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産戶”中融人壽陷入了難産的泥坑。
2022年立秋已過,然而,中融人壽2021年年度報告仍未能“面世”。在官網上,公告欄裡的字依舊醒目:“公司延期披露《2021年度信息披露報告》,預計披露時間不晚于2022年6月30日。”
但此後,中融人壽再無披露任何信息。距離白紙黑字提到的6月30日,又過去了40多天。
從中融人壽控股股東中天金融年報來看,2021年,中融人壽實現營業收入141億元,同比增長14.99%;淨虧損高達65.36億元,同比增長-2624%。中融人壽淨資産從2020年年末的31.66億元跌至-33.33億元,已經完全“資不抵債”了。
中融人壽為何陷入如此境地呢?
原來,中融人壽賬面上有144.04億元的非上市公司股權投資,在2021年确認公允價值變動損失14.36億元,減值項目主要來自恒大集團、寶能集團以及海航系等。
針對中融人壽及其大股東中天金融巨大的價值變動損失,交易所在5月份向中天金融發出了《關于對中天金融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年報的問詢函》。中天金融在有關事項回複中表示,在涉及某些地産公司投資項目發生風險 事項前,因對某些地産公司相關項目投後管理動作開展不夠及時,對被投資企業潛在的相關風險監控存在延遲與不足,造成後期風險暴露後,相關投後管理 措施難以實施的情況,投後管理工作的時效性有待提高。截至目前,中融人壽已開展各項風險處置措施。
從披露的相關信息來看,中融人壽涉及的房地産投資項目高達15項,金額高達158億元,可謂是豪賭房地産,成了房地産業背後的“大金主”了。
用投資風險換發展,代價慘痛
坎坷曲折十八載。中融人壽的發展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曆程,早在2004年,中融人壽的前身是正華保險即獲批籌建,并在以後一度更名為長青健康險,但之後卻一直處于難産狀态,遲遲不能開業。直到2010年,才傳出來開業的消息,不過,到此時,長青健康險已經叫中融人壽,成為了一家壽險公司。
當時的中融人壽注冊資本為2.2億元。其中,聯合銅箔(上市公司中科英華的全資子公司)占總股本的20%。成立當年,中融人壽即實現保費收入9億元,盈利2875萬元。
2010-2012年,中融人壽保費收入分别為9.36億元、1.08億元、7.37億元。自2013年開始,中融人壽保費規模開始高速增長,從當年的42.93億元快速增至2014年的103億元,再到2015年的177.28億元。規模的快速增長的同時,短時間内就進入了盈利周期,似乎是在壽險公司經營上開辟了一條新路。數據顯示,2013-2015年,中融人壽淨利潤分别為1.29億元、3.9億元、1.91億元。
回顧開業之初的2010年,時任中融人壽副總經理兼董事會秘書曾在接受本文記者采訪時表示,“保險公司在投資上,主要考慮的是資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然而,從後續中融人壽的操作路徑上來看,很大程度上已經忽略了安全性,而更多的是考慮收益。
在戰略上,中融人壽大力發展投連險和萬能險,在此前的幾次調研中,中融人壽的幾款萬能險結算利率一度達到了5.3%的水平,是行業中結算利率最高的産品之一。
但事出反常必有妖,在中融人壽快速增長的背後,是“中短存續期産品”所帶來的“快收益”。參考壽險經營的中長期運營規律來看,可謂出現了嚴重的久期錯配。已經為未來中融人壽投資“出簍子”埋下了伏筆。
随着監管政策對保險和投資的分類監管強化,壽險業随着迎來了整頓期,而長期靠“吃零食”維持的中融人壽,明顯已經脫離了正常的“三餐”規律。體現在數據上,就是到2016年,中融人壽保費收入從上一年的177.28億元,驟降至23.44億元,并在當年出現了13.86億元的巨額虧損,償付能力低于警戒線,被保監會監管。
2016年,中融人壽當年二季度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8.16%,業務淨利潤-1.089億元,業務現金流-16.45億元;到了三季度,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掉到了-41.91%,風險綜合評級屬D類。
這在壽險公司經營上,是屬于非常危險的指标值,事實上已經處于償付能力嚴重不足的狀态。
對此,監管機構不得不祭出三項監管措施:停止開展新業務;暫停增設分支機構;不得增加股票投資。
這其實是對中融人壽瘋狂的投資方式進行釜底抽薪,以防炸鍋。在2015年之後,中融人壽一度在二級市場瘋狂舉牌上市公司,成為了資本市場的“野蠻人”,一度持有21家上市公司股份,在不少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東名單中,都能看到中融人壽的身影。
業務受監管禁止後,中融人壽的情況是:“經營存在一定的流動性風險,但總體可控。”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融人壽展開了自救行動。于是,一系列緊鑼密鼓的股權交易方案,擺上了桌面。
化解風險自救,卻陷入了新的風險
早在2014年上半年,中融人壽有過一次增資,正在在資論增資中,清華控股成為了中融人壽的股東。一年之後,同屬清華系的啟迪控股,又獲得了部分挂牌轉讓的中融人壽股份,兩者合計持股為20%,成為了中融人壽的大股東之一。
到2015年9月,意圖金融 實業雙栖作戰的中天城投(後更名為“中天金融”),看中了中融人壽的股權,由中天金融子公司貴陽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以20億元的價格,受讓中融人壽原大股東之一的聯合銅箔100%股權,從而實際上接盤了中融人壽20%的股份。
2016年9月5日,貴陽金控與清華控股簽署了一紙協議,競拍後者公開轉讓的20%中融人壽股權。
随即,貴陽金控及聯合銅箔一起參與中融人壽的增資,分别投資12.35億元、6.283億元。至此,截至2022年6月,中天金融通過貴陽金控(持股19%)、聯合銅箔(持股17.3585%)合計持有中融人壽36.3585%的股份,是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清華控股仍持有公司7.6923%的股份,為第六大股東。
2016年11月,随着股東股權轉讓和增資的完成,中融人壽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有所恢複,達到了130%,财務狀況暫時“正常”了。償付能力達标後,中融人壽身上的禁令被解除,但公司運轉的飛輪要重新轉起來,依舊面臨着很多問題。
2017年,中融人壽虧損8.65億元;2018年,盈利0.13億元;2019年,盈利1.05億元;2020年,盈利0.14億元。
從數據上可以看出來,中融人壽的盈利情況非常不穩定。中天金融成為大股東之後,似乎将中融人壽當成了其經營房地産業的一個蓄水池和資金池,徹底将中融人壽“拉入”了泥潭之中。
從中融人壽所投資的一系列金融資産可以看出,很多險資流進了信托計劃,這些信托計劃的終極投向,是很多問題企業,這些企業大多是來自于恒大集團、寶能集團、海航系,其本身就面臨着很大的财務危機。
本來是管理風險的企業,中融人壽卻硬生生将自己變成了風險企業。而今之計,就是要在監管機構的指導下,盡力化解資産風險。
18年,是一個人從嬰孩到成年的時間。中融人壽的18年,似乎是在經營一個圈,又陷入了一個圈。至于中融人壽什麼時候能出圈,依舊是個很大的問号。
行業人士認為,險企和險資的經營,有其特殊性和規律性,資産的安全性和久期管理,是一道紅線,不可觸碰,險企管理層和大股東,如果不能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繃緊風險這根弦,那麼,很快就會自食惡果。
文/李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