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3千多學生,有的人很富,如子貢、冉求;有的人很貧窮,如顔回、原思;有的人出身貴族,如孟懿子、孟武伯;有的人出身平民,如子路,這個“卞之野人”。
“差學生”子路
孔子學生中能夠被曆史留下名字的也就幾十位,但是最讓孔子牽腸挂肚的無疑是學生子路,子路性格很像曆史上的李逵,性格暴虐,而且有粗犷的俠客精神,但是不會像李逵一樣濫殺無辜,和孔子所教大部分學生都“格格不入”。
子路第一次見到孔子的時候,孔子問他有什麼愛好,子路就說:“我喜歡長劍。”孔子當時沒有反應過來,于是接着問“我問的是你打算在我這裡學什麼?”
可是子路接着說:“學習有用嗎?竹子天生就是直的,砍下來就能夠當作箭的杆子,射出去就能夠穿透人的皮革。”
和後來的儒生不同,當時孔子是能文能武的,他不但知識淵博,射箭也是一等一的高手。于是孔子問子路:“如果竹竿上裝上羽毛,箭頭進行打磨,是不是飛得更遠,射得更深呢?”子路覺得孔子的話有道理,便留下來和孔子一同學習。
喜歡唱反調的子路佛肸(bì xī)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于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佛肸召見孔子,而孔子也想去,子路就說:“佛肸占據中牟謀反,而您以前也說過,為非作歹之人,君子是不能去的,那麼您現在想去,該如何解釋呢?”孔子就說:“是的,我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是不是就是說,堅硬的東西怎麼磨都不會壞了呢?潔白的東西怎麼染都不會黑嗎?難道我就是一個葫蘆,是挂在那兒欣賞,而不能食用的嗎?”
佛肸是晉國大夫範氏的家臣,任中牟城的主事,當時晉國,範氏、中行氏與趙氏三家有沖突,希望孔子能夠加入自己的陣營,幫助它們提高聲勢。也有人拿這段說事,認為孔子嘴上談忠君,實際上想成為亂黨。
而孔子認為,這是子路在犯軸,不理解他,佛肸叛的是季氏,而不是魯國。這是一個難得削弱季氏家族的機會,為什麼不去呢?孔子想參與不是公山弗擾,而是為了魯國。政敵是不斷變化的,随着形勢的變化,壞人也能夠成為好人,要從政治策略角度看問題,而不能一味講原則。
孔子為什麼喜歡子路
子路當時想做一個大将軍,有大房子,自己的車馬,高級的衣服,還有一幫朋友在身邊。子路被稱為“無宿諾”,就是答應你的事不會過夜,立刻就會去辦,不但一諾千金而且還是及時雨。
孔子與子路的故事是《論語》以及《孔子家語》中比較精彩的,子路雖然對孔子非常忠誠,但是也改不了他那種粗犷的性格,對孔子也毫不客氣。
孔子也知道這位弟子的性格,總是不停的磨練他,孔子經常誇子路說:“子路哪怕穿着破爛衣服,站在一群衣服華貴貴人中間,沒有絲毫愧色,依然神采奕奕。而且能跟随我去任何地方的,也隻有子路,他擁有一身好勇好鬥的本事。”隻要子路在孔子旁邊,沒有人敢在孔子面前無禮。
孔子在宋國的時候,被軍隊圍困。和孔子臨危不亂 ,正襟危坐不同,子路拿起戟,就要去拼命。孔子說:“像子路這樣剛強之人,隻怕不得好死。”孔子的話也應驗的子路晚年命運。
子路追随孔子到了中年,随後去衛國做了家臣,而且取得不少政績。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孔子說:“可據片面之詞就能斷案的,大概隻有仲由吧。”子路可以“片言折獄”,對此曆來有幾種不同的解釋。有的認為僅憑一面之詞就可以判斷案件,是不正确的,缺乏必要的辯解。也有認為子路忠厚,受人信任,隻要案件到了他的面前,都會講實話,而不必再聽另一邊的陳詞,如果沒有一定影響力的人,是無法做到的。
殺身成仁的子路
當衛國政變的時候,主公被劫持了,這個時候有人就勸子路不要回去了,大勢已去,回去隻能是送死。而子路卻毫無畏懼,他認為這時候正是需要他舍身取義的時候,吃了人家的俸祿,在危難時刻怎麼能躲避責任呢?這就是孔子一直倡導的“不可為而為之”。
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子路在石門過夜。守城門的人問:“從哪裡來?”子路說:“從孔氏那裡來。”守門人說:“就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硬要去做的人嗎?”
知其不可而為之,儒門的這種精神流傳後世,至今仍鼓舞着我們這些後來者。不論世界如何變化,身處何種逆境,總是懷有希望,堅持理想,锲而不舍。
來到衛國後,對方派出了兩個身穿铠甲的武士與子路對決,戰鬥的時候,子路的帽帶被勾斷了,他在撿帽子的時候被人砍成肉醬,撿帽子時候子路說“君子死,冠不免。”臨死的時候,還認為君子可以死,但是帽子需要戴得正。
子路死的時候63歲,當孔子獲知子路被砍成肉醬的時候,痛哭不已。按照當時禮儀,孔子不能為子路在葬禮上哭泣,但是極為看重禮法的孔子卻遏制不住内心的悲傷,當衆大哭。很快孔子也憂郁之中去世,享年71歲。
回頭我們看,孔子教了這麼多學生,原來最愛的是這個沒有入室的弟子(孔子評價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但是就是這麼一個莽撞,性情豪爽的弟子,卻最守信諾。
孔子曾經說:“君子好勇而不尚義的話,就會成為叛逆的小人;如果好勇而不尚義的話,那就是強盜。”這是孔子給子路的警告,但是子路卻用一生踐行孔子的格言。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孔子說:“志士仁人,沒有貪生怕死損害仁道的,卻有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道的。”
“殺身成仁”曾經激勵了無數中國人,在國家出現危難的時候,能夠不畏生死,抛頭顱,灑熱血。
孔子的君子之道,有着鮮明的實踐品格,有着最廣博的博愛精神和入世情懷,而“仁”則是君子此生此世為人的最高原則。對每個人來講,生命都十分寶貴,但還有比生命更可寶貴的,那就是孔子提倡和推行的“仁道”。
生死關頭,一個君子在面對選擇時,一定會臨難勿苟免,臨财勿苟得。無論是生命還是财利,在仁字面前都是第二義,為了理想、原則都會舍棄。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要想治理國家、使用百姓,你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隻要你依禮而行,那普通百姓都會服從,不會遇到抵抗不從的事情。道理大家都懂,但是一如既往的踐行卻非常困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