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黃粘蓋牛肝菌(毒性指數★★☆☆☆)
【相似種】牛肝菌
【形态】白黃粘蓋牛肝菌(Suillus placidus(Bonorder)Sing),子實體較小。菌蓋直徑1.5-9厘米,半球形,表面粘,白色,淡白色或帶黃褐色,老後呈紅褐色,幼時邊緣有殘留菌幕。菌肉白色,後漸變淡黃色。菌管直生或彎生,白色。管口小,近圓形。
【分布】遼甯、吉林、雲南、香港、遼甯、陝西、西藏、四川、廣東等地。
【中毒症狀】白黃粘蓋牛肝菌是牛肝菌的一種,是引起野生菌食物中毒的主要毒菌之一,食用後往往會引起腹瀉,但經過浸泡、煮沸淘洗之後還是可以食用的。
(可食用牛肝菌)
(黃白粘蓋牛肝菌)
【辨識】難度較大,建議用pH試紙判别,将蘑菇擠出的汁液,塗在試紙上,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鹽酸或白醋,若半小時内紙變成紅色或藍色的則有毒。
2、毒木耳(毒性指數★★★☆☆)
【相似種】黑木耳
【形态】毒木耳,學名葉狀耳盤菌(Cordierites frondosa (Kobay.) Korf),子囊盤小,黑色,呈淺盤狀或淺杯狀,由數枚或很多枚集聚生一起,具短柄或幾乎無柄,直徑2-3.5厘米,個體大者蓋邊緣呈波狀,上表面光滑,下表面粗糙和有棱紋,濕潤時有彈性,呈木耳狀或葉狀,幹燥後質硬,味略苦澀。子囊細長呈棒狀。孢子無色,短柱狀,稍彎曲,側絲細長,頂部彎曲,近無色,有分隔和分枝。
(黑木耳)
【分布】湖南、廣西、陝西、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夏秋季在桦木等闊葉樹腐木上成叢或成簇生長在一起。。
【中毒症狀】發病率高達80%,一般食後約3小時發病,出現手指、腳趾發癢,臉面紅腫,灼燒般疼痛,往往形成水腫和水泡,咀唇腫脹外翻。凡露光部位反應更嚴重。
【辨識區别】用熱水(42℃以上)浸泡,有墨黑色的黑色素浸出,為毒木耳。黑木耳不會有任何色素浸出。
3.赭紅拟口蘑(毒性指數★★★☆☆)
【相似種】口蘑
【形态】赭紅拟口蘑(Tricholomopsis rutilans),子實體中等或較大。菌蓋直徑4-15厘米, 菌褶帶黃色,彎生或近直生,褶緣鋸齒狀。菌肉白色帶黃,中部厚。菌柄細長或者粗壯,上部黃色下部稍暗具紅褐色或紫紅褐色小鱗片,内部松軟後變空心,基部稍膨大。
【分布】分布于台灣、甘肅、陝西、廣西、四川、吉林、西藏、青海、新疆.。
【中毒症狀】毒性因人而異,往往産生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炎病症。
【辨識區别】口蘑圓潤白色,赭紅拟口蘑紅黃色,較大。
4.臭黃菇(毒性指數★★★☆☆)
【相似種】蘑菇
【形态】臭黃菇(Russula fotens pedrs.),菌蓋直徑7-10厘米,扁半球形,平展後中部下凹,往往中部土褐色。菌肉污白色,質脆,具腥臭味,麻辣苦。菌褶污白至淺黃色,常有深色斑痕,長短一緻或有少數短菌褶,彎生或近離生,較厚。菌柄較粗壯,圓柱形,污白色至淡黃色,老後常出現深色斑痕,内部松軟至空心。孢子印白色。
【分布】分布于我國河北、河南、山西、黑龍江、吉林、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湖南、廣西、廣東、四川、雲南、甘肅、陝西、西藏等地區。
【中毒症狀】發病快,主要表現為胃腸道病症,如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甚至精神錯亂、昏睡、面部肌肉抽搐、牙關緊閉等症狀。漂洗煮食後可食用。
【辨識】此菌味辛辣,具臭氣味。菌蓋粘滑邊緣有小疣組成的明顯的粗條棱。
5、毒粉褶菌(毒性指數★★★★☆)
【相似種】蘑菇
【形态】毒粉褶菌(Rhodophyllus sinuatus (Bull.: Fr.) Pat),子實體較大。菌蓋一般污白色,直徑可達20厘米 ,初期扁半球形,後期近平展,中部稍凸起,邊緣波狀,常開裂,表面有絲光,污白色至黃白色,有時帶黃褐色。菌肉白色,稍厚。菌褶初期污白,老後粉或粉肉色。菌柄白色至污白色,往往較粗壯,上部有白粉末,表面具縱條紋,基部有時膨大。
【分布】吉林、江蘇、安徽、台灣、河南、河北、黑龍江等地區。
【中毒症狀】潛伏期約半個小時,長達6小時。發病後出現強烈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心跳減慢、呼吸困難、尿中帶血。
【辨識】從形狀判斷,最好用pH試紙判别,将蘑菇擠出的汁液,塗在試紙上,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鹽酸或白醋,若半小時内紙變成紅色或藍色的則有毒。
6、半卵形斑褶菇(毒性指數★★★★☆)
【相似種】蘑菇
【形态】半卵形斑褶菇(Anellaria semiovata (Sow.:Fr)Pers et Denn),又稱“緻幻蘑菇”,俗名狗尿苔。子實體一般中等。菌蓋直徑一般4厘米,有時可達8厘米,近圓錐形、鐘形至半球形,頂部有的略帶土黃色,光滑而粘,有時龜裂。菌肉污白色。菌褶初期灰白,後期呈現灰黑相間的花斑,直生,稍密,長短不一。菌柄圓柱形,白色至污白色,頂部有縱條紋,菌環以下漸增粗,内部松軟變空心。
【分布】分布于台灣、陝西、新疆等地,青藏高原尤為多見,夏秋季在草地林中空地牛、馬糞上單生或群生。
【中毒症狀】中毒引起幻覺,表現為精神異常、跳舞唱歌、狂笑,産生幻視,有的昏睡或講話困難。
【辨識】辨色,顔色發土黃色,菌褶有黑白花斑。
7、毒傘(毒性指數★★★★★)
【相似種】傘褶菇
【形态】毒傘學名毒鵝膏菌(Amanita phalloides(Vaill:Fr)Secr.),又稱綠帽菌、鬼筆鵝膏、蒜葉菌、高把菌等。子實體一般中等大小。菌蓋表面光滑,菌蓋初期近卵圓形至鐘形,表面灰褐綠色、煙灰褐色至暗綠灰色。菌肉白色。菌褶白色,菌柄白色,細長,圓柱形,基部膨大成球形,内部松軟至空心。菌托較大而厚,呈苞狀,白色。菌環白色,生菌柄之上部。
【分布】夏秋季于闊葉林中地上單生或群生。分布于江蘇、江西、湖北、安徽、福建、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中毒症狀】毒傘是劇毒蘑菇,含有毒肽、毒傘肽兩大類毒素,損害肝、腎、心、肺、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等。中毒後潛伏期長達24小時左右。中毒死亡率高達50%以上,甚至100%。對此毒菌中毒,必須及時采取以解毒保肝為主的治療措施。
【辨識】菌蓋灰褐綠色、煙灰褐色至暗綠灰色是其特點。
8、緻命白毒傘(毒性指數★★★★★)
【相似種】食用蘑菇、雪白鵝膏菌
【形态】緻命白毒傘(Amanita virosa Lam),又名緻命鵝膏菌,有人叫白毒鵝膏菌,其實我國并無分布。子實體中等大,純白色。菌蓋初期卵圓形,開傘後近平展,直徑7-12厘米,表面光滑。菌肉白色。菌褶離生,梢密,不等長。菌柄細長圓柱形,長9-12厘米,粗2-2.5厘米,基部膨大呈球形,内部實心或松軟,菌托肥厚近苞狀或淺杯狀,菌環生柄之上部。
【分布】常在樹蔭下群生或散生,為菌根菌,以春季3~4月最多。分布最為廣泛,在河北、吉林、遼甯沈陽、江蘇、福建、安徽、陜西、甘肅、湖北、湖南、山西、廣西、廣東、四川、雲南、西藏等地都有發現。
【中毒症狀】緻命白毒傘是緻死率最高的劇毒蘑菇,其毒素主要為毒傘肽和毒肽類,在新鮮的蘑菇中其毒素含量甚高。這些毒素對人體肝、腎、血管内壁細胞及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害極為嚴重,可緻使人體内各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死亡率高達95%以上!
【辨識】很難辨識,最好用試紙測試。
結語:綜上,在我國的各個地方都有廣泛分布毒蘑菇,尤其是我國氣候比較好的地方,而且很多形态和可食用的蘑菇種類非常相似,因而人們往往誤食中毒,其中部分毒性不太強烈,症狀較輕,服用藥物就可以救治,但若是真不小心誤食了劇毒蘑菇,比如緻命白毒傘等,可能搶救不及時就會造成人員死亡,危害巨大。
因而小編在這裡建議大家,如果非要食用野生蘑菇,最好是仔細觀察,有條件的可以用試紙測試,農村的可以讓家畜和老鼠先替代驗毒,最後才可以食用。當然,最安全的做法就是不要随意采食野生蘑菇,畢竟現在市場上還是有很多美味的蘑菇品種,應該是能夠滿足大家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