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燕王好微巧,衛人請以棘刺之端為母猴①。燕王說②之,養之以五乘③之奉。
王曰:“吾視觀客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④欲觀之,必半歲不入宮,不飲酒食肉,雨霁⑤日出,視之晏陰⑥之間,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見也。”燕王因⑦養衛人,不能觀其母猴。
鄭有台下之冶者,謂燕王曰:“臣為削者也,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鋒,難以治⑧棘刺之端。王試觀客之削,能與不能可知也。”王曰:“善。”
謂衛人曰:“客為棘刺之母猴也,何以治之?”曰:“以削。”王曰:“吾欲觀見之。”客曰:“臣請之⑨舍取之。”因逃。
注釋燕王喜歡小巧玲珑的東西,有個衛國人請求用棘刺的尖端雕刻猕猴。燕王很高興,用五乘土地的俸祿供養他。
燕王說:“我想看看你雕刻在棘刺尖上猕猴。”衛國人說:“大王要想看它,必須在半年内不入後宮,不喝酒吃肉,選一個雨停日出的時候,在半明半暗的光線中,才能看清楚棘刺尖上雕刻的母猴。”燕王于是繼續供養這個衛國人,但是看不到他雕刻的猕猴。
鄭國有個服雜役的鐵匠對燕王說:“我是打制刀斧的人,各種微小的東西一定要用刻刀來雕刻,被雕刻的東西一定要比刻刀的刀刃大。現在是棘刺尖上容納不下刻刀的刀鋒,刻刀很難在棘刺的尖端進行雕刻。大王不妨看看他的刻刀,能不能在棘刺尖上雕刻就可以知道了。”燕王說:“好。”
燕王對那個衛國人說:“你在棘刺尖上雕刻猕猴,用什麼工具來刻?”衛國人說:“用刻刀。”燕王說:“我要看看你的刻刀。”衛國人說:“請允許我到住處去取刻刀。”于是就逃跑了。
文言知識
說“因”:“因”是“茵”的本字,古字形就像一個人躺在席子上。
“因”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常見釋義。
韓非與《韓非子》
上文出自法家學派的代表著作《韓非子》,此書是在韓非逝世後,由後人輯集而成的。
韓非是戰國末期韓國新鄭(今河南)人,出身韓國宗室。他與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
據史書記載:“韓非口吃,不善言談,長于著書”。韓非的文采非常出衆,連李斯也自歎不如。
在他文章中出現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豐富的内涵,生動的故事,成為脍炙人口的成語典故,如濫竽充數、老馬識途、買椟還珠、自相矛盾、守株待兔……
韓非是法家學派代表人物,在面對戰國末年戰火紛飛和諸侯割據的局面,韓非總結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主張法、術、勢相結合,建立統一的君主集權的封建國家。
韓非還明确提出了“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這與儒家所講究的“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剛好是相反的。
出處戰國·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啟發與借鑒
衛人利用燕王喜好奇珍異寶的心理,故意誇大其詞,來謀取一己之私。而鐵匠則有着豐富的實踐經驗,隻稍加推理便戳穿了衛人的謊言。
隻要是騙術,終歸有破綻。隻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摒棄貪念,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時進行推理求證,就會讓謊言不攻自破。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