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3日電(記者尚栩 楊駿 司源)中華文化藝術在海外有着很多“知音人”。而如今,中國年輕人不僅能與外國朋友面對面交流,還能通過海内外社交媒體更廣泛地“鍊接”受衆,把自己所理解并深愛的“國風”傳遞給世界。在新華社記者牽線搭橋下,請“雲欣賞”一場跨國聯動的“國風對話”——
身穿漢服、彈撥琴弦,一把古筝、一枚中國結,留學法國的中國“古筝姑娘”彭靜旋在巴黎塞納河畔、波爾多街頭廣場傳遞中國傳統音樂的魅力,令當地聽衆折服。
淩空飛旋、身姿俊逸,一把紅扇、一副水袖,執教英國的中國舞者馬蛟龍在倫敦塔橋、特拉法加廣場展現中國傳統舞蹈的風采,引發當地觀衆驚歎。
為何要傳播“國風”?彭靜旋的答案是,“我愛國風”,“相信中國傳統樂器的魅力”,希望介紹給世界上更多朋友。
如何理解“國風”?馬蛟龍的答案是,“以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為基礎,經過現代化創作的一種國有風範”。
彭靜旋在演奏古筝(視頻截屏)
彭靜旋自小學習古筝,已在法國求學多年。她說,自己在法國街頭表演古筝的初衷非常簡單——“分享美好,分享音樂”,同時也期待“将古筝作為一個橋梁,讓更多法國人認識和了解我們的樂器”。
彭靜旋說,初次在法國街頭彈奏古筝時“還比較忐忑”,大多選擇《高山流水》《漁舟唱晚》等傳統曲目,但随着漸入佳境,她的嘗試越來越多元,用“中國風”形式演繹了很多西方作品。“當地觀衆反應都很積極,對我是很大的鼓勵。”她說。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一些民意相通的瞬間格外令她感動。她回憶說,“會有小姐姐畫下我,還把畫送給我,告訴我很開心能在美麗的午後與我相遇。還有人在我的演奏結束後告訴我,能從音樂中感受到中國的山山水水,很想以後有機會去中國看一看”。
除了繼續通過街頭表演的窗口展現中國文化,她還期待着今後有機會與其他音樂人合作,“探索中西方文化之間的碰撞”。
馬蛟龍在表演紅扇舞(視頻截屏)
來自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團的馬蛟龍幾年前被公派到英國教學。他的教學工作一度受當地疫情影響而改為線上,但一名舞者必須堅持訓練,而住處空間又有限,很多舞蹈動作施展不開。他的“街頭國風秀”就在這樣機緣巧合下上演。他在熱門旅遊景點格林尼治公園錄制了一段舞蹈視頻,上傳到社交媒體後,受到很多人喜愛。
馬蛟龍說,他很喜歡在戶外跳舞,不僅更親近大自然,也讓很多當地人對他的舞蹈産生興趣。如今,制作并分享視頻已經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向更多觀衆、尤其是海外觀衆展示中國古典舞。在他看來,這不僅是街頭表演,“而是一個中國舞者手持紅扇、水袖等傳統道具,與西方風景和建築的融合,這也像一種不同方式的對話”。
他認為,希望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他的英國學生不是簡單模仿舞蹈動作,而是将學習中國古典舞作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方式。(剪輯:司源、崔可欣;編輯:孫浩、王科文)
新華社國際部制作
新華社國際傳播融合平台出品
編輯:鄭健龍
來源:新華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