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捏下一小塊麥芽糖,熟練地揉搓折疊了幾下,輕輕拉出一條長長的、空心的糖繩,讓小孩子放在口裡吹氣。另一端,老闆把麥芽糖塊左捏捏、右拉拉,一隻寫真的“兔子”就被吹出來了。
[吹糖],已經快消失的古早技藝了,現在已經很少見。關于造型,我絕對不會點的是老鼠,每次聽到一旁有人點老鼠,老闆都會提醒說“是寫實的老鼠哦,不是卡通的那種”。
蔗糖與麥芽糖除了可以做出各式各樣的糖果,更可利用吹氣,幻化成千變萬化的造型。
[吹糖]這門傳統民間工藝始于明代,現已被列入香港特區非物質文化遺産。由于制作過程複雜,在坊間已經買少見少。
大部分的吹糖師傅都會有自己的“擔子”。這便是他們的流動攤位。“擔子”當中有加熱用的爐具、糖料和吹糖工具。
制作吹糖的師傅會先将麥芽糖加熱溶化,這個步驟極考師傅控制火候的功力。因為糖料過熱容易糊掉和變形,過冷則會因為太硬而無法塑形。這個步驟,可以說是制作吹糖的關鍵,稍一不慎,整鍋糖都無法使用。
在确認糖料軟硬度适中之後,便可加入帶有不同味道的食用色素。在古時,當然沒有這種不回劑,這是應時而生的産物,為了做出更多的口味,也讓動物造型更加可愛。
然後,吹糖師傅眼明手快地揪出适量的糖坯,搓成圓球或橢圓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澱粉,然後将糖坯搓成所需的大概形狀,通常就是畸形或橢圓形,然後将糖壞壓成窩鬥形,封好後拉出一條細糖管,往内吹氣,令其變成半透明的“球形”。
此時,雙手開始給糖球塑成各種造型,透過捏、旋、拉、絞、撚、壓等不同手法,糖球就被制作成千變萬化的造型。傳統上的造型通常都是十二生肖,或者花鳥蟲魚。但是現在多了許多新奇的元素,比如“鹹蛋超人”、“hello kitty”、“玫瑰花”、“小豬佩奇”等。
不過,為了制作過程更加幹淨衛生,也有吹糖師傅改成用“模具”來代替手工塑形。則把糖坯放在用兩片由木闆做的模具中。客人能過糖管吹氣的同時,糖坯在模具裡也漸漸形成可愛造型。
我通常稱成品為“吹糖公仔”。惟俏惟妙的吹糖公仔不易保存,在玩過、欣賞過後便會把它吃掉。
傳說,吹糖的祖師爺就是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據說,朱元璋為了自己的皇位可以代代相傳,便放火燒劉伯溫的家,劉伯溫大難不死并被一位挑糖擔子的老人相救。兩人調換服裝,劉伯溫成功逃脫。
此後劉伯溫隐姓埋名,在賣糖的過程中,創造出把加熱變軟後的糖,用吹氣方式造出各種糖人兒、動物等造型的糖,傳到現今,已有600多年曆史。
吹糖這門工藝有趣的不止成品可以拿在手裡,吃在口中,連在一旁觀賞制作過程也娛樂性十足,甚至可以說,觀賞比品嘗快樂感更高。可惜這種傳統技藝已日漸式微。
我會希望我的下一代有機會嘗試這種“能吃又能玩”的神奇吹糖技藝,不知你們又有沒有吃過或者見過吹糖呢?期待你留言分享。
今天分享的““吹出來”的麥芽糖,是古時流傳的技藝,可惜現在已經很少見了!”到這裡。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主動聯系,我們會立刻删除處理,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