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對偶像的崇拜的心理

對偶像的崇拜的心理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3 05:08:59

最近,“肖戰227”事件讓飯圈文化又一次刷屏社交媒體。

2月末,有作者在同人網站A03發布了一篇與肖戰有關的同人小說,被粉絲發現後,認為文章中的情節設定,是對自己偶像的“侮辱”,于是群起而攻之,開始在各個内容平台上舉報小說作者,并且一并舉報創作網站,導緻網站被封,無法訪問。

為了維護偶像,所以摧毀網站,這一次,粉絲的力量一次又一次颠覆我們的認知。

圈外人不禁會感到訝異:為什麼有這樣多的人願意為同一個陌生人“赴湯蹈火”?

歸根結底,我們是如何與一個不相幹的人産生聯系,并且視他為偶像的?我們為什麼會追捧一個與自己毫無交集的陌生人,并且為他消耗大量時間、精力、金錢?生活中,又該如何保持理性不被感情操縱?

以上,就是今天的文章中想要逐層探讨的問題。

對偶像的崇拜的心理(淺析偶像崇拜背後的心理學原理)1

一、暈輪效應推動偶像的誕生

美國心理學家凱利,曾經在麻省理工學院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實驗者随機挑選了兩個班級,在上課前,分别向學生們宣布,接下來的一節課,将有一位研究生臨時代講。在介紹這位研究生的個人信息時,實驗者向第一個班級介紹說:他是一個熱情、勤奮、務實、果斷的人;在向第二個班級介紹時,實驗者将“熱情”替代為“冷漠”,其他關鍵詞不變。

結果,在課程結束後,第一個班級的學生圍繞在研究生周圍,相談甚歡;第二個班級的學生卻表現得很淡漠。

明明是同一個人,隻因為介紹時替換了一個形容詞,人們便先入為主,對他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印象,這就是暈輪效應,也稱“光環效應”。

首次提出暈輪效應的,是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他認為,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隻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常常以偏概全。

而明星,就是自帶“光環”的群體。

舉個例子:

當我們在偶像劇裡看到帥氣、博學、溫文爾雅的男主角時,就會習慣将“淵博”的标簽代入演員本身,即使某一天,明星做出了與自身标簽不符的行為,也會如暈輪一般,被粉絲弱化。

對偶像的崇拜的心理(淺析偶像崇拜背後的心理學原理)2

那麼,在怎樣的情況下,暈輪效應會發生作用呢?

  • 外貌

所謂以貌取人,并非毫無依據。有實驗表明,外貌所呈現出的個人魅力,的确會觸發暈輪效應,影響他人評價。

  • 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在心理學上也可以成為首因效應,也就是,我們對于一個人的第一印象,會起到先入為主的作用,影響此後的持續判斷。

  • 突出特點

一個人的突出特征,會弱化他在其他方面的表現,比如,當我們認為一個人非常勇敢,天不怕地不怕的時候,我們就會習慣認定他是一個不做作、不屈服、不谄媚的人。

  • 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是指自身特質歸因、投射到他人身上,也就是,以自己的主觀意願來理解另一個人,并且産生情感投射,喜歡一個人,就會越來越喜歡,讨厭一個人,就會越來越讨厭。

  • 重複與強調

當一個人的某項特質,在短時間内反複出現在我們面前時,就會在無形中加深印象。

總之,在暈輪效應的作用下,當我們評論某人某事時,往往會依據過往認知進行判斷,而不是行為本身。

在熒幕與聚光燈下,我們很難看到明星真實的全貌,而隻能看到他們所展示出來的某些特征,當這些正向特點植入受衆内心後,就會樹立出偶像的形象。

這也是粉絲眼中常常“自帶濾鏡”的原因。

對偶像的崇拜的心理(淺析偶像崇拜背後的心理學原理)3

二、為什麼我們會對陌生人狂熱?

在真實的社交生活中,明星之于我們,僅僅是陌生人而已。但奇怪的是,為什麼我們會為一個陌生人呐喊、狂熱,甚至做出一些極端行為呢?

① 虛拟社會關系打破陌生感

虛拟社會關系,是互聯網時代衍生的一種新型社會關系。和面對面社交恰恰相反,距離,反而是虛拟社交關系建立的前提。

前段時間,有一款名叫《戀與制作人》的手遊,一度爆紅,其中的核心邏輯,就是讓玩家與遊戲中的人物,構築起虛拟社交關系。在這款遊戲裡,玩家會被當作核心主人公,另外還有四位性格不同的男性遊戲人物,在遊戲中,玩家可以通過不同的劇情設定與選擇,選擇不同的故事走向。

虛拟人物的魅力,恰恰在于完美,而完美,是真實世界中不存在的形容詞。

偶像和人設,與以上現象有相似之處。

互聯網,尤其是社交媒體,為偶像展示、塑造人設提供了環境,同時,又拉近了粉絲與偶像之間的距離——

明星不再是舞台上、熒幕裡、聚光燈下的存在,而變成了你的“網友”,他們有可能和你呆在同一個粉絲群内,有可能與你産生互動,回複你的評論,甚至給你點贊……

這樣的虛拟社交關系,會大大增加明星的親和力,拉近彼此距離,陌生感逐漸減少

對偶像的崇拜的心理(淺析偶像崇拜背後的心理學原理)4

② 準社會關系帶來的錯覺

如果說,虛拟社會關系是基于網絡的鍊接;準社會關系,就是社會關系的代入。

這樣說或許有點晦澀,但如果提到下面幾個“粉絲專用詞彙”,或許你就明白了——

比如,“女友粉”“姐姐粉”“媽媽粉”……

所謂姐姐粉、媽媽粉,就是以“養成”的心态去看待偶像,有點我家有女初長成的意思;女友粉,顧名思義,代入的就是女友角色。

大多數“明星戀愛,粉絲取關”的現象,就與粉絲單方面構建的準社會關系有關。

當準社會關系被建立,無形中加固了粉絲與偶像之間的鍊接(即使有時這種鍊接是單方面的),就這樣,邊界感與陌生感,被進一步打破了。

對偶像的崇拜的心理(淺析偶像崇拜背後的心理學原理)5

在這樣的情況下,對粉絲來說,明星不再是一個遠在天邊的陌生人,而是一個擁有接近完美人設的、且與自己存在某種社交關系的存在。

三、追星不等于極端,如何在崇拜中保持理性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追星,是因為我們可以從偶像身上獲取榜樣的力量,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理想自我模樣。可是,當追星行為變成極端,作為粉絲,會更容易失去理智,輕易被煽動。

生活中,為偶像化身鍵盤俠,出口成“髒”,甚至人肉搜索、網絡暴力的情況比比皆是;私生飯跟蹤偶像,嚴重擾亂私生活的事件也不在少數。

那麼,在追星的過程中,我們該如何保持自身的理性呢?

① 比起崇拜個體,不如崇拜特質

首先,我們應該明确的是,自己崇拜的究竟是什麼。

在我看來,即使存在偶像崇拜,我們所欣賞的也應該是偶像身上的某一特質,比如專注、堅毅、對自己的高要求、善良、有素質有涵養、淵博,等等;而不是崇拜一個人的全部。

這一點,在日常社交中同樣适用——我們可以喜歡一個人,但不該盲目崇拜一個人。

就像羅素所說:

“不用盲目地崇拜任何權威,因為你總能找到相反的權威。”

當一個人“堅毅果敢”的特質吸引我們的時候,我們沒有必要去崇拜另一面的“壞脾氣”和“傲慢”。完美永遠不存在于真實社會,放下對所愛之人的濾鏡,也放下對不喜之人的有色眼鏡,是成年人的理智。

對偶像的崇拜的心理(淺析偶像崇拜背後的心理學原理)6

② 建立自己的底層認知

底層認知,是一個人認識世界的方式,是看待世界的視角,也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底層認知,是在成長過程中逐漸确立、修正的。

比如,當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我們知道壞掉的水果不能吃,屬于别人的東西不能搶,要愛護小動物,每天睡覺前要洗臉、刷牙……

再長大一點,我們知道做危險的運動可能會受傷,不應該欺淩弱小,待人接物應該不卑不亢……

當底層認知被建立,我們就有了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而不是輕易被情緒左右。

③ 警惕群體盲從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的《烏合之衆》中,有這樣一段話:

個人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員,他的所作所為就不會再承擔責任,這時,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約束的一面。群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隻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

當粉絲群體形成圈子文化,每個個體就變成了圈子裡的一員,很容易成為那個“被動發聲”的人,所謂被動發聲,就是默許圈子的聲音,取代個體的認知。

所以,當我們置身于群體之中時,更要學會傾聽自己的内心。

對偶像的崇拜的心理(淺析偶像崇拜背後的心理學原理)7

四、總結

我們難道不能擁有自己的偶像嗎?

當然不是。

健康的追星,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榜樣和偶像,也的确給了我們靠近理想自我的動力,是成長的助益。可是别忘了,成長的标志之一,恰恰是心智的成熟。

心智的成熟,是對是非有分辨,對對錯有判斷,是不将感性淩駕于理性之上,是不以沖動控制當下的情緒。

這一點,追星适用,生活同樣适用。

希望你是追光者,但也可以成為光;愛别人,但也可以愛自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