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縣城烘焙行業現狀

縣城烘焙行業現狀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1 13:36:36

每經記者:于垚峰

●就是這個不到10萬人口的小縣,用了30多年的時間,親帶親、鄰帶鄰,兩代人接力,發展到現在,有4萬多人在全國從事面包行業。

●而且一些全國性知名面包品牌也是由資溪人創立,包括中國烘焙面點品牌排行榜上位居第一的鮑師傅糕點(2021年上半年 艾媒金榜)。

縣城烘焙行業現狀(10萬人口小縣4萬多人烘焙出)1

在中國,被冠以“某某之都、之鄉”的城市,往往在這一領域有着深厚的底蘊或基礎。“千年瓷都”景德鎮,制瓷有1000多年曆史 [1] ;“中國藥都”樟樹,藥業源遠流長,有着1800多年的曆史 [2] 。

而被稱為“中國面包之鄉”的資溪縣,這裡的人們,40年前連面包是什麼都不知道。

面包是個舶來品,而資溪縣是一個地處贛閩交界的小縣,位于江西省撫州市境内東部、武夷山脈西麓,總面積1251平方千米,總人口近10萬。這裡森林覆蓋率達到了87.7%,地屬山區, [3] 不産小麥,也不加工面粉,更不是面包消費的前沿之地。

但是,就是這個近10萬人口的小縣,用了30多年的時間,親帶親、鄰帶鄰,兩代人接力,發展到現在,有4萬多近5萬人在全國從事面包行業,而且一些全國性知名面包品牌也是由資溪人創立。

縣城烘焙行業現狀(10萬人口小縣4萬多人烘焙出)2

資溪縣面包文化廣場 每經記者 于垚峰 攝

艾媒咨詢發布的2021年上半年中國烘焙面點品牌排行TOP10榜單中,排名第一的鮑師傅糕點就是資溪人創立。

還有泸溪河、麥香人家等品牌,也都為資溪人所創立。不過,除了少數知情者,大部分消費者并不會将産品和資溪聯系起來。

2021年12月27日,江西省資溪面包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資溪面包公司)舉行了IPO啟動儀式,正式邁開了擁抱資本市場的步伐。

謀生

今年9月下旬的一個傍晚,位于資溪縣泰伯大道旁的資溪中等專業學校操場上,有的同學在打籃球,有的在打羽毛球。

李文浩(化名)是22級面包專業的一位新生,他說選擇這個專業,是聽從了家裡的意見,當地也有很多人在從事面包工作。

為了培養面包人才,提升當地面包從業者的水平,資溪中等專業學校從今年開始,開設了面包專業,計劃開招2個班,100名學生。

面包之鄉希望可以通過職業學校的專業培育,實現人才和技術的傳承與接續。

縣城烘焙行業現狀(10萬人口小縣4萬多人烘焙出)3

資溪中等專業學校内開設的面包班 每經記者 于垚峰 攝

“從來就沒有一個人是因為熱愛做面包,而去從事這個行業,都是為生活所迫,最起碼資溪的第一代面包人是如此。”

這是資溪第一代面包行業一位從業者發出的感慨。

建設路的中段,有一家愛心面包店,如今已經成了當地網紅,不管是來資溪的遊客,還是本地機關單位,都會從這兒購買非常有特色的資溪小面包。

縣城烘焙行業現狀(10萬人口小縣4萬多人烘焙出)4

每經記者 于垚峰 攝

店主邱森茂是第一代資溪面包人,從事面包行業30多年,已經創出了個人的品牌,但是回憶起創業的經曆,“也是為了謀生,改變貧窮的面貌。”

邱森茂出生于上世紀60年代,是資溪縣鶴城鎮三江村人,1981年當兵入伍,在江西省南昌市某部隊擔任電話記錄班班長。在部隊期間,邱森茂利用空餘時間,跟着做糕點的師傅,學會了做一些中式糕點。

1985年底,邱森茂從部隊退伍,在鶴城鎮三江村的600多戶人家中,邱森茂家境極其貧困,是村裡的4戶特困戶之一。

“退伍之前,部隊也找我談過話,問我願不願意再當兩年志願兵。”邱森茂說,因為當時家境非常困難,父親年邁,隻想早一點出來幫助家裡改善一下生活條件,就帶着350元退伍費回到了家鄉。

1986年初,邱森茂通過和别人置換,把自家分散的農田集中到了一處,挖魚塘養魚。但是那一年發大水,河裡的水淹過了魚塘,魚全跑了。

河水退去,邱森茂站在魚塘邊,看着空空無魚的魚塘,眼裡失去了光芒。

“這個時候,我就想到了自己在部隊學習過做糕點的技術。”邱森茂決定嘗試做中式糕點。但是啟動需要資金,邱森茂在村裡挨家挨戶借錢,有的借200元,有的借50元,也有的擔心他失敗不借錢。

東拼西借,邱森茂準備了幾千元,開始買烤箱,買面粉。有基礎,又肯鑽研,邱森茂很快就被市場認可。以至于當時的資溪縣食品公司都想請他去上班,但被他拒絕了。

“剛開始的時候,非常辛苦,每天晚上做好,第二天一大早,就要搭着100多斤的産品,騎到縣城和鄉鎮的代售點去賣。”邱森茂說,那個時候,他把每一個食品銷售點都跑了,最終憑着“好吃”的口碑打開了銷路。

為了省錢,邱森茂把生産加工的地方放在了縣城周邊的親戚家,凡事都親力親為,遇到中秋做月餅的時候,他曾經三天三夜沒有上床睡覺,加班加點,為了提神,就泡特濃的茶,一杯一杯喝下去。

邱森茂的收入也對得起他的付出,一切走上軌道之後,每天的銷售有二三百元,淨賺六七十元,幾乎一兩天就是别人一個月的收入。

隻用了一年時間,1987年,邱森茂就把當初借的幾千元錢全部還清了。

縣城烘焙行業現狀(10萬人口小縣4萬多人烘焙出)5

邱森茂接受每經記者采訪 每經記者 于垚峰 攝

差不多同時,張協旺和洪濤也退伍回到了資溪老家,張協旺家鄉在資溪縣馬頭山鎮楊坊村,而洪濤出生在浙江省淳安縣,随父親移民至江西省資溪縣高田鄉翁源村。

張協旺在部隊期間,學習了面包制作技術,退伍回鄉後,他和洪濤商量一人出資6500元,到與資溪相鄰的鐵路樞紐城市鷹潭開面包店。

1987年10月,張協旺和洪濤在鷹潭市勝利西路,以800元的月租金,租下了一個40平方米的店面,取名“鹭江面包店”,這與張協旺當年學藝的面包店名“鹭島”隻差一字,寓意面包技藝師承。

此為資溪面包之創始。

帶動

邱森茂與張協旺并無交集。

但是張協旺和洪濤在鷹潭開面包店的事情很快就在資溪傳開,邱森茂說,他也是知道了張協旺他們在鷹潭開面包店之後,才想着開始要做面包這一行。但是直接去面包店學,别人肯定不會教,于是他就找機會和一些面包店師傅聊天,從中套出一些技術。

“比如要用什麼牌子的酵母,要用多少面粉,拌到什麼樣的筋度。”邱森茂說,每次和懂行的師傅聊天後,他就把這些做面包的要素記下來,然後自己去嘗試。

這種“偷師學藝”,當然不可能一帆風順,邱森茂第一次做面包,就做砸了,做出來的面包硬硬的,像窩窩頭一樣。

還清了債務之後,邱森茂娶妻生子,生活漸漸好起來。但這時妻子的腳卻出現問題,連續兩年動了兩次手術,這也讓邱森茂的生活發生了變化。

本身就有糕點技術的邱森茂,在一次又一次嘗試做面包之後,終于做出了松軟可口的面包。1992年,他決定帶着妻子前往南昌看病,同時也在南昌開了面包店,店名就叫“邱森茂面包”。

初到南昌,條件比在資溪還要艱苦。“在老家的時候,不論做到多晚,還有自己的床可以睡。”邱森茂說,在南昌百花洲開店就不一樣了,白天在案闆上做面包,晚上案闆上的東西一收,鋪上被子就是睡覺的地方。

開面包店是現金生意,每天賣出面包,收獲的是現金。邱森茂說,那個時候晚上盤點收入,手裡拿着現金,看到的不隻是錢,還是未來的美好。

在南昌開店四年,邱森茂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回到資溪,買了房子,成為了周邊人眼中的“能人”。

張協旺在鷹潭開面包店也成功了,不僅如此,他還先後到吉安、豐城、贛州等地開了多家面包店,并且帶動身邊的親友去經營這些面包店,自己又去江蘇蘇州、常州等地開辟新的市場。

鐘啟文是張協旺的鄰居,受到張協旺的啟發,他也在1989年先去了面包廠學做面包,然後帶着家人一起開了面包店。

鐘啟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當時他還是辭去了村幹部的身份,創業開面包店。

如今,他已是資溪面包公司的總經理。

親帶親、鄰幫鄰之下,馬頭山鎮楊坊村的村民一個接一個走出了大山去做面包。到現在,整個村500多人,有400多人在外從事面包行業,有的開了面包工廠,有的開了面包店。

9月21日,記者在楊坊村看到,村裡的門牌上,寫着一行大字“中國面包第一村”。

縣城烘焙行業現狀(10萬人口小縣4萬多人烘焙出)6

每經記者 于垚峰 攝

村委會幹部楊正坤說,自從出去做面包後,大部分村民都富裕起來了,許多村民除了村裡有一套房子,在縣城或者所在的城市,也都買了房。

鐘啟文也把家裡的老房子裝飾一新,大門上面寫着“面包人家”四個大字。

縣城烘焙行業現狀(10萬人口小縣4萬多人烘焙出)7

每經記者 于垚峰 攝

當然,并不是每個人一出去就能賺到錢,具體到個體,開第一家面包店實現微利、保本或者微虧的,約占60%,虧本的占20%左右,能賺到人生第一桶金的也就隻有20%。

楊正坤說,他自己也在四川省資陽市開了7年面包店,賺了100多萬回家。但他兒子也曾經在40天裡虧了27萬元。“直接不要那個店了,不過後面也通過開店,把錢賺回來了。”

從楊坊、翁源開始,面包之風刮到了資溪的每一個鄉村,親鄰幫帶的形式下,一個接一個的村民,從村裡走出去從事面包行業,有的幫别人幹,有的自己開店。

當地政府也注意到了這個群體的流向和面包産業的興起,成立了面包産業發展服務中心。

該服務中心主任吳建明介紹,目前資溪人口不到10萬,但有4萬多人在全國開了16000多家面包蛋糕店,在全國1000多個城鎮星羅棋布。

回鄉

這支浩蕩的資溪“面包大軍”分布在全國各地,出發之時都是年輕的生力軍。經年累月之後,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個問題:父母年紀大需要照顧,小孩要上學需要有人管。

這個時候,就有人選擇了回鄉創業。

邱森茂在1996年從南昌回到資溪之後,經過短暫休整,又帶着妻子前往江蘇常州開店。就是在常州,邱森茂研發了後來在資溪風行的小餐包,這款産品在常州并不火爆,卻在資溪得以成名。

在常州呆了八年之後,邱森茂因為小孩要上學,回到了資溪,在建設路上開了愛心面包店。店裡的小餐包成為了熱賣的爆款。

縣城烘焙行業現狀(10萬人口小縣4萬多人烘焙出)8

愛心面包店的小餐包 每經記者 于垚峰 攝

在當地,一些酒店的早餐和政府的公務接待,都會擺上一盤小餐包。随着資溪旅遊知名度越來越高,不少遊客也慕名而來。

“高峰的時候,一天賣一萬多個小餐包。”邱森茂說。

如今,邱森茂将愛心面包店交給了兒子邱海翔打理,自己隻是每天到店裡做一些技術上的指導和督查。

與邱森茂的愛心面包店相隔不到百米的資溪面包佳佳火餅坊,店主方培紅在中學畢業後就随着父母到安徽開面包店,結婚後,又随着老公的家人在山西開面包店。

數年前,也是因為小孩子上學需要人照顧,方培紅選擇回到資溪開店。但是她深感競争壓力之大:一個小小的縣城,十多家面包店,還都主要集中在一條主街上。

最讓方培紅感到壓力的是街對面新開的一家面包店“資溪面包烘焙快車”,這家店的招牌以深藍為底色,門頭上還有兩個拿着面包的人物造型坐在屋檐上。

縣城烘焙行業現狀(10萬人口小縣4萬多人烘焙出)9

每經記者 于垚峰 攝

小餐包是當地面包店的主打特色産品,每個面包店都會做。方培紅說,對面的面包店天天打五折,大家都賣一元一個的小面包,對面隻賣五毛錢一個,帶走了不少消費流量。

這家新開的“資溪面包烘焙快車”店的背後正是資溪面包公司。資溪在外打拼的面包從業人員回鄉者有限,真正回鄉且在面包行業産生影響的是資溪面包公司背後的股東們。

2021年12月27日,資溪面包公司舉行了IPO啟動儀式,正式邁開了擁抱資本市場的步伐。

縣城烘焙行業現狀(10萬人口小縣4萬多人烘焙出)10

每經記者 于垚峰 攝

9月20日,資溪面包産業服務中心主任吳建明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資溪當地政府利用投資平台,準備向資溪面包公司投資1億元。

啟信寶顯示,資溪面包公司成立于2018年1月,股權結構中,資溪縣協力投資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控股51%(該合夥企業三個合夥人分别為鐘啟文、遊小輝和傅細明),另外49%的股份中,鐘啟文、傅細明,黃進、張協旺、盧方亮、萬廣華分别持有不同比例股權。

在所有股東中,除傅細明之外的股東都直接從事面包或者和面包有關的行業。不過,傅細明卻是資溪面包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同時擔任公司董事長。

傅細明是聖農發展(SZ002299,股價20.3元,市值252.5億元)董事長傅光明家族的主要成員之一,也是開拓者之一。

傅細明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他此前和面包并沒有交集,但選擇到資溪參股成立面包公司,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也是資溪人。最近幾年,他目睹了資溪面包産業發展的糟糕表現,面包門店在不斷縮水,于是産生了一個想法,集中資溪優秀的面包人,打造一條完整的面包産業鍊,守住資溪“面包之鄉”的名号。

另外,傅細明還看到了面包行業巨大的市場。目前,中國人年均消費面包的數量是2公斤,而鄰近的日本人年均消費數量是20公斤,中國人面包的消費能力還有很大的空間。

在當地政府的邀請之下,以鐘啟文、張協旺等人為首的資溪面包人回鄉投資創業,2018年,成立了資溪面包公司。

縣城烘焙行業現狀(10萬人口小縣4萬多人烘焙出)11

左二為張協旺 圖片來源:資溪縣人民政府官網

“從全國的層面來看,家庭式的面包店已經不能滿足現在人們對面包的需求了,這是一個危機。”鐘啟文說,看到了這種現狀之後,就想結合一些在外成功的人士,一起來打造資溪面包品牌。

做強

在“資溪面包”這個品牌沒有樹立前,不乏一些由資溪人創立的知名面包品牌。

艾媒咨詢發布的2021年上半年中國烘焙面點品牌排行TOP10榜單中,鮑師傅糕點排名第一。

縣城烘焙行業現狀(10萬人口小縣4萬多人烘焙出)12

圖片來源:艾媒金榜

鮑師傅的創始人鮑才勝祖籍浙江,20世紀70年代出生于資溪縣高田鄉黃坊村。2004年,鮑才勝的第一站就選擇在北京創業,在中國傳媒大學旁的定福莊北街開了人生第一家“鮑仔西點屋”,主要經營面包、西點。

經過十多年的經營發展,目前鮑師傅在全國有了上百家門店。官方微信發布的“年度總結”稱,截至2021年末,鮑師傅直營門店數量已突破100家,一年賣出1億個肉松小貝。按鮑師傅給出的門店列表看,其目前在全國43個城市擁有門店112家,包含7家待營業門店。

此前,鮑師傅對外融資并不多,但有報道稱,2021年,鮑師傅開啟了新一輪融資,伴随着烘焙賽道火熱——虎頭局、墨茉點心局融資一輪接一輪,鮑師傅的估值也達到了驚人的100億元人民币,打破了烘焙賽道的估值曆史記錄。 [4]

另外,還有泸溪河、麥香人家等品牌,也都為資溪人所創立。

不過,除了少數人知道上述品牌是資溪人創立之外,大部分消費者,在購買上述産品時,并不會将産品和資溪聯系起來。這些品牌企業的營收和稅收,和“中國面包之鄉”資溪也并無關聯。

對于資溪面包公司的成立,無論是當地政府,還是回鄉投資的股東,都想發揮股東間1 1大于2的作用,把資溪面包公司做大做強。

傅細明介紹,已經成立4年的資溪面包公司,目前的投資達到了5億元,在江西、福建兩省七個地市開了180家門店,所有門店都在資溪300公裡範圍之内。

“到目前為止,資溪面包公司還沒有實現盈利,成立4年,每年虧損在1000萬左右。”傅細明表示,虧損的主要原因是公司産品的定價太低,他以南昌市場為例,主要産品對比南昌面包某品牌,價格低了一半。

資溪面包公司總經理鐘啟文談到公司初創時的困難時,也是很感慨。鐘啟文說,剛回來的時候,帶着要做資溪面包全産業鍊的目标來做企業,但是當時很多人都在觀望,前三年,沒有一家相關的配套企業跟着做。“直到去年,看到我們開始發力,開門店的速度在加快,才有很多廠家進駐了。”

“最難熬的時候已經過去了,我們的計劃是明年實現盈利。”鐘啟文表示。

在2022年資溪縣政府工作報告中,面包産業被列為資溪的首位産業,支持資溪面包公司上市也被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

縣城烘焙行業現狀(10萬人口小縣4萬多人烘焙出)13

放眼全國的面包市場,以規模化的面包工廠作為生産基地,開出的面包店越來越多,對傳統的面包夫妻店、家庭店的沖擊也越來越大,他們的生存空間正在變得越來越小。

資溪面包公司在縣城的建設路上開了一家面包店後,這條路上先後關閉了三家個體面包店。

“等小孩高考後,還是會選擇去外地發展開店。”與“資溪面包烘焙快車”一街之隔 的方培紅說。

縣城烘焙行業現狀(10萬人口小縣4萬多人烘焙出)14

記者手記 | “無中生有”造出的面包之鄉 ,還需用品牌提升影響力

說起資溪,并沒有多少人知道。“中國面包之鄉“也隻是在烘焙行業内傳播較廣,普通消費者并不知道,消費者認知的更多是面包品牌。

作為一個并沒有相關資源的江西小縣,短短幾十年,輸出了四五萬人的面包大軍,在全國各地從事面包行業,這已經是一個奇迹。

在采訪完這組稿件之後,我回到自己所在的城市,路過了一個小區旁的面包店,下意識走進去,跟老闆攀談起來,結果老闆就是資溪人,夫妻小店,在全國多個城市都開過店,最後一站是女兒上大學的城市。從這個面包店的名字上,看不出任何資溪的痕迹。

資溪走出了很多的面包能人,在外面創造出了不少的知名品牌企業,但是這些和資溪并無直接的聯系,資溪當地面包也還沒有自己的知名品牌。

資溪縣政府部門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于是 有了當地第一家規模化的面包企業,短短幾年間,資溪面包公司在周邊開了180多家店面,全力打造“資溪面包“這個品牌。

資溪的“面包之鄉“這個稱号要更加響亮,也需要”資溪面包“這個品牌在行業内成為一面旗幟,用影響力來為“面包之鄉“加分。

參考資料:

[1]陶瓷曆史淵源——信用中國(江西景德鎮)

[2]樟樹市中醫藥産業發展情況簡介——樟樹市人民政府官網

[3]資溪縣縣情簡介——資溪縣人民政府官網

[4]鮑師傅曾謀求新一輪融資,估值100億——投資界

記者 |于垚峰

編輯 |易啟江

視覺 | 蔡沛君

視頻編輯 | 朱星運

排版 |易啟江

每日經濟新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