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實習生王玮 記者王凡 發自北京 9月29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階段性成果,介紹了“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實施一年多以來的主要工作進展,并發布了《東北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報告(2021年)》(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指出,東北黑土區糧食産出與供給能力不斷增強。2000-2021年,東北地區糧食産量增長了近2倍,糧食增加量占全國糧食産量增量的50.71%,全國一半的糧食增産來自東北地區。
值得一提的是,《東北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報告(2021年)》是繼去年首部《東北黑土地白皮書(2020)》之後,由中科院團隊編寫發布的系統介紹黑土地自然生态本底特征、分析黑土地開發利用與糧食産出情況、總結“黑土糧倉”科技會戰以來東北黑土地保護與利用最新進展的年度報告。
中國科學院黑土糧倉科技會戰示範田。南都記者 王凡 攝
東北黑土區氣候變暖趨勢明顯,農作物适宜種植區邊界北移
《報告》指出,東北黑土區呈現中部平原、三面環山的盆地狀地形,區内山地、平原、丘陵和台地分布面積相當。東北黑土區雨熱同季、降水集中,加上黑土表層松軟,坡度大于0.5°耕地就存在土壤水力侵蝕風險,坡度越大侵蝕風險越高。東北黑土區生态條件優越。森林、草地、濕地資源豐富,既是黑土地成土與演化的物質基礎,又是黑土地可持續利用本底條件。
長期氣象觀測數據顯示,東北黑土區氣候變暖趨勢明顯,過去60年平均氣溫增速0.31℃/10年,≥10℃積溫已由20世紀60年代的2830℃增加到現在的3250℃。降水量小幅度增加,但降水時空分配的不均衡态勢加劇,幹旱與洪澇災害風險增加。氣溫的升高使得農作物潛在生長季延長和适宜種植區邊界北移,近60年作物潛在生長季平均延長速率為1.7天/10年,玉米種植适宜區北界向北移動了156千米。
中國工程院院士、土壤學家張佳寶現場查看東北黑土地退化情況。南都記者 王凡 攝
東北黑土區輸出商品糧占全國商品糧總量的1/3
《報告》還分析了黑土地開發利用與糧食産出情況。自20世紀初大規模移民和大範圍土地墾殖以來,東北黑土區農業開發利用強度持續上升。東北黑土區農作物播種面積持續擴張,并形成了“糧食主導”的農業種植格局。到2020年,東北地區糧食播種面積2865.5萬公頃(42982.5萬畝),糧食作物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93.3%,玉米、大豆和水稻播種面積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98.9%。
《報告》稱,東北黑土區農業生産要素投入進入結構調整期。2015年以來,化肥施用量持續下降,農藥施用量已下降到國際警戒線以下。農業機械化水平持續提升,土地流轉與規模化經營水平不斷提高。
此外,《報告》指出,東北黑土區糧食産出與供給能力不斷增強。2000-2021年,東北地區糧食産量增長了近2倍,糧食産量占全國糧食總産量的比例由12.74%上升到25.36%,糧食增加量占全國糧食産量增量的50.71%,全國一半的糧食增産來自東北地區。
同時,糧食對外供給能力不斷提高,按照人均400公斤糧食需求量計算,2020年區域糧食可剩餘量達到1.29億噸(2580億斤),輸出的商品糧約占全國商品糧總量的 1/3。
此外,《報告》還總結了中科院“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進展。中國科學院啟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聯合黑龍江、吉林、遼甯和内蒙古三省一區開展科技攻關與關鍵技術示範推廣,共同打造了7個萬畝級示範區,核心示範區面積11萬畝,形成主推技術22項,2021年度累計示範推廣面積7700萬畝。初步構建了“梨樹模式2.0”、“龍江模式”等黑土地保護利用模式樣闆。“梨樹模式”在吉林省推廣應用2800萬畝;“龍江模式”、“三江模式”已納入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在黑龍江省分别推廣應用1620萬畝和1910萬畝,立體監測農業科技服務黑土耕地7500萬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