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言”部的三個漢字:“訇、諞、(上頻下言)”,這三個字中“諞”字在現代漢語簡化為“谝”,(上頻下言)現代漢語已不使用,屬完全的生僻字。三個字的詳情如下:
1、訇。讀音有三:
(一)hōng。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标注的讀音,給出的解釋是:“訇,騃言聲。從言,勻省聲。漢中西域有訇鄉,又讀若玄。訇,籀文不省。”形聲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依《韻會》“騃”訂作“駭”。郭沫若《弭叔簋及訇簋考釋》:“訇者詢之古文,甲骨文旬字多見,均作勹,金文旬字鈞字等均同此作。”于省吾《雙劍誃古文雜識》:“訇字從言從勹。勹即古旬字……錢大昕謂訇即‘詢于四嶽’之詢,互為卓識,又《說文新附考》詢字訓謀,從言,旬聲。按:誤分為二字,失之。”
所謂的“勻省聲”,在籀文中,勻中的兩點不省,如圖:
(訇的字形演變)
郭沫若認為“訇”是“詢”的古文,于省吾認為“訇”是“旬”的古文,錢大昕也認同“訇”是“詢”的古字。
所謂的“駭言聲”(從段玉裁),就是大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此本義也。引申為匉(pēng)訇,大聲。”也就是說,訇的本義是大聲。
本義之外,“訇”字還用作象聲詞。形容聲音大。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别》:“洞天石扉,訇然中開。”仙府的石門,“訇”的一聲從中間打開。這也是成語“訇然中開”的出處,指的就是大聲的打開。劉禹錫《曆陽書事》:“助喜杯盤盛,忘機笑語訇。”用有也是這個意義。
(訇然中開)
現代漢語中,回族的“阿訇”一詞,一般特指學者和教職人員,也是主持教儀、講授經典的人,類似于基督教的牧師、佛教的大和尚等。這裡的“訇”,是波斯語Akhond的音譯,原義是尊貴的人、學者。譯者用“訇”這個字來翻譯,也與訇的本義有關,即有大聲音,大能力者。
訇還是姓氏,《廣韻·耕韻》:“訇,姓。”
(二)jùn。同“言勻”。欺。《集韻·稕韻》:“(言勻),《博雅》:‘欺也。’或作訇。”
(三)hēng。同“哼”。呻吟。章炳麟《新方言·釋言》:“今人謂騃人獨語不休為訇,凡呻吟亦曰訇,俗字作哼。”
訇的小篆寫法如圖:
(訇的小篆寫法)
2、諞(谝)。讀piǎn。《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谝,便巧言也。從言,扁聲。《周書》曰:‘(雀戈)(雀戈)善谝言。’《論語》:‘友谝佞。’”形聲字。本義是花言巧語。丁福保《說文解字诂林》:“沈乾一案:唐寫本《玉篇》‘谝’注引《說文》‘巧言也。’蓋古本有二訓,即便也,巧言也。野王節引其弟二訓耳。‘便’下當有‘也’字。”《字彙·言部》:“谝,與便同。巧言也。”
也就是說“谝”同“便”。這裡的“《周書》”指的是《尚書·秦誓》。“(雀戈)(雀戈)善谝言。”今寫作“截截善谝言”即淺薄而善于花言巧語。這裡的“《論語》”指《論語·季氏》,“友偏佞”,指與誇誇其談的人交朋友。
(誇誇其談)
宋代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四十九:“進君子,退小人,無以利口谝言為足信。”引進君子,摒退小人,不以巧辯之徒的花言巧語為信。
本義之外,谝還有兩個用法:
(1)欺騙;詐騙。元湯式《贈王觀音奴》:“指山盟是谝,則不如剪發然香竟兒遠。”清代張蹇《變法平議·凡兵部之事四》:“凡地方有殺人放火……诓谝博奕,奸淫者,見則捕之。”
(2)方言。誇耀;顯示。如:谝能。蒲松齡《增補幸雲曲》第十六回:“這奴才又谝他的扇子哩,我誇他一誇。”馮志《敵後武工隊》:“通訊員小鐵得意洋洋地賣谝。”另,在陝西方言中,谝也指聊天,叫“谝閑傳”。
(谝閑傳)
谝的小篆寫法如圖:
(谝的小篆寫法)
3、(上頻下言)(字形描述,上面一個頻字,下面一個言字)。讀pín。《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上頻下言),匹也。從言,頻聲。”形聲字。本義是匹偶。王筠《說文句讀》:“(上頻下言)、嫔同音,故得匹偶之義。”未見典籍有應用實例。
本義之外,(上頻下言)還指多言。《玉篇·言部》:“(上頻下言),多言。”
(上頻下言)的小篆寫法如圖:
(上頻下言)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447,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