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27日電 綜合報道,氣候暖化沖擊日本漁業,漁獲連續多年下降,2020年總量隻有80年代的三成。即便是北海道的漁民也叫苦,當地三文魚和海膽近年來大減。日本專家預估,這一情況将延續;現在,日本政府鼓勵漁民轉型,積極推動人工養殖。
氣候暖化漁獲銳減
大規模赤潮影響海洋生物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27日報道,1984年日本漁民總捕獲量可達1150萬噸,但2020年卻隻有315萬噸。日本人最愛吃的一些魚種捕獲量也銳減,例如秋刀魚比10年前少九成,日本飛鱿魚少八成,三文魚少六成。
針對捕獲量減少,日本水産廳專家委員會分析,“可以考慮的因素多,但全球變暖導緻海水溫度升高和洋流變化是一大原因。”
北海道是日本最大的漁場,當地大學聯合海洋研究機構提出氣溫數據指出,7月份,日本海北部和北海道東南部的海面溫度,比正常高出2至4攝氏度左右。
資料圖:一具鲸魚屍體被沖至日本鐮倉市一處海灘。圖片來源:東方IC 版權作品 請勿轉載
氣溫升高帶來的赤潮災害,嚴重沖擊北海道東海岸帶的漁村。當地一名38歲漁民訴苦:“我有時打撈起來的網裡,有一半以上是死魚。目前,三文魚的捕獲量是15年前的五分之一,氣候問題已對我們的生計造成影響。”
據報道,北海道面向太平洋沿岸在九月發生大規模赤潮,已造成約2.77萬條鲑魚和約2700噸海膽死亡。
北海道大學研究魚類生态的教授藤賢彥準指出,“魚類對水溫敏感,隻要上升一度,就會影響到捕獲量。這一情況預計還會持續,因此漁業須按照這一變化去推動新的飲食文化,才能維持生計。”
資料圖:三文魚刺身。
日本漁業團體面臨困境
不得不走向人工養殖
據相關報道,專家在北海道一帶發現,由于氣溫變化的緣故,一些少見的魚種在近海增加,因此當地一些漁民也因勢而變,改捕其他魚種彌補損失。
日本漁業團體對氣溫變化極度擔憂,各地漁民都召開應對會議,探讨這個影響生計的課題。
海洋溫度升高影響産量,迫使日本漁業必須積極走向不受海洋氣溫影響的“人工養殖”。
據報道,全球包括淡水的水産養殖産量在過去20年裡已翻了兩倍,超過總漁業産量的50%,但日本目前隻有20%是人工養殖。
另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水産廳10月時決定,為打擊偷捕,關于向水産品分配編号管理商家之間交易的新管制對象,決定列入海參、鮑魚、日本鳗的“鳗苗”這3類水産品。
此舉意在使從捕撈到賣給消費者的流通過程透明化,從而減少違法捕撈及由此導緻的水産資源減少。
來源:中國新聞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