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青島韓家民俗村美食

青島韓家民俗村美食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2 04:53:22

新京報訊(記者 張羽)中國新年的顔色是紅色,紅福字、紅對聯、紅窗花,當然還有紅蠟燭。在山東青島市的韓家寨村,至今仍有村民堅持着手工制作蠟燭的傳統。這種蠟燭外形粗壯敦實,由于采用蘆葦杆制成棉芯,點出來的火更旺,火苗特别高。據當地的手藝人介紹,手工蠟燭的制作主要依靠棉芯蘆葦蘸取蠟油而成,一根蘆葦杆需要蘸取大概75次蠟油。這種别具一格的大紅蠟燭,在當地祭祖和春節期間都有特别的意義,“什麼叫年味兒?大年三十,下餃子、點蠟燭、點香、放炮,這四樣就是我們這裡過去的年味兒”。

青島韓家民俗村美食(青島韓家寨村手工蠟燭)1

堅持手工做蠟燭的李常勝。新京報記者 張羽 攝

村裡僅剩不到10戶堅持做蠟

今年56歲的李常勝做了一輩子手工蠟燭,在他的記憶裡,韓家寨村一直就有手工制作蠟燭的傳統,制蠟賣蠟,代代傳承,“我們家到我這一代都是第九代了”。

李常勝告訴新京報記者,做蠟燭最多的時候,村裡近800戶村民中,有超過230戶從事手工制作紅燭,可惜多數都放棄老手藝了。如今,村内算上李常勝一家,依然堅持的隻有不到10戶。他與妻子韓淑美還有弟弟三個人,一直堅守着這項傳統,舍不得丢。

臨近春節,李常勝家的蠟燭早已準備好,就等着銷售了。距現在的家不到500米有處院子,曾經是一家人的居所,如今是李常勝制作蠟燭的“工作室”。平時老屋很安靜,但到了每年11月中旬,小院便開始熱鬧起來。

“一般一年裡就春節前這段時間做,從11月中旬開始,半個月左右的時間就都能做完,大概2000斤左右的量,後續如果有一些訂單也可以再做,從臘月一直到大年三十,陸續往外賣。”

一根蘆葦杆要蘸75次蠟

在李常勝制作點蠟燭的工作室内,妻子韓淑美正坐在一個圓形支架旁邊,上面挂滿了還沒上色的白蠟燭。

她右手取下一根在蠟油桶中蘸取後再重新挂上,左手輕輕旋轉圓形支架,以方便拿取下一根。如此一直重複,棉花包裹着蘆葦杆,一點點蘸上蠟油,等待凝結成固體,蠟燭的形狀也越來越大。

青島韓家民俗村美食(青島韓家寨村手工蠟燭)2

韓淑美在給蠟燭蘸蠟油。新京報記者 張羽 攝

從外形上看,手工蠟燭要更粗一些,紅燭部分占了整支蠟燭近七成,形狀上也并非是從上至下等寬的圓柱體,而是由蠟燭尾部向上逐漸變粗。當然,這隻是外型上的差别。

李常勝表示,村裡手工蠟燭與機械化生産最大的不同,其實在于内部,也就是棉芯的材料。

青島韓家民俗村美食(青島韓家寨村手工蠟燭)3

手工蠟燭的原料,蘆葦杆和石蠟。新京報記者 張羽 攝

李常勝介紹,手工蠟燭的棉芯由葦子杆制成,也就是蘆葦杆。外層裹上薄薄的棉花,一遍遍地蘸上融化的石蠟。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一根被點燃的手工蠟燭,火苗高度最高能達到近7厘米,而且燒得直、燒得旺,蠟燭産生的蠟油不會流到蠟燭外部,而是都被留在了棉芯周圍。

“老一輩曾經相信,蠟燭油全流外邊不講究也不吉祥,可我們常見的蠟燭經常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棉芯軟,燃燒的時候會來回晃,但這種手工蠟燭的棉芯是蘆葦杆,燒的時候也是直立。”

要想蠟油不外流,可得下一番功夫,“大約要蘸75遍左右”,韓淑美說道,“像這樣的一圈挂着64根蠟燭,全部蘸完大概需要兩個小時”。蠟油幹得很快,剛從桶内取出後,不到1分鐘的時間,就可以用手觸碰,此時的蠟燭還有餘溫。

蠟油消耗很快,每到桶中原料見底,韓淑美都需要從竈台裡重新“加油”。一個人忙不過來時,竈台火滅了,她還需要從屋外拿些幹草,重新把竈台燒熱。在大鍋裡,一塊固體石蠟一般需要10分鐘左右就可以完全變成蠟油。

快完成時,韓淑美還會不時地起身拿上兩對蠟燭放到秤上稱重,“5兩8,再蘸個三圈就差不多了,這個做的是單支重量6兩的。”

白蠟變紅蠟“金字”有講究

轉了一圈又一圈後,蠟燭基本成型。隻是這時,蠟燭還是通身白色,頂端的棉芯也還沒有露出。在減掉多餘的部分後,将進行“燙彎”工作,即在蠟燭的頂部用高溫蠟油燙出“碗狀”。

在熱油的竈台正上方,挂着一個三角支架,頂部連接至屋頂。通過支架兩側不同高度的打孔可以調節高度,确保挂上去的蠟燭與下面的蠟油保持合适的高度。

青島韓家民俗村美食(青島韓家寨村手工蠟燭)4

竈台上懸挂制好的蠟燭,人工晃動進行燙彎。新京報記者 張羽 攝

李常勝會取出一把晾好的蠟燭挂在三角支架上,調整高度至蠟燭頂部剛剛與蠟油表面接觸後,前後慢慢晃動,直到頂部被高溫燒出一個碗狀。

這道工序看似簡單,但是蠟油的溫度、蠟燭晾幹程度都會影響燙彎的時間。因此,李常勝在整個過程中需要不斷确認蠟燭頂部的狀态。據他介紹,這一步大約需要10到15分鐘,也是整個環節中比較麻煩的一步。

這樣一來蠟燭基本成型,剩下的就是上色、寫字。

青島韓家民俗村美食(青島韓家寨村手工蠟燭)5

給蠟燭上色。新京報記者 張羽 攝

李常勝拿着一根晾幹的蠟燭,他将盛有顔料的勺子對準蠟燭底部,一邊澆下顔料,另一隻手輕輕一撚,蠟燭自轉一圈,就從白色變成了紅色。

手工蠟燭的外皮上,一般有5個金字。頂端一個福字,一支下面寫“祖豆千秋”,另一支則是“本支百世”。

青島韓家民俗村美食(青島韓家寨村手工蠟燭)6

用顔料在蠟燭上寫字。新京報記者 張羽 攝

李常勝表示,兩句話原本為“祖豆千秋永,本支百世長”,由于後來為了喜慶,在蠟燭的頂部加了一個福字,兩句話不得不進行了縮減。

據他介紹,兩句話大意為家族興旺,代代傳承。為了紀念先祖,許多家庭會将族譜列于中堂最明顯的地方,下面的桌上擺上香、蠟燭。

青島韓家民俗村美食(青島韓家寨村手工蠟燭)7

寫好字後,正在晾幹的蠟燭成品。新京報記者 張羽 攝

“如今南方一些沿海城市,以及像東南亞地區的國家,還都會批量訂購這種蠟燭,主要也是為了祭祖。”

除了這種祭祖性質的蠟燭,李常勝還會制作用于婚慶,寫有“洞房花燭夜”的蠟燭以及用于白事的白蠟燭。根據有些客戶的要求,字也可以定制。

維持生計卻還要靠種地

每年春節前這段時間,李常勝都會準備好大批的手工蠟燭。除了承接批量的訂單,他也會到附近的集市上擺攤售賣。20元一斤,一斤兩支蠟燭,對于農村來說,這個價格不算便宜,但在春節前的趕集日裡,李常勝的蠟燭都能賣光。

在他看來,不僅是韓家寨村,周邊的村鎮甚至膠東半島南部沿海地區,對這種蠟燭都有一定的需求。這算是一種傳統,也是一種生活習慣。

“什麼叫年味兒?大年三十,下餃子、點蠟燭、點香、放炮,這四樣就是我們這裡過去的年味兒”。李常勝告訴記者,當地每到大年三十當天,從下餃子開始,屋裡的燈都會關閉,照明全靠蠟燭。“等吃完餃子再把蠟燭滅了,每年點這一次,平時放着就為了好看。”

青島韓家民俗村美食(青島韓家寨村手工蠟燭)8

李常勝家客廳中央擺放了蠟燭。新京報記者 張羽 攝

在李常勝的家中,一進門便能看到兩根大蠟燭擺在客廳的正中央,中間還有香爐,牆壁上則是大大的福字。他告訴記者,蠟燭是去年春節新換的,已經少了一部分,等到年三十當天,還會換上新的。

在李常勝看來,手工蠟燭的制作并不難。過去,人們趁着農閑的冬三月,家中支起架子、點起竈台就可以制作,算是增加一部分收入。到了現在,雖然手工蠟燭依然有銷路,但市場很小。“這種蠟燭味道小,但是因為燒的蘆葦杆,煙會比較明顯,現在村裡買的比較多,城市裡已經很少有人買了。加上現在人們覺得冬天趕集很辛苦,年輕一輩都不願做了,肯定不如去打工。”

以手工蠟燭出名,李常勝每年的收入卻必須依靠種地。在自家的10畝地上,他栽種的桃樹、蘋果樹是每年家裡的主要收入來源,而蠟燭隻有在冬天不忙的時候才會繼續制作。

談起以後的手藝傳承,他告訴記者,自家孩子确實不願意接手,可能等到下一代,家裡就沒有人做手工蠟燭了。

提到未來,李常勝有些唏噓,“能堅持就堅持吧,不光是這個手藝,還有一些老傳統老習俗,真希望能别丢了。”

新京報記者 張羽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柳寶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