質量目标、控制指标和各種措施以及工程項目給人們提供了環境保護工作的方向和要求,可以指導環境管理活動的開展,對有效實現環境科學管理起着決定性作用。

環境規劃具體體現了國家環境保護政策和戰略,其所做的宏觀戰略、具體措施、政策規定,為實行環境目标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是各級政府和環保部門開展環境保護工作的依據。

2. 環境規劃的基本任務(計6點,每點不需要展開答,5分)

答:①、全面掌握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資料,編制地區發展的規劃綱要;②、搞好地區内工農業生産力的合理布局;③、合理布局污染工業體系,形成“工業生産鍊”;④、充分合理地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⑤、搞好環境保護,建立區域生态系統的良性循環;⑥、制定環境保護技術政策。

3. 三種生産理論(含義、相互關系、意義,5分)

答:含義:①、物質生産:人類利用技術手段從環境中索取自然資源并接受人的生産環節所産生的消費再生物,并将其轉化為生活資料的總過程。該過程生産生活資料以滿足人類的物質需求,同時産生加工廢棄物返回環境。②、人口生産:指人類生存和繁衍的總過程,既包括人口的再生産(繁衍、生育),也包括人口在其生存過程中對物質資料的消費。③、環境生産:指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環境對其自然結構和狀态的維持與改善,包括消納污染(加工廢棄物、消費廢棄物)和産生資源(生活資源、生産資源)。

相互關系:三種生産理論認為,這三種生産活動構成一個整體,物質在這個環狀結構中循環運動。如果任何一種物質在這個系統中的流動受阻,都會危害世界系統和諧運動與持續發展。反過來或者可以說,人與環境的和諧程度取決于物質在這三種生産之間流動的暢通程度。

意義:三種生産理論表明,要使物質在三種生産子系統之間的流動暢通,人類社會所應采取的方法學原則就必須且隻能是協調和協同。把人類社會涉及到三種生産的一切行為協同起來,把三個生産子系統自身的利益追求與世界系統物流暢通的要求協調起來。這也就是環境管理學的方法論基礎。

4. 環境系統規劃的決策分析模式(兩點,需要展開答,5分)

答:根據環境規劃決策分析基本框架,在實際應用中,系統規劃的決策分析可歸納為兩種類型:一是基于最優化技術來構造的環境系統規劃決策分析模型,可稱之為“最優化決策分析模型”;另一種是基于各種備選方案進行系統目标的模拟分析,從而選擇滿意方案,可稱之為“模拟優化決策分析模型”。

環境系統規劃的“最優化決策分析模型”,通常是利用數學規劃方法,建立數學模型并一次求解行動方案的決策分析過程。其定量化程度和計算機化程度高,但須要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簡化以建立模型,因而存在局限性:①優化過程的目标函數是單一的,經常需要将其它目标因素表達為約束條件,以緻往往并不與實際的規劃控制方案相對應。②決策分析過程不便于決策者參與和其它專家的參與。③數據不足時,建模困難、可靠性差。

“模拟優化決策分析模型”是直接基于環境規劃決策分析的對策一目标樹框架,就各個備選組合方案,分别進行多種目标和綜合指标的模拟(包括環境質量、費用及社會影響等)和評估的決策分析過程。該過程基于多目标決策的基本思維方式,可以提供綜合目标對應的協調方案的決策分析信息。同時該過程又便于決策者、分析者、受影響者以及有關專家的交流和參與,從而有利于對各種方案的相對優劣程度得出較為統一和适當的認識。因此,“模拟優化決策分析模型”往往成為進行複雜系統規劃決策分析常采納的方式。

5. 水環境功能區劃分。(計8點,5分)

答:1.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優先保護;2.不得降低現狀使用功能;3.統籌考慮專業用水标準要求;4.上下遊、區域間互相兼顧,适當考慮潛在功能要求;5.合理利用水體自淨能力和環境容量;6.與陸上工業合理布局相結合;7.對地下飲用水源地污染的影響;8.實用可行,便于管理。

6. 水污染控制單元及其劃分。(定義,計4點,5分)

答:在水環境規劃中,水污染控制單元是由源和水域兩部分組成的可操縱實體。水域是根據水體不同的使用功能并結合行政區劃而定,源則是排人相應受納水域的所有污染源的集合。

根據對水環境污染的分析,并考慮行政區劃、水域特征、污染源分布等特點,将源所在的區域與受納水區域劃分為若幹水污染控制單元:

1.對于每一個單元,可單獨進行環境評價,實施不同的控制路線。

2.針對不同的水質目标和不同的污染物,同一區域可以有多種控制單元的劃分方案,以适應解決不同的環境問題的需要。

3.在每一個控制單元内,污染物排放清單應齊全,水域控制斷面應有常規監測資料。

4.對各控制單元間的相互影響,應根據水量與質量平衡關系,通過污染物的輸入和輸出來定量表達。

7. 大氣環境規劃的綜合防治措施。(需要加以銜接,5分)

答:(1).減少污染物排放量:采取合理的能源政策、集中供熱、采用有效的治理技術、實行清潔生産、控制移動源的排放。(2).充分利用大氣自淨能力:大氣污染源合理布局、合理布置城市功能區。(3).植物綠化:植物淨化、合理設置綠化隔離帶。

8. 貫徹“預防為主”政策,要抓好三方面的工作。(5分,待定)

答:一是按照“三同步、三統一”方針,把環境保護納入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之中,進行綜合平衡,這是從宏觀層次上貫徹“預防為主”政策的先決條件;二是環境保護要和産業結構調整、優化資源配置項結合,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這是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次上貫徹預防為主政策的根本保證;三是加強建設項目環境管理,減少新污染的産生,這是從微觀層次上貫徹預防為主政策的關鍵。

五、案例分析(共1道題,10分)

針對一次性餐盒污染防治各個學科的研究内容,你從中得到什麼啟示?(10分)

答: 1. 不同的學科針對一次性餐盒污染防治研究的内容:①.環境科學:研究塑料餐盒化學組分、潛在的有害成分、自然環境降解規律、對土壤、大氣、景觀的環境影響等等。②.環境工程:研究制造污染較少的紙質餐盒或更容易降解的塑料餐盒;研究塑料餐盒的工程填埋、處理、焚燒、資源化技術等等。③.環境管理:通過法規、行政、經濟等多種手段,規範、控制和調整一次性塑料餐盒生産、消費、回收、處理,其中涉及到一次性餐盒“生命周期”中的各個環節中多個主體的利益和行為關系,形成表現為制度、機制、體系、體制等形式的相關主體的行為規則,從而達到預防和消除污染的目标。

2. 啟發:采取符合經濟規律的市場手段,輔之以監督、檢查、罰款等行政手段,構建起一次性餐盒環境管理的制度體系,從而規範和控制了一次性餐盒在“生産-流通-使用-回收-處理處置”全過程中的物質流動,使其污染得到根本性控制。另外,通過這一環境管理體系,有關一次性餐盒污染的環境科學研究和環境工程技術也得到了有效應用。

一、不定項選擇:

1. ( )是根據國家環境法律規定的落實地方政府責任的行政管理制度。 (A C)

A. 環境保護目标責任制

B. 污染限期治理

C. 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

D. 污染強制淘汰制度

2. 環境管理是針對( )而言的一種管理活動。 (C )

A. 環境污染

B. 原生環境問題

C. 次生環境問題

D. 生态破壞

3. ( )是宏觀環境管理的實施主體并對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 (B )

A. 環保部門

B. 地方政府

C. 行政主管部門

4. 環保部門在海洋建設項目管理方面具有( )。 (C )

A. 執法監督權

B. 執法權

C. 監督權

D. 管理權

5. 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政策是( )。 (C )

A. 預防為主

B. 誰污染誰治理

C. 強化管理

D. 可持續發展

6. 推動環保事業的直接動力是國家政府,而根本動力是( )。 (A )

A. 社會公衆

B. 環保部門

C. 決策者

7. 環境管理的核心是對( )的管理。 (B )

A. 物

B. 人

C. 技術

D. 資金

8. 當前産業結構調整正在向( )發展。 (ABC)

A. 資源利用合理化

B. 生成過程無害化

C. 廢物産生最小化

D. 資源利用最大化

9. 環境管理的特點包括( )和決策的非程序化。 (ACD)

A. 區域性

B. 廣泛性

C. 綜合性

D. 社會性

10. 自然生态系統類的自然保護區包括( )。 (ABCDE)

A. 森林生态系統

B. 草原與草甸生态系統

C. 荒漠生态系統

D. 内陸濕地和水域生态系統

E. 海洋和海域生态系統

二、判斷題:

11. 強化管理是以管促治思想的産物。 (√)

12. 可持續發展與協調發展的主要區别之一在于前者不僅強調當時人的公平,更強調代繼之間的公平。 (√)

13. 從行為科學角度看,環境管理就是對人的行為和需求進行改造的。 (√)

14. 産業結構調整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根本途徑等。 (√)

15. 各級地方環保部門對一般建設項目和廢物進口項目有相同管理權。 (×)

16. 全過程控制包括末端控制,因此全過程控制可以代替末端控制。 (√)

17. 管理制度和措施屬于同一範疇,二者可以等同看待。 (×)

18. 實現公衆廣泛參與,提高公衆環境意識是前提,而環境教育是基礎。 (√)

19. 環評師重要的法規制度,一切建築項目都需要進行環評工作。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