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4、伊朗曆(波斯曆)
伊朗曆(波斯語拉丁轉寫:Gahshomari-ye Irani),又名波斯曆或Jalaali曆,在中國也稱回回陽曆(注意:回回曆或回曆是指伊斯蘭曆,不能用來指稱波斯曆),英文簡稱SH,是一種陽曆。
伊朗先民波斯人崇拜太陽。大約4000年前,他們就根據地球繞太陽的周期制定了太陽曆,這一傳統一直延續至今。伊朗人将畢宿五、軒轅十四、心宿二和北落師門視為鎮守天空4個區域的皇家之星。這幾顆星可以為天文、曆法計算和導航提供指導,同時還掌管着世界大事。
阿契美尼德王朝時代波斯疆域,也是伊朗曆流行區域
最初的伊朗曆将1年分為12個月,每月30天,共360天,為了使曆法與季節保持同步,每6年設置1個閏月,平均1年為365天。公元前5世紀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時代,伊朗人根據祆教(拜火教)的世界觀以及埃及太陽曆設計了新的曆法。這種曆法與埃及太陽曆相似,同樣采用了1460年的天狼星周期。曆法确定了宗教儀式的日期,每個月有4天是獻給至高神阿胡拉-瑪茲達的,其他重要日子則用神靈和宗教概念命名,以保證宗教儀式不會出錯。為了消除累積帶來的誤差,每120年設置1個閏月,平均一年365.25天。一直到4世紀,在今土耳其中部的卡帕多西亞地區,依舊使用着類似的伊朗曆法。
其曆法是古波斯人基于觀察天象,而不是基于規則推算而來。透過從德黑蘭(或東經52.5度子午線)和喀布爾精确的天文觀測,确定每年的第一天(納吾肉孜節)由春分開始。每年春分的納吾肉孜節是最盛大、最重要的節日,這一天也是伊朗的愚人節。除了伊朗以外,這一天也是中亞、南亞和巴爾幹數億人的新年。
馬其頓東征之後,曾統治大半個伊朗的塞琉古王朝以王朝創立的公元前311年為紀年開端,推行巴比倫曆法。之後的帕提亞王朝沿用了塞琉古紀元和巴比倫曆法,隻是把月日的名稱改成了自己的語言。
諾魯孜節的七鮮桌,桌子上的每件物品皆有其寓意
失勢的祆教教士在反對希臘統治的過程中,建立了瑣羅亞斯德紀元。瑣羅亞斯德紀元以傳說中祆教創始人瑣羅亞斯德的誕生之年(當時推定為公元前568年)為開端。
薩珊王朝建立後,在各方面恢複了伊朗傳統,廢除了巴比倫曆,改用瑣羅亞斯德紀元和太陽曆。
7世紀中葉,阿拉伯帝國征服了伊朗。阿拉伯統治者以回曆進行行政管理,由于回曆屬于陰曆,與傳統的伊朗曆法存在非常大的差異,出于方便征稅的考慮,哈裡發後來又恢複了伊朗曆的使用。
1079年,被回曆的繁瑣惹惱的塞爾柱蘇丹Jalal Al-Din Shah Seljuqi命令學者奧馬爾.海亞姆(Omar Khayyam)制定新的曆法,稱為Jalali曆。Jalali曆一直沿用了約8個世紀,是當時世界上最準确的太陽曆。
Jalali曆基于天文觀測而制定,借鑒了印度天文學的成果,以春分為歲首,有幾種不同的置閏周期。為了符合太陽周年視運動的變化,1個月的長度可能會在29-32天之間變動,為此需要時刻觀察天象,并依照繁雜的規則調整月長。
因為Jalali曆的規則過于複雜,後來伊朗人制定了沿用至今的伊朗回曆。為了使每年的新年精确地開始于春分點,伊朗回曆每年都要根據天文觀測,進行繁複的修正。伊朗回曆1年長度約為365.2422天,是目前通行的太陽曆中最準确的一種,要比公曆精确得多,除了伊朗以外,阿富汗也使用這種曆法。
Jalali曆
1925年,伊朗巴列維王朝簡化了曆法,當年3月31日由波斯議會立法采用了伊朗曆,追溯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在那年從麥加出行麥迪那)為伊朗曆紀元元年,并以春分為每年的第一天,且指定月名和每個月的天數。
阿富汗在1957年立法采用新伊朗曆,兩者除了月名不同,每個月的天數都相同。主要的差别在,阿富汗(阿富汗稱波斯語為Dari)沿用在1925年之前伊朗使用的傳統阿拉伯語月名而不是伊朗在1925年采用的新名。在阿富汗普什圖地區,則仍使用普什圖語的月名。
公曆2021年3月20日至2022年3月20日為波斯曆1400年。祆教徒和部分海外伊朗人一般以薩珊王朝最後一任統治者伊嗣俟三世登基的632年為紀年開端。另有以瑣羅亞斯德誕生年春分作為開端的紀念方式等。
5、印度曆法
印度各地同時使用着五花八門的曆法,種類之多和印度的人種複雜程度相當,即使是現在印度也還是如此。不過最有影響力的古印度曆法,基本都屬于陰陽曆。這些曆法大多源于古印度傳統,以恒星年(指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實際時間)為基準進行調整。
恒星年
傳說印度曆的曆史可以追溯至史前的吠陀時代,吠陀Vedanga Jyotisha是印度最早的天文學文獻,可以追溯至公元前7世紀。曆法的影響超越了宗教的界限,無論是印度教徒、佛教徒還是耆那教徒,都使用着相似的曆法。
在希臘天文學傳入印度後,印度天文學才開始蓬勃發展起來。學者們通過觀測太陽(蘇利耶)的周期确定恒星年的精确長度。5-10世紀期間,印度學者們分别得出了不同的恒星年長度——
5-7世紀期間,天文學家阿耶波多(Aryabhata)、伐羅诃密希羅(Varāhamihira)總結并改進了印度曆法,成為後世印度曆法的範本。
印度曆的其中一頁
最流行的印度曆法叫“時輪曆”,和中國的農曆差不多,都是陰陽曆。和農曆一樣,依照天文現象确定年月日,而且時輪曆的“天文”味道比農曆還要更加濃厚一些。東南亞許多國家的傳統曆法都是時輪曆及其變種。
中國的藏族使用的藏曆也是時輪曆的一個變種,但是也吸收了農曆的一些内容。
印度的時輪曆和中國農曆有一點差别,農曆以回歸年為年份的基準周期,時輪曆以恒星年為年份的基本周期。回歸年長度均值為365.2422天(365天5小時48分46秒左右),在地面上觀察到的現象是:季節、氣象、物候變化一輪。恒星年長度均值為365.25636天(265天6小時9分10秒左右),在地面上觀察到的現象是:太陽在恒星之間的相對位置變化一輪。回歸年比恒星年要少20分鐘左右,這20分鐘的差值叫“歲差”。
時輪曆也以月相變化周期确定月份,而且也用閏月來調和恒星年和朔望月之間的差值。印度人置閏月的方式類似于中國農曆用的“無中氣置閏法”。而且印度北部和南部對于月份的起始日期定義也不一樣。
印度曆的月份設置和農曆相似,為了使月份符合四季變化,每32-33個月要插入1個閏月,為了推算其他星體的運轉,印度曆中也有類似古代農曆上元積年的算法。
印度曆有兩種歲首,一種是以太陽進入雙魚宮後的第1個朔日(月球與太陽同時出沒的那天,也就是農曆的初一)為開端,稱制呾邏年(Chaitradi),一種以太陽進入天秤宮後的朔日為起點,稱迦剌底迦年(Karttikadi)。
時輪曆
印度曆法有許多種紀年開端,時輪曆有兩種主流紀年法:一個是“塞迦紀年”(Shaka Samvat),一個是“維克拉姆紀年”(Vikram Samvat)。
塞迦紀年主要在古印度南部地區使用,以公元78年3月3日春分為“塞迦0年”起首,公元2022年大約等于塞迦1944年。
維克拉姆紀年主要在古印度北部地區使用,以公元前58年10月18日春分為“維克拉姆0年”起首,公元2022年大約等于維克拉姆2079年。現在的尼泊爾官方就使用維克拉姆紀年法。
時輪曆中還有一種叫“Samvatsara”的補充紀年法,類似于中國的“天幹地支”。“Samvatsara”就是梵語的六十個詞組,時輪曆的每個年份都有一個詞組與之相配,六十年循環一輪。
紀年方法還有以釋迦牟尼誕生的公元前554年為開端的佛曆紀元,以耆那教創始人大雄誕生的公元前662年為開端的耆那教紀元,以及以公元前3102年太陽進入白羊宮為起點的Kaliyuga紀元。
過節了
印度政府為了方便推行政策,統一在印度各地五花八門的曆法,于1957年制定的印度官方統一曆法:印度國定曆,俗稱沙利哇诃那·塞迦曆(Shāli-vāhana Shaka calendar),是種陽曆,規則與公曆基本相同,不過沿用了印度教傳統的月份名稱和順序,以每年春分後1日為歲首。一年設六個季節,每個季節有兩個月,季度設置先後為春季、夏季、季風季、秋季、冬季、露季。平年以格裡曆的3月22日為一年開始,閏年以3月21日開始。
印度國定曆紀年是以塞迦紀年為基礎改良而成,以公元78年為印度曆元年。所以2021年3月22日以後為印度曆1943年。
印度國定曆每月名稱:
1月 白羊 Maysha
2月 公牛 Vrushabha
3月 雙子 Mithuna
4月 巨蟹 Karka
5月 獅子 Simha
6月 處女 Kanya
7月 天秤 Tula
8月 天蠍 Vrushchika
9月 射手 Dhanu
10月 摩羯 Makar
11月 寶瓶 Kumbha
12月 雙魚 Meena
盡管政府大力推行,但是民族習俗和宗教節日的需求,使得印度各地至今還并行使用着三十多種陰陽曆。中國農曆經曆過幾十次改革重制,但印度是同時并行幾十種曆法,本人才疏學淺,實在是搞不清具體的來龍去脈,隻能簡述至此。
6、希臘曆
在在所有古代曆法系統中,古希臘曆法和印度曆法一樣破碎,就像古希臘本身一樣,它根據不同城邦、不同政治首領、不同時間段均有所不同,甚至連新年也不盡相同,但是整體來說都屬于陰陽曆,基本以十二個月為期,定期插入第十三個月。
羅馬統治之前,希臘各城邦使用的曆法各不相同,其中以雅典曆最為通行。
雅典有三種曆法:一種是節日時曆,一種是政治時曆,還有一種是季節時曆。
節日時曆是陰曆,用于安排宗教活動,在一些月份的一些日子裡舉辦節日和進行祭祀,另外這個也是政治時曆的參考,因為通常情況下,政治活動需要要避開宗教節日。在雅典,使用時間比較長的年曆,是所謂的“慶節曆”。新年之始(大年初一),原則上是夏至之後首個朔日。1-12月各有名稱及其起源故事,比如赫卡托姆拜昂月(Hekatombaion),正月,意為“百牛”大祭之月,泛雅典娜節,慶祝雅典“統一”,奉祀阿波羅和宙斯。跨今之公曆7-8月……
希臘人按太陰(月亮)的盈虧計算月份。每個月長度為29天或者30天(據現代科學家計算,其實際準确時間為29天12小時44分2.8秒),常年為354±1天,閏年為384±1天。陰曆和陽曆(太陽年日數約365.25)日數的差額,希臘人用置閏法來彌補。
雅典曆和馬其頓曆的各月名稱
希臘人很早就發現自己的曆法不精确,希羅多德就指出,古埃及人所用太陽曆比希臘人的曆法更為準确。希臘人于是調整閏月,以求與季節相吻合。據研究,古典時代希臘人曾經采用“八年三閏法”,公元前432年,天文學家默冬(Meton)制定了19年7閏的默冬周期;公元前330年,卡裡普斯(Callippus)引入了76年的周期,每4個默冬周期減去1日;
政治時曆是脫胎于雅典人的政治需要而設置的。雅典的十個部落裡每個部落每年會抽簽從部落内部選50個人,然後加在一起組成500人議事會,而每個部落所選出的50名代表裡每年都有一個月單程常務委員會,所以政治時曆被劃分成了10個月。在政治日曆中,日期是根據每年十個常務委員會來計算的,在這種時曆下,年與年之間還是有差别的,每年都是根據第一個常務委員會的秘書進行命名的,這種使用一直延續到在公元前407年。
議事會
而大約自公元前5世紀晚期開始,雅典還實行過一種年曆,即所謂“普利塔尼曆”(prytany calendar),也被稱為“議事會年”(The Bouletic Year)。
雅典五百人議事會(Boule)由10個部落的代表組成,每部落50人。大概自伯裡克利時代起,10部落輪流主持議事會(稱為“主席團”,prytany),每部落任職時間為一年的十分之一。輪值期間,每天抽簽選出一位主席團主席,主持處理當日事務。據亞裡士多德記載,“主席團職位由各部落輪流擔任,其次序由抽簽決定,前4個部落每一部落任職36日,後6部落每一部落任職35日;因為他們的年曆是按陰曆計算的。自公元前4世紀起,這兩種年曆的歲首始于同一天。
季節時曆:這個曆法主要針對農業生産,它首先是依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進行細分,然後再由一些特定的星星在地平行的出現和消失來做進一步的劃分,這些星星通常是标志着一個季節的開始、至中和結束的。這種劃分也類似于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根據農業生産劃分時節,方便進行社會勞動。
1年12個月,以夏至後第1個新月為歲首,以兩次夏至間隔為1年。每個月以新月初見為開端,大月30天,小月29天。每個月的第4和24天被認為是某種事業的危險日,第5天是最不吉利的日子,第15天不宜婚嫁,總之,每天都有吉兇之分。雅典人将晝夜各分為3段,1日12時,1年分四季,不過詩人和學者對四季的劃分各有不同。
雅典曆以默冬提出新方法的公元前432年為紀年開端,稱默冬元。各城邦沒有統一的紀年制度,一般以統治者或祭司的在職年數紀年,後來又以奧運會的周期計算年份。
7、回曆
回曆即伊斯蘭曆,是大部分穆斯林使用的曆法。其曆史可追溯至伊斯蘭教興起之前的阿拉伯半島。盡管在伊斯蘭教興起之前,阿拉伯半島出現過有閏月的陰陽曆,不過最終還是放棄了置閏方法。
如今,回曆是唯一被廣泛使用的純陰曆。
2018年回曆
目前使用的回曆制定于法蒂瑪王朝時期。正式名稱為哈吉來/希吉來曆(阿拉伯語: at-taqwīm al-hijrī),意指公元622年先知穆罕默德從受迫害的麥加遷徙到麥地那。這一年,先知默罕默德躲過了敵人的追擊,帶着信徒從麥加轉移到麥地那,标志着伊斯蘭教的傳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西方世界中表示一般記成“AH”(拉丁語:),類似于基督紀年的“AD”和世界紀元的“AM”。而在伊斯蘭教國家中又可從阿拉伯文形式表示為H(سَنة هِجْريّة, 簡寫:هـ),希吉拉之前則記成“BH”。
“希吉來”(Hijrah)為紀年開端,為了便于計算,則以當年Muharram月的第一天為起點。1年12個月,1月29或30天,為了使月份的長度符合朔望月周期,每30年要插入11個閏日。經過調整後,回曆的1月平均長度為29.5305天,1年平均為354天8時48分。回曆以新月初見為初一,以日落為1天的起點,兩次日落的間隔為1天。
開齋節
回曆的1年要比公曆短大約11天,因此随着年份累積,每個月都将經曆四季。所以伊斯蘭教中的齋月、開齋節和宰牲節,經常出現在不同的季節。由于難以和其他地區溝通,且曆法不符合四季變化,如今,大部分伊斯蘭教國家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公曆,僅在計算宗教節日時使用回曆。
每年回曆9月,是穆斯林的齋月。齋月期間,從黎明到日落,人們要戒飲食、戒房事,戒絕醜行和穢語,以體驗樸素節制的生活,告誡自己不要揮霍無度。齋月之後,則是盛大的開齋節,節日中,家家戶戶炸散子、油香之類食品,贈送他人。每個家庭都應在節日開始前向窮人發放開齋布施。
8、瑪雅曆
瑪雅人的曆法可以追溯至公元前5世紀的奧梅克曆法,與中美洲其他文明,例如米斯特克、紮波特克、阿茲特克人的曆法都有着不少相似之處。瑪雅曆法由幾種不同長度的周期組成,包括260天的卓爾金曆(Tzolkʼin)、365天的民用曆(Haabʼ)以及360天的吞曆(Tun)等。
瑪雅曆法現在仍使用于墨西哥的瓦哈卡州、恰帕斯州、韋拉克魯斯州以及瓜地馬拉高地的瑪雅社群中。
基裡瓜遺址石碑中的長紀曆創始日期
根據瑪雅神話傳統,如猶加敦殖民地時期的紀錄文件,以及古典晚期與後古典期的重建碑文中,伊察姆納通常被歸為替瑪雅人的祖先帶來曆法系統知識的神祇,并帶來了基本的文字與其他瑪雅文明的基礎面。
在這些曆法之中最重要就屬那260天的卓爾金曆(Tzolkʼin),它盛行于當時所有的中美洲社會,且年代相當久遠,幾乎可确定是當地最古老的曆法之一。卓爾金曆并與另外一個稱為哈布曆的365天曆法互相結合,曆經18980天重合一次,構成了52年的新火周期同步循環,這一周期在中美洲文明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
對于瑪雅人而言,每年的最後5日和新火周期的末端都是動蕩而不詳的日子。每個新火周期的末尾,都要舉行儀式,迎接新時代的到來稱為曆法循環(Calendar Round),而卓爾金曆與哈布曆的重要組成單元分别是13天(稱為trecena)以及20天(稱為veintena)的小周期。
卓爾金曆是種宗教曆法。它不分具體月份,按順序以13個數字和20個專名,配合形成260天的周期,周而複始。而在阿茲特克的納瓦特爾語中相對應之曆法則稱為托納爾波瓦利曆 (Tonalpohualli)。卓爾金曆以20個日名以及13個日數構成的trecena周期組成260個獨立的日子,它被用來決定宗教及祭典項目的時間,并做占蔔用。每個日期皆依序标上從1到13的日數,接着又從1重新開始算起。此外,每個日期還依序标上了如下列的20個日名:
卓爾金曆
哈布曆作為民用曆則屬于太陽曆,分18個20天的普通月,和1個隻有5天的歲餘月,與彜族曆法有些相似。瑪雅人認為,每1508個民用年,就相當于1507個回歸年,由此得出回歸年周期為1508*365/1507≈365.242203天,這一數據遠比格列高利曆修正的回歸年準确。不過他們似乎并沒有類似閏日的制度。
另有一種不同形式的曆法則用于記錄更長單位的時間,并作為碑文銘刻用的日期(為了辨别不同曆史事件之間的關聯)。
這種曆法稱為長紀曆(Long Count),是以神話起點的所經天數為基礎,并得以向上延伸,以表示未來中的任何日期。這個曆法采用了20進位制,系統中的每一個位數皆表示了特定天數的增加倍數。
長紀曆使用數列表示,大緻上是以20為基數,是為了能單獨計算所有天數而建立的。在瑪雅語中日數的單位稱為金(k’in),而20金稱為烏納(winal或uinal),18烏納為一盾(tun),20盾稱為卡盾(k’atun),20卡盾為一伯克盾(bak’tun)(而再更高位,但極少被使用的四個單位依序為皮克盾(Pictun)、卡拉盾(Calabtun)、金奇盾(Kinchiltun)及阿托盾(Alautun))。
瑪雅數字系統是二十進制(基數為20),即每個位數皆表示了前一個位數的20倍。但有個很重要的例外,在第二個位數中表示了18 × 20、或360天,比400天(20 × 20 = 400)還要接近一個太陽年。注意:長紀曆與太陽年是無關的。
許多瑪雅長紀曆的碑文中有時會經過補充字符組(Supplementary Series)的增補,标示了掌管該夜的夜神、以及半年周期中陰曆月的月相以及月球位置的資訊。
瑪雅人還使用了584天的金星周期(Venus cycle)曆法,其中追蹤了金星在白天與晚上的升起及合相的時間。曆法中的許多事件被視為是不祥、有害的,且有時戰争會訂定在此曆法的特殊事件上。
另外也發現了其他較不普遍,或理解不足的周期、組合、及曆法的演進。在少數幾個碑文中證實了有819天曆法的存在,其中有重複9天的時間間隔,這些時間間隔的名稱與衆神、動物、以及其他的重要觀念相關。
長紀年周期
2012的未日:馬雅曆第13伯克盾的結束對于瑪雅人有極為重大的意義,但根據他們的信仰并不表示是世界末日,反而是重生的時刻。《波波爾·烏》一書彙整了殖民地時期高地中的基切瑪雅人(Quiché Maya)所流傳創世神話其中的細節,根據書中的内容提到我們居住在第四個世界。 波波爾·烏中叙述了神明在前三個創世的失敗,以及成功創造人類所生存的的第四個世界。
瑪雅人認為第四個世界會在災禍之中結束,而第五個、也是最終的一個世界将被創造,同時也象征了人類的終結。
上一次的創世在長期積日制曆法中的0.0.0.0.0(實際是13.0.0.0.0)4 Ajaw 8 Kumk’u結束,而另一次的13.0.0.0.0将會發生在2012年12月21日。這個日期在許多關于新世紀的文章與書籍中引起了廣泛的讨論,認為是代表了本次創世的結束。
然而,瑪雅人将長紀曆簡寫為隻取後五個二十進位的位數。而前面更大的位數則通常不表示。在科巴的石碑1中,将本次創世的日期用24個單位表示: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13.0.0.0.0,相當于本次周期開始于公元前3114年8月11日。
這在帕倫克遺址中被證實了,瑪雅學家在此遺址不僅找到延續至公曆4772年的長紀曆,同時也找到帕倫克人民會在這一年慶祝已故國王巴加爾二世的事迹記錄,顯然古典期的瑪雅人并不認為這個時代會在2012年結束。
2012年12月21日被認為是長紀曆長達5126年或第13個伯克盾周期的結束。在這之後還接着第14到第20個伯克盾。
一、其他較小衆的曆法
在格裡高利曆法的基礎上,還派生出一大批雜七雜八的曆法:
法國大革命時期,激進的革命者廢除了格裡高利曆,另外搞了共和曆,由數學家約瑟夫·拉格朗日、加斯帕·蒙日和詩人法布爾·代格朗蒂納協助制定。目的在于割斷曆法與宗教的聯系,排除天主教在群衆生活中的影響,為同時增加勞動時間。雖然已經廢棄不用,但當時的法國曆史事件都是用這種曆法記載的,如霧月政變和熱月政變等。
1849年,法國社會學家孔德(Auguste Comte)在前人基礎上提出13個月的曆法,用許多傑出曆史人物的名字命名了日期。
1902年,美國人Moses B. Cotsworth完善了13月曆的規則,稱之為國際固定曆(International Fixed Calendar)。13月曆每月28天,正好4星期,年底額外增加1個不屬于任何星期的假日,稱“年日”,逢閏年則在6到7月之間再加1日。13月曆每年和每月都從星期天開始,每月到星期六結束,因此隻需1張日曆,便可表示所有年份的日期。逢閏年,則在6-7月之間插入1個閏日,以使年份長度符合回歸年。
喬治伊士曼
13月曆規則簡單,日期規整,方便安排打工人的作息時間,因此受到了許多企業家的歡迎,包括柯達的創始人喬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他曾長期在柯達公司推行這種曆法,并試圖推動其成為國際通行的曆法。但由于月份數量(13)、空日和違背習慣等原因,未獲成功。
在更早的年代,在各種古文明影響下,世界各地都出現了許多影響較小的小衆曆法。
藏曆是在西藏雪域高原的本土曆法、文成公主帶來的的農曆和印度時輪曆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藏曆也使用幹支紀年,但以五行代替了十天幹,以十二生肖代替了十二地支。1025-1027年間,從印度傳來一種曆法,據說就是《時輪經》。原存于苫婆羅國(sham-bha-la,亦譯“香巴拉國”),後傳入印度。北宋天聖五年(1027)譯成藏文,于是藏曆就以這一年為第一個饒迥的第一年,以下順推。此後,藏族曆史文獻采用時輪曆紀年,以60年為1個世紀。藏曆是與農曆相似的陰陽曆,但用印度傳來的星曆計算節氣。使用28或27星宿計算吉兇,采用印度的七曜命名的星期。藏族人把1天分為60水時,1水時60水雨,1水雨6息(相當于4秒),以連續的兩次日出為1日。
雲南的傣族使用傣曆,其曆史可追溯至西漢的太初曆,屬于陰陽曆。傣曆采用和古代中國相同的19年7閏法,并将閏月設在9月。傣曆紀元始于638年的3月22日,他們的新年大約相當于公曆的4月,每到新年那天,就會舉行盛大的潑水節。傣曆使用幹支紀日法和七曜一周法,他們把一天分為4個部分,每個部分3個段落,共12時辰,或将1晝夜分為60時度,每個時度相當于24分鐘。根據紀年起點的差異,傣曆可以分成大傣曆和小傣曆,不過兩者的規則基本差不多。
西雙版納傣族新年
西南的彜族使用着幾種曆法。除了類似農曆的陰陽曆外,雲南甯蒗縣彜族使用着一種以月經周期28天為1個月,1年13月,共364天的曆法。另有10月、12月和18月的太陽曆,三種太陽曆1月分别有20、30和36天,年末的5天為過年日,逢閏年則加上1個閏日。
彜族火把節
18月彜族曆與中美洲的古代曆法非常相似,這也引起了不少學者的關注。
東南亞各國的曆法與中國農曆或印度曆相似,都屬于陰陽曆。位于東亞文化圈的越南、朝鮮半島和日本在古代都使用與中國相近的農曆。越南南部的占婆最初使用印度曆,後在越南和伊斯蘭教的影響下,融入了農曆和回曆的一些傳統。
老撾、柬埔寨、泰國和緬甸的曆法則同時受到印度和中國的影響,采用與佛教相關的紀年起點,也引入了和中國相近的60幹支或60周期紀年法,各國之間,有着不小的區别。
印加人有太陽曆和太陰曆兩種曆法觀念。根據太陽曆,一年分為365天零6小時。根據太陰曆,一年分為354天。印加曆法都規定一年有12個月,一年的開端和結束都以12月的冬至日為标準。這一天正好是雨季的到來之日。由于印加人隻有結繩記事,沒有成文的曆法,因此他們的曆法細節并沒有流傳下來。
高盧人的曆法
1897年,在法國的科利尼發現了羅馬時代的青銅闆,闆上刻有當時高盧人的曆法。在法國其他地區也發現了刻有類似曆法的銅闆。通過這些,我們知道了古代凱爾特人使用的曆法是一種陰陽曆。曆法以5年為周期,1年12月,每5年插入2個閏年,每個月的長度,則随着5年的周期而變化。
巴哈伊曆法是巴哈伊信仰的曆法,又名巴迪曆。它是一個平年包含365天,閏年包含366天的太陽曆。每年包含19個月,而每月包含十九天,(這一共是361天),再加上額外的一段時間的"閏日" (平年4天而閏年5天)。 此種曆法裡的每年開始于春分,用巴哈伊紀年來記錄,以西元1844年的3月21日為第一年的第一日。 從西元2020年3月21日到2021年3月21日是巴哈伊曆法的第177年。現行巴哈伊曆與公曆同步,這意味着在兩種曆法中,閏年的額外一天是同時發生的。
爪哇曆,是爪哇族的曆法。它與其他兩個日曆,公曆和伊斯蘭教曆同時使用。公曆是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和民間社會的官方日曆,穆斯林和印度尼西亞政府則用伊斯蘭教曆決定與宗教信仰相關的伊斯蘭假期。爪哇曆法主要由爪哇島的三個民族:爪哇族,馬都拉族和巽他族使用。它主要是一種文化标志,目前的爪哇曆法系統由馬塔蘭的蘇丹阿貢在1633年開始使用,之前爪哇族使用印度曆法或塞人曆。阿貢保留了塞人曆計數方式但使用伊斯蘭曆法的農曆年度測量系統。與許多以七天為一周的曆法不同,它最大特點是以5天為一周。
主體曆為朝鮮自1997年起用的曆法、紀年方式為追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締造者及主體思想創立人金日成的出生年1912年為主體元年。月份、日期等同公曆。西曆2022年為主體111年。在朝鮮制作的日曆上、2010年被标記為主體99(2010)年。
1997年7月8日,朝鮮政府宣布“為了永遠傳頌和發揚創立了永恒不滅的主體思想,把革命和建設引向勝利的偉大領袖金日成同志的革命生涯和不可磨滅的業績,繼承并完成金日成的革命事業”,勞動黨中央委員會、中央軍事委員會、國防委員會、中央人民委員會和政務院一緻通過一項決議,開始實行主體紀年。因此,主體曆頒布的1997年是主體86年,而非主體元年。
按照規定,朝鮮的所有文件、出版物和建築上均有主體年号的标記,後面用括号注明公曆年份。
暫時就這些了,諸位見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