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六十六年,若曦長大了,康熙老了。在這一年,康熙去世。提前預知未來的若曦,對康熙帝更是不舍。那是若曦實實在在相處過的人,也是她真真切切感受過對方的真心和溫暖的帝王。
浣衣局一别,隻是不相見。但人死不能再複生,此生都不會再相遇。時隔多年,康熙品嘗到若曦的糕點,仍然是一秒就能發現。康熙看着憔悴的若曦,一字一句囑咐她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不禁讓人潸然淚下。真正的感情才能抵得過皇權,那一刻,若曦沒有恨,沒有怨,隻有不舍。而康熙沒有責備,更沒有憤怒,隻有關心。這樣讓我們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鍊接是那樣強大,早就超越了我們的想象。
在《步步驚心》中,我們能看到許多感情線。随着女主角若曦的視線,我們能看到她與十三爺的愛情,與若蘭相依為命的姐妹親情,與十三爺一見如故的知己情。哪怕是太子、三爺和九爺,若曦也能有别樣的角度的對待,從一個旁觀者出發,有感慨、憤恨甚至是悲憫。足夠飽滿的人物群像,必然是有許多感情支線承托,人因為有了感情,關系才會變得厚重。其實在《步步驚心》中,最令人感動的是若曦與康熙帝之間的父女情。
康熙四十四年,若曦入宮。談論起若曦入宮的緣由,那其中還隐藏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細節。我們都知道穿越來的若曦一直在八爺府生活,作為若蘭的親妹妹,若曦在八爺府也算個主子,日子過得尚且還算是無憂無慮。随着年齡的漸長,康熙帝再一次選秀,若曦也成為了備選名單之一。
八爺喜歡若曦,希望她能夠嫁給自己當側福晉,那自然是抱有私心,希望若曦不要入選。為達目的,八爺還是謹慎行事,以防萬一。因為自己的母妃良妃在後宮的話語權并不高,八爺特地去找了十四爺,希望他能夠找到德妃,将若曦從名單上劃去。而另一邊,四爺的想法也與八爺不謀而合,他也親自找了自己的額娘德妃,把若曦從選秀池中撈出。
其實這件事兒到了這裡,也算是多方出力,若曦肯定不需要入宮了。但事出突然,八爺的嫡福晉明慧也找了自己娘家在後宮的娘娘惠妃,但是明慧可不是為了若曦,她擔心的是若曦真入了後宮,那麼馬爾泰家的勢力就日漸劇增。八爺已經對若蘭傾心,倘若馬爾泰在朝政中的地位趕超郭絡羅家,自己這個福晉的位置就岌岌可危了。這三批人雖然是同一個目的,但是因為德妃和惠妃都要了若曦,皇後兩邊都不想得罪,于是便把若曦安排給了康熙帝當宮女。這樣既滿足了兩邊的要求,也不會得罪人。
若曦便是因為這個原因進的宮,成為了康熙帝的身邊人。但若曦和康熙之間,沒有男女之情,卻日漸衍生了更為濃厚的情感。想來這或許是編劇的浪漫,若曦和康熙帝的感情既讓我們看到了若曦的善良體貼,也看到了康熙帝為人父的處境。康熙帝第一次見若曦的時候并非是若曦入職當差,而是中秋佳節,衆阿哥帶着家屬進宮搞團建,若曦就是作為家屬出場。那個時候的若曦穿着紅紅的衣裳,一張小臉俏生生的,站在大堂中央,眼睛滋溜溜地轉。
若曦無疑是對眼前這個康熙帝充滿了好奇,書上說這位康熙大帝,八歲登基,擒鳌拜,收三藩,絕對算得上是一代傳奇。也就在這個時候,康熙指着若曦,讓她上前觐見。這是若曦第一次面聖,也是她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什麼是皇權。當眼前這個黃袍加身的皇帝輕飄飄地問她,為什麼怕自己,那個時候的若曦神經都繃緊了。沒有人比若曦更清楚,禦前失言,那可是鐵闆釘釘的死罪。哪怕是一個現代人,若曦也要打起精神應付眼前這個權力的擁有者。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便是若曦的答案,顯然她确實填了一份滿分的問卷。康熙龍顔大悅,卻調侃着老十三說他這個“拼命十三妹”,實在是擔當不起。其實從這裡開始,康熙對若曦的态度已經發生了。若曦作為一個格格,在京城的那些故事,多多少少都能傳到皇帝的耳朵裡。一開始,康熙對若曦或許是充滿了好奇,但今天這一問一答,康熙對若曦更是多了幾分喜歡。由此,若曦的“面試“也奠定了她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其實分析若曦和康熙之間的感情,遠比我們想象的更為複雜。若曦與康熙之間實實在在隔着三份情誼,第一份便是君臣之禮。若曦和康熙破冰,便是始于這一份君臣之禮。看過《步步驚心》的朋友們都知道,康熙第一次對若曦另眼相看,就是因為康熙熬夜批閱奏折,若曦在一旁勸着皇帝早些休息。這一幕其實拍得非常好,從一方面來說,若曦這是以下犯上,在那個年代,沒有一個人敢這樣對皇帝說話,所以若曦這種“勸解”對于一個帝王來說就是一種“冒犯”。但若曦這種冒犯,對于康熙帝來說卻讓他想起了十格格在世時的場景。
大概是因為想念自己的女兒,若曦也免于懲罰。康熙笑着調侃若曦,終于有了些傳聞中“拼命十三妹”的味兒了,若曦吐着小舌頭,隻覺得僥幸。也從這個節點開始,康熙才真正認識到了若曦“大膽”的一面,與此同時,若曦也漸漸明白了,眼前這個帝王,卸下黃袍,隻是一個普通人。打破了帝王濾鏡之後,若曦與康熙之間便朝着更深層的關系遞進,那便是上下屬關系。其實作為宮女,若曦不僅僅是受康熙管轄,毫不誇張地說,自己的命也掌握在皇帝的手裡。
但因為有了前面的“不破而立”,若曦開始用一種尋常心來對待康熙。一個專業打工人,不管是到了哪個年代,那都要兢兢業業讨好上級領導的歡心。若曦讨好康熙便是如此,從一方面來說,康熙是帝王,隻要他開心了,下面伺候的人自然就舒心了。而另一方面說,康熙帝有絕對的話語權,自己既然在大清生活,就要順從這個年代的規矩,讨好誰都不如讨好皇帝來得快。而最後,若曦也本能發揮自己的職場人的優勢,不管是在吃穿用度上費勁了心思,猛刷自己的KPI,還是在康熙煩心時,送上自己的關心,若曦都表達得恰當且合适。
作為禦前伺候,若曦這個崗位算是皇帝面前的紅人,做得好了,自然有的是人趕趟讨好。可若曦也紛紛不搭理,隻管做好自己的事情。這樣的若曦無疑讓康熙滿意,康熙喜歡若曦的聰慧,聽話,懂事。康熙喜歡若曦是必然的結果,這樣的喜歡不僅僅是因為若曦會伺候人,還因為她情商高,相處愉快,邊界感強,不需要擔心自己的權威被觸碰。但康熙對若曦的感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的呢,變得更像一對父女了?
或許是太白山行獵時,康熙會想着若曦沒有去過,今年也必然要帶她去一趟。又或許是時隔幾年,康熙仍然記得在蒙古,若曦給自己端了什麼樣的茶,給太子和幾位阿哥端了什麼樣的茶。亦或是在蒙古将軍面前,康熙調侃若曦辦不好事,那可便拉着自己的丢臉,假裝要罰她。若曦的存在,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像“人”的康熙。這個康熙不僅僅是一個帝王,他更像是一個普通人,像一個普通的父親。他在自己的子女面前想說什麼便說什麼,既護短,又會生悶氣。康熙與若曦之間的感情,夾雜了許多複雜的情緒。
許多時候,康熙都不能表現出自己的脆弱,但是他能夠在若曦面前流露出來。不是因為若曦有什麼通天的本領,而是因為若曦的同理心極強,她知道如何去保護一個老人的自尊心,也懂得如何去規避一個帝王的權威。仔細想來,當年回憶十格格的康熙臉上沒有任何表情,可是若曦仍然能感受到一個父親的厚重的思念。康熙對着若曦說道,曾經十格格也是這樣勸着自己早點休息,可她出嫁了之後,這樣的關心卻再也沒有了。康熙是一代帝王,他什麼都有了,卻沒有尋常人家都有的親情。若曦伺候康熙那些年,不止一次看到眼前這個孤寡老人一人在路上走,他身邊沒有孩子,沒有妻子,隻有李德全。這便是帝王的生活,這樣的生活無疑是可憐的,但全天下隻有若曦敢于戳穿這一層可憐。
康熙并沒有懲罰若曦,從這一點我們更能看出,他骨子裡是一個“期待親情”的父親。九子奪嫡,幾位阿哥沖鋒陷陣,争得頭破血流,可是那個站在皇位上的這個阿瑪,心裡又能有多暢快呢。這裡頭的幾個兒子,都是他自己的親生孩子,康熙看着他們互相陷害,互相争鬥,每一個都遍體鱗傷,但是這就是帝王家,他不僅無法給予這幾個兒子自己的關心,還要提防着他們謀朝篡位,拉攏群臣。從這點來看,康熙也有許多的無奈,甚至有旁人看不見的痛楚。
幸運的是,康熙遇到了若曦。若曦總能看到康熙心底的寂寞與凄冷,她也絲毫不掩飾加以關心,那不是一份“讨好”的關心,而是平等的給予。在若曦眼裡,康熙隻是一位缺失了對子女關心的父親。同康熙相處的這幾年,若曦也十分滿足,她懂得這位帝王的無奈,也明白他對親情的渴望,可是他們誰都不能說,也無力改變。若曦抗旨康熙賜婚,可以說是兩個人關系的轉折點。康熙有多疼愛若曦,從這一段賜婚就能看得出來。
曾經,太子向康熙求娶若曦。康熙比誰都明白,太子看中的不過是若曦背後所代表的朝政勢力。彼時的若曦剛得了敏敏格格的青睐,更受了蒙古王爺的玉佩,身份砝碼加重了好幾個檔次。但康熙拒絕了,他不僅是考慮到若曦的身份,更是心疼她,希望她能夠幸福。若曦陪伴康熙的時間,比康熙的所有子女都多。從某些方面來說,康熙早就把若曦當成了自己的親女兒。當康熙笑着對若曦說“哪有女子不嫁人的?”,他眉梢微起,像極了一個和藹可親的父親。
康熙對若曦有些不舍,但更多的是珍重與感激。基于此,康熙才會再三思慮,将若曦賜給了自己的兒子老十四。其實從旁觀者角度來看,抛開若曦和四爺的感情,她與老十四确實為最佳CP。兩個人年齡相當,十四爺也擔得起大任,對若曦更是照顧有加。不得不說,康熙已經把若曦的未來都已經算盡。但若曦卻不同意,她拒絕了,康熙罰若曦到浣衣局,不是因為惱羞成怒,而是因為若曦抗旨,在那個朝代,抗旨就必須要嚴懲,否則有一個先例,就會有下一個。康熙有萬般不舍,但是他還是要那樣做。至此,若曦前往浣衣局,兩個人就此告别。
康熙帝死,雍正登基。或許再也沒有人記得先皇在世時的模樣,可若曦記得,那便是家人,是割舍不斷的親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