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忻州的人文活動

忻州的人文活動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8 20:55:44

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生産力發展水平較低,影響農耕收成的自然性因素處于決定性地位,所以四季的更替循環,給自然界的生命賦予了特别的意義。先民在一些特殊的日子裡舉行隆重的儀式來祈求、慶賀這種更替的順利運轉。這些節日儀式,突出地表現在尊天敬地和尊祭祖宗上。這種淳樸的求福止災的心願,尤其以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最喜慶的傳統節日——春節為甚。

春節,即農曆的正月初一,民間俗稱”過年“。春節的曆史很悠久,我國古代農曆中稱其為“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南朝梁代蕭子雲著《介雅三首之三》中說:“四氣新元日,萬壽初今朝”,表達了新年伊始、萬象更新之意“

忻州的人文活動(忻州的年文化)1

忻州老百姓過年的年前準備,主要是以準備食物為主。臘月裡忙忙碌碌的準備各種各樣的食物,是忻州過年的一大特色。這一特色又突出的表現在蒸花糕、棗山、錢龍兒、毛藍兒上。忻州民間素有”蒸花糕,捏棗山,過年人家鬧的歡“的說法。所謂”花糕“,就是用小麥粉為主料,紅棗為陪襯,婦女們精心制作的一種面蒸熟食,因呈圓形且像糕狀,上面用棗裝飾如花,所以稱'”花糕“。花糕在忻州民間過年的作用很大,它即是食物,又是很重要的供奉品。據史料記載:”炎帝神農,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于竈神。“東晉葛洪的《抱樸子·微旨》記載:”月晦(此處專指歲末三十夜晚)竈神亦上天白人罪狀。“以上說明炎帝不僅”光融天下“,而且”白人罪狀“,善良的忻州人民以蒸”花糕“來供奉竈神,其意有三:一,花糕造型渾圓,寓意着人們祈禱竈神上天後揚長避短,”言好事,降吉祥“,在天庭替人們打個圓場,使人間安康祥瑞;二,花糕用紅棗陪襯,花團錦簇,象征着炎帝竈神衣着漂亮;三,用紅棗點綴花糕,棗是绯紅色的,象征着炎帝以火德王天下,而且炎帝最後寄托于竈神,紅棗即為炎帝将兵多多,氣勢壯大。

棗山的用料和制作方法與花糕基本相同,隻是形狀有别,棗山呈山形,似峰巒狀。棗山供于财神位前,以求财神降福,财多糧足。在忻州民間有這樣的傳說,趙玄壇,玄武神,姓趙名朗,字公明,即傳說中的”趙公元帥“。其人叱詫風雲,氣貫長虹,苦心修煉,終成至道,後被封為”正一玄壇元帥“。他主持公道,正義剛直,買賣求财,開源進寶,造福百姓。他被民間認為是光明的化身,幸福的标志,是受苦、受難者的福音。人們為其建廟”玄壇廟“,歌頌功德,譽其為”财神爺“。忻州人民捏棗山象征财神騰雲駕霧,馳騁天地之間,也意味着攀援高升、财旺氣旺。

忻州的人文活動(忻州的年文化)2

忻州人民蒸錢龍兒、毛藍兒,強烈盼望擺脫貧窮愚昧,渴望幸福富裕,洋溢着豐富的浪漫主義色彩。”錢龍兒“也是用白面蒸的熟食,上面盤着兩條龍,是專門為男子蒸的,在正月喜慶的時候吃。在二月初二那天忻州還有”引錢龍兒“的習俗,讓男子吃”錢龍兒“是希望其新的一年多掙錢。”毛藍兒“是轉為女兒蒸的,用白面做成花籃形狀蒸熟,女兒吃”毛藍兒“是希望女兒嫁個好人家,回娘家的時候用籃子多提東西看望父母,忻州民間有”男吃錢龍兒多掙錢,女吃毛藍兒好過年“的說法。

忻州的人文活動(忻州的年文化)3

臘月二十三,忻州人叫”小年“。傳說這一天是竈王爺、竈王母上天的日子,他們的職責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這天家家戶戶把蒸好的面食擺在竈神位前,歡送其上天。竈王上天之前,人們先把舊的竈神畫像撕下來燒掉,然後重新貼上一張新的竈王畫像。這畫像很有風格,色彩斑斓,上邊有老皇曆、農曆節氣,甚至還有風水八卦、宜忌事宜。民間認為,竈王上天後,直赴天庭,報告人間的善惡之事。為了祈求竈神"言好事”這一天忻州家家戶戶、大人小孩要吃“麻糖”等有粘性的糖食品。據老輩講,這天晚上吃麻糖是想讓家人糊着嘴、不罵人,不至于口無遮攔,影響了竈神的好心情,大意就是請竈神在天庭述職時為各家各戶美言幾句,報喜不報憂,論功不講過。民間有“二十三,吃麻糖,竈王爺爺上天說好話”的說法。

忻州的人文活動(忻州的年文化)4

忻州過年的講究很多很多,今天就說到這裡,再有機會再向大家細細講述,感謝大家的關注,歡迎轉發、點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