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讀史記的感想及啟示

讀史記的感想及啟示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29 07:20:21

讀史記的感想及啟示?記得少年時背誦課文《陳涉世》:"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朗朗上口當背誦到"掇耕之隴上”時卡殼了,我背誦着"怅然曰:苟富貴,無相忘”感覺語氣總是不大自然,不符合陳勝這個草莽英雄的本色,我又背誦為“長太息曰:苟富貴,無相忘”更不對了,這又顯然是一個落魄的文弱書生的口氣想到最後我實在想不起來,翻開書看到:“怅恨久之”四個字讀課文時不甚覺得,經我錯誤的背誦後,高下立見,隻“怅恨久之”四字,眼前的陳勝這個草莽英雄,瞬間有血有肉了 後來看了《報任安書》,我才明白,非如此人寫不出如此書,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讀史記的感想及啟示?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讀史記的感想及啟示(讀史記雜感)1

讀史記的感想及啟示

記得少年時背誦課文《陳涉世》:"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朗朗上口。當背誦到"掇耕之隴上”時。卡殼了,我背誦着"怅然曰:苟富貴,無相忘”感覺語氣總是不大自然,不符合陳勝這個草莽英雄的本色,我又背誦為“長太息曰:苟富貴,無相忘”更不對了,這又顯然是一個落魄的文弱書生的口氣。想到最後我實在想不起來,翻開書看到:“怅恨久之”四個字。讀課文時不甚覺得,經我錯誤的背誦後,高下立見,隻“怅恨久之”四字,眼前的陳勝這個草莽英雄,瞬間有血有肉了 。後來看了《報任安書》,我才明白,非如此人寫不出如此書。

作者遭遇宮刑,淪為鄙視鍊的最低端。這樣一個“見獄吏則頭搶地,視徒隸則心惕息。”的司馬遷,他所寫出的《史記》,他所寫的每一個淪為下賤而又心有不甘的普通人,怎能不神形俱現呢。讀《史記》前要先把《報任安書》細讀十遍以上,而且要無數次地反複讀。

 

  回到課文《陳涉世家》,一句“怅恨久之。”隐含了主人公的遭際,也向我們揭示了主人公後來的動向~揭竿而起。由此,點燃了推反秦王朝暴政的第一把火。

  他在《報任安書》書中說“恨私心有所不盡,而文采不表于後世也。”這樣的文采,如果不為我等後人所見,怎能不是一件恨事呢。我随便摘出一段來,《留侯世家》有這樣一個情節:

  良嘗間從容步遊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随目之。父去裡所,複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複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複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複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誦習之。

  怪不得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評價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老父的怪異,張良的驚異,讀來真令人捧腹,而張良對老父的舉止前後用了“良愕然”“良殊大驚”而“父以足受,笑而去” 等等,通篇細細玩味,真的令人一詠而三擊節也。而這樣一段具有小說家筆墨的描寫,我們仔細揣摩,竟然沒有一句閑文。在這裡我們沒有看到一點椎秦博浪沙的豪氣與銳氣,隻看到一個謙躬的少年人的韌性與忍耐,這樣的一個張良,在後來能夠輔佐劉邦開出一派大漢盛世,而又能功成之後在充滿殘酷的鬥争中全身而退,不是沒有理由的。

  

  《項羽本紀》與《高祖本紀》要交叉閱讀方可體悟到作者的苦心,也可見出作者的良史之筆。在作者筆下,劉邦雖有無賴相,項羽雖為殘忍人,但筆墨之間對二人都是作為不世出的大英雄來描寫的,我們有時竟會看出二人很多的相似之處,如與秦皇帝的偶遇。劉邦:

  高祖常繇鹹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項羽:

  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在項羽窮途末路時有這樣一段描寫: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骓,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阕,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在劉邦功成名就時又是這樣描寫的:

  高祖還歸,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擊築,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内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習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

  一個是末路窮途英雄淚,一個是功業已就前路茫茫的英雄淚。而這兩首即興吟唱又壓倒古今多少無病呻吟之作。有這樣兩個人生于秦末亂世之中,真算得上始皇赢政的對頭了。

  

  再看看二人對死的态度。劉邦:

  高祖擊布時,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呂後迎良醫,醫入見,高祖問醫,醫曰:“病可治。”於是高祖嫚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遂不使治病,賜金五十斤罷之。

  項羽: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舣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裡,衆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裡,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馀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

  面對死亡,在還有一線生機時,劉項二人則決絕地選擇了赴死,非大英雄不會有此決斷。我們看慣了一些在死亡面前哭天搶地緊緊地抓住不放,或者磨盡最後的一絲活力。在這種“生又何歡,死又何憂。”的态度面前是不是感到震驚。而且又不可思議,連杜牧都替項羽惋惜了,發出:“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的慨歎。

面對權勢,大衆都選擇逆來順受,或者膜拜,劉,項二人選擇取代他。面對死亡,大衆選擇軟磨硬泡到最後一刻,劉,項二人選擇毅然接受。這正是庸人與英雄的區别。超出俗人的舉動,超出俗人的思維。這也是司馬遷出衆之處。他的《報任安書》是寫給任安即将面臨處決的前一刻。金聖歎在評語中寫道“看他一片心事,更無明處,而欲明向将死之友。”他又在書信書反複對任安慨歎自己的身世:

“夫仆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異路,未嘗銜杯酒,接殷勤之餘歡。然仆觀其為人,自守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财廉,取予義,分别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蓄積也,仆以為有國士之風。”

一個趣舍異路,素無交情的人,隻是因了他對這個人的一廂情願的好感,便在滿朝冠帶都作失語狀态的情況下,冒死替他發言,從而導緻自己遭遇了比死亡都可怕的宮刑。這樣的行為,是不是傻得冒了頂了。魯迅先生說過一段話:

“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吊客;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

司馬遷正是這少有之中的一個。他對他的将死之友任安說“此隻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聖歎插言道:“罵盡天下俗人”

讀《史記》,我們要做一個智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