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最難猜的漢字

最難猜的漢字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02:54:29

1.

穿越到古代,能不能冒充文化人?

從幼兒園開始受教育的穿越衆,這個自信必須有。就算不能像沈默一樣當”六首“,像範閑一樣當”詩仙“,也能像風一樣自由……

那麼,來來來,讀幾句古文先,看看古文中使用頻率相當高的“否”,你會不會讀錯。

其一,《谏逐客書》:“不問可否,不論曲直。”

其二,《易》:“否之匪人。”

其三,《詩經》:“未知臧否。”

其四,《楚辭·九章》:“君含怒以待臣兮,不清徵其然否。”

其五,《大荒賦》:“嗣反覆其若茲兮,豈雲行之臧否。”

中學教育成績優良的同學,很淡定地用兩種讀音搞定:非“fǒu”即“pǐ”。

然而,答案讓他慒圈了。

上面五句話,正好包含了”否“的五個不同的讀音,依次是:fǒu、pǐ、féifǔ。

而且,更令人崩潰的是,”否“在古代居然還有九種不同的寫法。

下圖是“否”的三個常用異體字。其他五個異體字散見于碑文、古籍。

現代漢字的字形和讀音是高度”精減“後的産物,沒有經過古代字書和音韻學“荼毒”的現代人,想到古代混迹于讀書人的階層,真是一個很有想象力和挑戰性的嘗試,穿幫簡直就是大概率事件。

不要以為會寫繁體字就拿到了古代通行證。魯迅筆下的孔乙己自矜讀書人的身份,不免要顯擺“回”字的四種寫法。這種悠久曆史造成的文字流變,非經過專業培訓而難能掌握,充分體現了知識階層的壟斷屬性和高人一等的優越感。

2.

“否”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從考古發現來看,大約是在西周。

下圖是西周青銅器毛公鼎,其銘文中出現“否”字。

“否”由“不”和“口”組成。所謂“不可之意見于言,故從口。”本義是不。是一個會意字

現代有學者認為“否”的本字為“呸”,造字本義為吐口水,以示反對和唾棄。一家之言,僅存一覽。

3.

東漢時期的《說文解字》為“否”标注了兩個讀音

首先是“fǒu”,有否定、不、不然、不是這樣、無之意。如戰國時李斯的《谏逐客書》:“不問可否,不論曲直。”南宋詞人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個讀音在現代漢語中最為常見。

最難猜的漢字(有趣的漢字一個)1

其次是“pǐ”,是六十四卦中的第十二卦:“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意思是說,否卦,為小人所隔閡,這是不利于君子的蔔占,事業将由盛轉衰。

作為研究音韻、文字、訓诂成就斐然的清代,《康熙字典》充分顯示出“淵博”的實力,它在“否”的兩種讀音的基礎上,又增添了三種讀音。

其一為“bǐ”,指惡、積,又指不善之物。《詩經》中有“未知臧否”。成書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世說新語》有:“臧否人物。”實際上,此處之“否”與“鄙”為通假,“臧否”即為“臧鄙”,也就是褒貶之意。

其二為“féi”,這個讀音隻見于屈原的《楚辭·九章》:“君含怒以待臣兮,不清徵其然否。”

其三為“fǔ”,見于建安七子之一陳琳的《大荒賦》:“覽六五之咎休兮,乃貧尼而富虎,嗣反覆其若茲兮,豈雲行之臧否。”

這三種讀音中,讀音“bǐ”早與讀音“pǐ”合流,至于讀音“féi”與“fǔ”,也被讀音“fǒu”或“pǐ”分割清楚。

由簡而繁,由繁而簡,實為曆史的必然。

本文作者是生姜烏梅,圖片來源于網絡。

轉載使用,請獲取授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