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時,人在山崩海嘯的巨變中,悉心探求,大膽摸索:什麼是人的生活?真正的人應該具有何種品格和資質?六朝時,在中國人性解放史上,翻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頁。由陳書良所著的《六朝人物》(四川天地出版社)是一部用人物串聯的六朝史,從幾個瞬間反映了那個時代的偉大精神和人性的高張,對當世、讀者,有一種洗禮和滌清,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孫策和孫權是三國時的重要人物,那麼他們在曆史中的命運又是如何的呢?
孫權的影視劇形象
建安五年(200)四月,吳郡丹徒縣,獨霸江東的孫策遇刺受傷,生命垂危。東吳局勢随之山雨欲來,波谲雲詭,險象環生。此時,孫策的摯友、手握重兵屯駐巴丘的周瑜在沒有得到任何指令的情況下,親率精騎,日夜兼程向丹徒疾馳。周郎鐵騎,執銳披堅,當然其意不僅是探友,而是有關東吳繼位大計。
的确,孫策的繼承人問題還是一個謎團。在此之前,一代枭雄才二十六歲,春秋正富,談何繼位呢?然而,現在猝然遇刺,繼位問題當然擺到了小霸王及東吳軍政重臣的面前。況且繼位的候選人又不止一人。孫策有子孫紹,不管父執周瑜是否有擁立之意,孫紹其時畢竟尚幼。孫策還有三個弟弟,其中四弟孫匡最得喜愛,孫策曾将父親的爵位相讓。而三弟孫翊在性情上與孫策最相投。孫策似乎直到生命之火即将熄滅時才做出抉擇。從典籍看來,孫策的這個抉擇連重臣張昭、周瑜都無從預知。
據《三國志·孫翊傳》注引《典略》:“策臨卒,張昭等謂策當以兵屬俨(即孫翊),而策呼權,佩以印绶。”也就是說,這一刻之前,謎底尚未揭開,以緻重臣張昭等産生誤判。《三國志·孫權傳》載,彌留之際,孫策對張昭等人說:“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衆,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然後将十九歲的二弟孫權叫過來,将會稽太守、讨逆将軍、吳侯印绶交與孫權,說:“舉江東之衆,決機于兩陣之間,與天下争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孫策交代完後事,到晚上就辭世了。
十九歲的孫權手足無措,惶恐異常,隻有号啕大哭。這時,身為托孤大臣的張昭挺身而出,斷然地對孫權說道:“孝廉,此甯哭時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師,非欲違父,時不得行也。況今奸宄競逐,豺狼滿道,乃欲哀親戚,顧禮制,是猶開門而揖盜,未可以為仁也!”張昭的話如一聲棒喝,孫權立即認識到他面臨的險惡的環境,于是他強忍悲痛,脫去喪服,與張昭等一起陳兵而出,騎馬巡視軍營,安定軍心。
事實證明,孫策臨終的抉擇是英明之舉。
孫權,字仲謀,生于漢光和五年(182),十五歲在吳郡舉為孝廉,同年出任陽羨縣長,行奉義校尉。所謂“行”或“領”都是未經朝廷正式下文而暫攝之意。十五歲當縣長,縱然在亂世,也算是少年卓荦早據要津了。經略地方三年後,于建安四年(199)随孫策開始戎馬生涯。攻打江夏黃祖時與周瑜、程普、黃蓋、韓當諸将并肩英勇作戰,受到孫策的誇獎。甚至在宴會上,孫策常對孫權指顧諸将說:“此諸君,汝之将也。”(《三國志·孫權傳》注引《江表傳》)不過,雖然作戰沖殺在前,孫權馭将統兵的才能似乎欠缺,如建安五年孫權第一次獨立統帥兵馬攻打廣陵太守陳登,就連戰連敗,铩羽而歸。大概因為這個緣故,此後直至他當上吳主以後,很少親自挂帥出征。僅有的幾次親征,都是被打得灰頭土臉,狼狽而歸。
既然如此,既然血緣關系比不上孫紹(古時帝王傳位以父子相傳為最常見),血緣關系相同而與長兄的情誼又比不上老三、老四,既然孫策素來看重橫行天下的武力,那麼,為什麼孫權能在坐領東吳上勝出呢?
我以為,起決定作用的是孫權的長相與當時風行的品目。這樣說,現代人難以理解,斥為迷信,譏為荒誕,但古人确實是迷信的,更何況品目是漢末的時尚,朝野都趨之若鹜。《後漢書·黨锢傳》雲:
逮桓靈之間,主荒政缪,國命委于閹寺,士子羞與為伍,故匹夫抗憤,處士橫議,遂乃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品核公卿,裁量執政,婞直之風,于斯行矣。
所謂“品目”,亦稱“題目”或“目”,就是清談中對人物德行、儀表等品評鑒定,給予概括的考語。自古以來,“知人”就是一門莫測高深的學問。《後漢書·郭泰傳論》引莊子的話說:
人情險于山川,以其動靜可識,而沉阻難征。故深厚之性,詭于情貌;“則哲”之見,惟帝所難。
意思是說,了解人極難,雖然他在做什麼可以看見,可他想什麼則難以知道。尤其是那些城府深沉的人,所想的與所做的往往不一緻。所以,若要說有知人之明,連英明善察的堯皇帝也難做到。有趣的是,這一門連帝堯都感到困惑的學問,到東漢末年及魏晉六朝,卻大行其道,郭泰與許邵就是此中的頂尖高手。《後漢書》說郭泰死後,有數以萬計的人來吊喪,“自弘農函谷關以西,河内湯陰以北,兩千裡負笈荷擔彌路,柴車葦裝塞途!”許邵當時就有“月旦評”的盛名,評曹操的十一個字“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不僅概括了曹操的一生,而且幾乎成了曆史的定論,是許邵流傳千古的絕唱。
話題再回到孫權。當時的典籍記載,孫權出生後的長相是“方頤大口,目有精光”,孫堅覺得奇異,以為有貴相。後來,漢獻帝為表彰孫策對朝廷進貢方物,派遣特使劉琬到江東給孫策加錫命。所謂加錫,亦即授予九錫(九種特權。古時天子賜予臣下的最高規格的賞賜)當中的一種或幾種。這當然是皆大歡喜的美差。而特使劉琬恰恰以相面知名,從東吳回來後他曾對人說:“吾觀孫氏兄弟雖各才秀明達,然皆祿祚不終。惟中弟孝廉,形貌奇偉,骨體不恒,有大貴之表,年又最壽,爾試識之。”成年後孫權更呈兩大異相:紫髯,長上短下。所謂紫髯,即紫紅色的胡須。所謂長上短下,應指其上身長于腿腳。《三國志·先主傳》注引《山陽公載記》說,赤壁之戰後,劉備到京口找孫權商借荊州,回到住處後,對左右說:“孫車騎長上短下,其難為下,吾不可以再見之。”于是晝夜兼程離開東吳。劉備對孫權“長上短下”的解釋是“其難為下”,這位“漢帝玄孫一脈流”的當世英雄由此對孫權産生了敬畏和惶恐,以至避讓。又《獻帝春秋》記載,建安十九年,孫權征合肥時被張遼所困,後逃脫。“張遼問吳降人:‘向有紫髯将軍,長上短下,便馬善射,是誰?’降人答曰:‘是孫會稽。’”可見紫髯和長上短下是孫權異于常人的兩個特征。至于《三國演義》所謂“紫髯碧眼”,其二十九回所謂“小霸王怒斬于吉,碧眼兒坐領江東”,恐怕是羅貫中的時代西方、中亞的洋人往來中原,而一般人目之所見,對孫權由紫髯聯想到碧眼所緻。我遍查魏晉六朝的正史和野籍,是找不到“碧眼”的記載的。孫權的異相就是兩點:紫髯,長上短下。
既然孫權生有異相,孫策又有明确指示,孫權在權位争奪中勝出也就順理成章了。羅貫中概括為“坐領江東”是極見文字功力的。
于是,在母親吳太夫人的堅強支持下,在以張昭、周瑜為首的文臣武将的盡力輔佐下,孫權定軍心,讨不臣,平山越,殺黃祖,鞏固并擴大了父兄的基業。《三國志·吳志·孫權傳》注引《吳書》及《通鑒》卷七十一雲,魏文帝黃初二年,趙咨建議孫權“宜改年号,正服色,以應天順民”,于是當年十一月就吳王位。後七年至魏明帝太和三年夏即皇帝位。孫策臨終對孫權“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的評價終于得到體現。約六十年後,吳人陸機在《辯亡論》中描述了這種輝煌:
于是張昭為師傅,周瑜、陸公、魯肅、呂蒙之俦入為腹心,出作股肱;甘甯、淩統、程普、賀齊、朱桓、朱然之徒奮其威,韓當、潘璋、黃蓋、蔣欽、周泰之屬宣其力;風雅則諸葛瑾、張承、步骘以聲名光國,政事則顧雍、潘浚、呂範、呂岱以器任幹職,奇偉則虞翻、陸績、張溫、張敦以諷議舉正,奉使則趙咨、沈珩以敏達延譽,術數則吳範、趙達以禨祥協德,董襲、陳武殺身以衛主,駱統、劉基強谏以補過,謀無遺谞,舉不失策。故遂割據山川,跨制荊吳,而與天下争衡矣!
總之,孫權十九歲承接父兄基業,執掌政權五十二年,是三國曆史人物中主政時間最長的一位。他經營江東,開疆拓土,招賢納士,建國圖霸,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入主江南的第一位皇帝。更彪炳曆史的是東吳擁有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航海術,船隊往來北至遼東,南及台灣和交趾(今越南北部),并遠航天竺(今印度)、波斯(今伊朗),甚至大秦(羅馬)。正如清人王友亮《吳大帝陵》詩雲:
金湯半壁起雄圖,畢竟孫郎與衆殊。
繼業父兄仍手創,資材文武悉心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