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文案員小趙性格耿直,工作上樂于幫助他人,無論是否在個人的業務範圍内,隻要領導安排,他便照單全收,而且,對于其他同事向其求助的工作,也是有求必應。為此,在職場裡小趙被他人親切地稱為“暖男”。
正當小趙因樂于幫助他人、受到他人稱贊而十分得意的時候,接下來的一件事卻讓他的“暖男”形象一落千丈。
臨近月底,為進一步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小趙所在公司部門準備在當月KPI績效考核結束後,表彰一批績效考核成績優秀的員工。
對此,需要提前設計一批優秀員工表彰宣傳海報,不巧的是圖形設計人員因事請假1周,而這邊表彰工作又迫在眉睫,為了不影響整個表彰工作如期完成,對圖片處理技術稍有些經驗的小趙硬着頭皮将宣傳海報制作、方案制定等一并接了下來,而且不僅如此,還将表彰會涉及開會人員的召集、獎品的發放流程等也一并納入到自己的工作範圍。
臨近開會前兩天,小趙因工作頭緒過多,業務繁雜再加上沒能及時向部門經理反饋工作中所遇到的實際困難。在表彰彩排時,因宣傳海報制作不精細出現錯别字、獎品發放順序不合理而被部門主要領導發現并中途叫停,結果,小趙前期辛辛苦苦所做的一系列工作不但未能撈得一句好,卻以挨批而收場。
職場當中,不是所有事情都幹,就能撈到好,有時恰恰相反,幹得越多,往往卻挨批得越多,由此很容易引發所謂“多幹”工作的員工抱屈喊冤,陷入“沒有功勞、還有苦勞”的不解當中。
而小趙出現的情況,最主要緣于他沒能考慮到自身能力素質情況,突破自身能力邊界,盲目地觸及他人工作領域,導緻工作雖然幹了,卻沒能最終幹好,如此一來,無異于行百裡、半九十。
如何清晰界定自身的“能力邊界”,告别出力卻不讨好的尴尬?接下來,就以如何處理好實際工作中的“能力邊界”為主題,幫助大家進一步厘清掌控好自身的“能力邊界”,做到能力不越位,工作更有為。
02 “能力邊界”,職場裡一條看不見的參考準繩
所謂的“能力邊界”,見于羅爾夫·多貝裡所著的《清醒思考的策略》一書。這裡面的“能力邊界”,有兩層含義,一是不管投資什麼,我們都應該堅守自己的能力範圍,在自己能夠看得懂的、高出别人能力的領域投資;二是通過我們長期的努力,學習、研究、實踐,我們能夠不斷地擴充我們的能力邊界,它是一個動态的過程。
一個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範圍在哪裡,反而可能什麼都不怕,什麼都敢做。相比步步為營的高手而言,這種人是沒有根的,他們飄在半空中,雖然很努力地摸索,但往往還沒開始就已經失敗了。
我的一個朋友在公司從事銷售工作感覺整天跑來跑去,風吹日曬的,很是辛苦。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自媒體,摸索了小半年,便非常認真地找到了我,說出了準備讓自己與他一起創業,通過共同運營自媒體賬号變現獲取收益的想法。
不過,還沒等他把想法說完,我便插話打斷了他,告訴他:“依目前的能力現況,簡單地寫一些公文材料還可以,但如果想很突兀地轉行,時機還是不成熟,不如在公司先沉澱一下自己再說。”
但那位朋友卻覺得,從銷售崗轉行到文字崗盡管有些生疏,但不能給自己設限,可以先嘗試着做一下,不懂的事情可以邊做邊學,而且自認為這樣的成長速度要遠遠快于個人在公司的發展速度。
看到朋友那般雄心壯志的熱情,真的不忍心往他身上沷冷水,但看到他明明能力不足還急切地想做跨行嘗試,自己還是再次做了強調,“時機不夠成熟,還是緩緩再說吧。”
很多人都是這樣的思維方式,明明能力還不足以做好一件事,卻反複欺騙自己:我再努力一次,肯定能做到。這不禁讓人想起愛因斯坦對瘋狂的定義:“用同樣的方式做同樣的事情,卻期待不同的結果”。
不清楚自身的“能力邊界”在哪裡,再有雄心壯志,再努力拼搏,最後往往都是徒勞無功。馬雲是天生的演說家,英語也很棒,阿裡巴巴的成功風光無二,但就是過不了高考那一關,折騰兩次也不過上了個杭州師範。如果馬雲繼續在學術之路上攀登,估計也就是芸芸衆生中一個普通的分母。認清自己的局限在哪兒,不要輕易地越位,這樣才能更快地接近成功。
能力邊界并不是一個可量化的東西,每個人經曆的環境不一樣,學識見地不一樣,當下所經曆的、所曆練的不一樣,因此每個人的能力邊界一直都在不斷變化,随着自身的成長,這種邊界大概率會越來越寬。常理來講,越是參與的事物多,肯定就能在這個事情中鍛煉自身的能力;但,總歸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怎樣把握好這種度,可以說是每位職場人一生都必修的課程
03 工作出力不讨好,大概犯了這3條随意突破“能力邊界”的行為記得一句話,别用你的業餘愛好,去挑戰别人專業的本事。許多工作崗位,看似簡單容易,但背後卻隐藏着隔山如隔山的門道,很多時候并不是想當然地舉手之勞的事情,盲目地跨過自己的能力邊界用自身的能力短闆去幹工作,無疑就是一種工作上的“自傷”行為。
正如文中開頭文案員小趙的所作所為,盡管是好心,但畢竟是有成效的工作,才叫功勞,否則,充其量隻能算作苦勞,最終的結果就是領導不滿意,個人有怨氣。
國家文津圖書獎得主吳軍博士的一個朋友,曾經與股神巴菲特共進午餐。席間,這個朋友請教巴菲特“成功的道理”,巴菲特回答他:年輕人,你們都很聰明,都很清楚自己要做什麼,如果要提供什麼建議,我希望你們不要做自己不懂的事。
巴菲特做投資50多年,放棄了非常多的投資機會。他對科技互聯網企業一直非常謹慎,鮮有投資。他甚至公開聲稱,絕對不碰比特币,給出的理由卻很簡單:因為不懂。
那麼,職場當中,我們做哪類工作,容易越過個人能力邊界,進而陷入出力不讨好,幹得越多,挨批的概率反而越大的境地呢?概括來講,主要有3類:
1、盲目地幫同事做的工作
幫同事做事,幹的是别人的活,花費的是自己的精力,用的是自己的時間,而自己的工作沒時間處理,隻能晚上加班了,一整天匆匆忙忙的,根本沒有太多的時間來琢磨自己本身的工作了。這些可能稍顯其次,最為關鍵的是,對于幫同事所做的工作,個人也很可能存在着不懂不會的地方,但為了顧及面子,往往選擇了“打腫臉、充胖子”的做法,“能力不夠,時間來湊。”
結果,工作做好了,同事不會和你分功;做不好,那就麻煩了,還得自己承擔後果。最糟心的事情是,給他做習慣之後,如果你某一天沒有幫他,說不定還會遭人記恨,升米恩,鬥米仇的事情多了。
2、超出自己能力範圍内的工作
在工作的時候,因為出于公司組織或主要領導的工作安排,有些員工可能就順手把那些不在自己工作範圍之内的事情就去做了。本來可能一開始覺得沒什麼,但是到後來,這些本來可能不是自己能力範圍内的事情可能被默認分配到自己手裡了。
這麼做的後果就是,自己拿着一份工資卻幹着兩份工作,除了工作量增加,收入與付出不對等之外,還有一點,你經常努力工作幹好100件工作,沒有事情,但在第101件出現問題,那就有事情了,沒有人記得你做了100件事,隻記得你做錯了一件事!
3、 硬着頭皮、埋頭苦幹的工作
有些工作盡管非常重要,但是,這些工作可能是比較繁重的基礎類工作。而完成像這樣類似的工作需要的不是韌勁而是巧勁。但有些人卻選擇了不及時正确領會上級意圖,工作安排不細,想法簡單,機械教條,頂着壓力、頭也不擡地推動工作,結果,用力越大,效果越差。
職場裡面,埋頭苦幹的精神一定要有,但是在埋頭苦幹的時候,也要擡頭看看,要不然做得越多,自己的機會就越少,與其說是方法有問題,更深層次地莫不如說,還是能力不夠、無法應對現狀的問題。
職場上,越來越多的工作拼的不是體力和時間,而是方法和效果。先謀而後動,先思而後舉。學會做明白人,才會做明白事,才能使工作找準方向點,聚焦關鍵點,落在目标點。否則,事倍功半,勞而無功,不如不做,或者緩做,能否處理好,絕對是一種能力的體現。
04 3大法則讓你從容把控“能力邊界”
職場裡,我們常會聽到一句話,工作都是給自己幹的。這話乍聽起來不假,但細味起來,真得未必。而隻有确實掌握了,幹出叫好而又叫座的工作,才是給自己幹的,否則,得到的隻能是出力不讨好,甚至會變相地将以前的工作也賣了出去。
王小波的小說裡說過很多次“年輕的時候什麼都想幹,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後來發現人生是個不斷被閹割的過程”。而錢鐘書也提過“年輕人容易把創作沖動當做創作才能。”
那麼,如何管好個人“能力邊界”,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職場呢?主要把握3個法則:
1、定位法則,排除幹擾,認清自我
職場當中,很少人并沒能做到真正的地清晰個人的“能力邊界”指向哪裡,但在“巴納姆效應”的作用下,别人覺得自己行,自己行,反之亦然。
所謂的“巴納姆效應” 指的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認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
職場當中,經常會有受到他人所謂的“慫恿”,而一廂情願地認為,自己确實勝任此項工作,哪怕真實的情況是并不具備勝任此項工作的能力。
現實生活中,許多著名的企業家都喜歡研究“失敗學”,早年财經作家吳曉波去采訪馬雲時,發現他的書桌上擺着為數不多的幾本書中,有一本就是《大敗局》。
為什麼越成功的人,越關注失敗?因為一個對成功太過渴望的人,往往會過于相信他人對自己的樂觀評價,會失去自己的節奏,甚至會失去自我,清晰認識自己的能力邊界,能使一個激情澎湃的夢想家冷靜下來,踏踏實實地做事。
建議對自己做一個SWOT分析,結合自己目前所擁有的體制内的工作經驗、專業所長、興趣愛好、人脈資源等進行綜合分析判斷,你會發現能力邊界範圍的大小并不重要,清楚自己的能力邊界才是至關重要的。
巴菲特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堅決不買沒有把握的股票。對此他說:“我把确定性看得非常重……隻要能夠找到确定性,那些關于風險因素的所有考慮對我來說就無所謂了。”
所以,一個人想要走得遠,就必須付出足夠的耐心。能夠走到最後的人,不會盲目出擊,而是給予自己充足的時間,冷靜地審視自己,清晰自己的能力邊界,然後奔着一個目标,持續地前進,此為高手之道。
2、守衡法則,評估反饋,堅決止損
工作過程中,上至領導下至普通員工“能力邊界”到底如何界定,是不是越寬泛越好,還是越狹窄越好,這裡有一個度的問題,也就是說,該員工掌握的技能必須掌握,同樣,需要領導擁有的能力也是責無旁貸。
這裡面就需要對自己的能力邊界進行準确的評估——這種自我評估是非常難得而必要的。舉個例子,傳統企業做IT往往做不好,為什麼?傳統企業的老闆自己往往不懂IT,因此無法對IT負責人交付的成果進行評估,因此IT就做不好。
在執行層面,作為老闆,有些能力必須自己獲得,否則委托他人時面對代理困境隻能寄希望于運氣好,遇到一個忠心耿耿的具備老闆思維的專業負責人。
到底哪些事情應該自己做,自己能不能做好,在自己把控和委托專業人士之間界限如何劃分——很顯然是一個極度依賴于自我評估準确度的問題。該自己做的事情,依賴于别人,就會失控;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撸着袖子上,事情會搞砸,還會挫傷别人的積極性。
除此之外,工作中發現問題,無論是發生在别人身上,還是自己身上,都要及時跟領導進行交流反饋。有效地反映問題,将有機會随時糾正軌道偏離,盡管糾正所發現的問題的人并不一定是你。
真正牛逼的人,知道什麼是自己擅長且能做好的,知道什麼該借助别人的力量,才能作出正确的決策,進行資源優化配置,獲得最優的期望。
3、精進法則,抓住關鍵,逐步突破
職場裡,當你對這一行業啥也不懂的時候,盲目地進入就是一種越位,結果就一定會被排斥。而實際的情況卻是,職場裡僅憑一項能力就能使自己無憂無慮地過完職場,又是不現實的。
正确的做法是,使我們的“能力邊界”根據工作開展及自身發展需要适時拓展,但這種拓寬絕不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漫無邊際的那種,恰恰相反,需要在核心能力的基礎上,有選擇地謹慎推進,不屬于或者沒有進入個人“能力邊界”範圍内的堅決不要去觸碰。
先找到一個或兩個最能深入的專業領域,拿起來,認真地做精做熟做透,就像李子柒那樣;同時,再根據工作實際需要,延伸自我的能力值,讓能力邊界适當擴充,這樣才能奉獻出更精彩的内容,也能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個人品牌。
泰德·威廉士是美國史上最偉大的運動員之一,被稱為“棒球之神”,美國棒球目前僅有兩位選手年度擊打率超過0.4,而他是其中一位。
在個人著作《擊打的科學》中,他分享了打球的訣竅:隻打“甜蜜區”的球,堅決不碰甜蜜區之外的球。這個甜蜜區就是我們說的能力邊界。泰德把擊打區域分成77個,隻有當球進入自己有把握打進的區域,才肯揮棒,當然,随着泰德·威廉士棒球技能的不斷提升,他所謂的“甜蜜區”也在逐步擴大,隻不過,每擴大一點兒,付出的代價便是日積月累的刻意練習。
不少職場人士覺得,隻要上位,很多能力自然就會解鎖,這是妄念。正如從服務轉銷售,一定需惡補銷售知識。從普通員工轉變為管理者,除了視線由自身調整為團隊,演講、溝通、談判等軟性技能;人員管理、過程管理、績效制定等監控手段,都要相應進行強化訓練。
在這個多變的世界中,唯有不斷拓寬自己的能力邊界,爾後,我們守住所謂的“能力邊界”才具有相應的實效性、針對性與必要性,才能提高自己的适應能力,才能讓自己的能力圈變得較為寬廣、富有彈性并富有可塑性,從而,才能實現自我的進取,才能在自身成長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成就更大。
結語
馬雲曾經告誡管理者多問自己3個問題:“我有什麼,我要什麼,我放棄什麼”,這本質上也是希望,每個創業者能夠有一個清晰的能力邊界,先知道自己有什麼,才能确定要什麼。
如何真正看清自己在職場中的“能力邊界”,既有所行,又有所止,主要把握好三個法則:
1、定位法則,排除幹擾,認清自我。定位的越準,能力邊界劃定的也越準;
2、守衡法則,評估反饋,堅決止損。“能力邊界”不是越寬越好,會分散個人的精力,也容易導緻不專業,同樣也并非越窄越好,會束縛個人的職場發展;
3、精進法則,抓住關鍵,逐步突破。掌握核心能力,并适時地拓寬個人的“能力邊界”,會使個人的工作業績既專又廣,出活更出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