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西安東郊的半坡村,面臨産河、背倚白鹿原,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土壤肥沃。在距今六千七百年前,一支原始人在此定居生活,并在這裡留下十分豐富的文化遺存。1954至1957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對這裡進行大面積勘察,第一次大規模地發掘出一處新石器時代的部落遺址。
半坡遺址面積有5萬平方米,分為居住區、制陶區和墓葬區。
半坡氏族村落的布局,南北較長,東西較窄,猶如橢圓。村落中心是氏族成員的居住區,有密集的房屋,儲藏用的窖穴和飼養牲畜的圈欄。房屋有半地下室和地面木架建築兩種,建築材料主要為泥草、木料;結構勻稱地面鋪設地闆。圍繞居住區有一道寬5.6米,長約3000米的大溝,是保證村落安全的重要設施--防禦溝。東北部是制陶區。
在已發掘的數萬平方米面積内,計有房屋遺址四十五座,房屋建築密集分布和多層疊壓說明半坡先民在這裡定居時間很長。
此外,還有圈欄2座,窖穴200個,陶窯6座,墓葬250座,其中小孩甕棺葬73座,以及上萬件生産工具、生活用具。還包括獸骨、果核和腐爛的谷子(粟)等。
生産工具,基本以石質、骨質為主,可以分為農業工具和漁獵工具。石器有斧、铐、鑿、刀、鏟、砍伐器、磨棒、磨盤、箭頭和紡輪等;骨器主要是刀、錐、鏟、鑿、針、箭頭魚鈎和魚叉等。另外,還有一些工具是陶制的。這些工具,證實半坡人過着以農業生活為主,兼經營打獵、捕魚、飼養家畜等生産活動。
半坡人早已學會制作陶器,除制作一些工具外,基本都是生活用具。有盤、罐、盂、碗、杯、壺、甕、瓶等,幾乎囊括了現代生活中日常用陶的所有種類。如水器可分打水器、運水器和儲水器,包括小口尖底瓶、葫蘆瓶、長頸壺、帶流缸等。其中,尖底瓶主要還是為了方便汲水,甄則用來蒸食物,可謂精心之作。
在長期的生産和生活實踐中,半坡先民還創造出繪畫、雕塑、裝飾等藝術作品,還有保留在彩陶上的、帶有文字性的刻劃符号。
其實,能代表當時繪畫藝術的,就是彩陶了。表面上的題材多數是勞動對象和大自然景物、景象。如張着大口的魚,奔跑着的鹿,栩栩如生;山形、水波、樹形、網狀等構圖,盡管簡單明了,但是點畫卻十分有緻,且布局适當。
此外,這類陶器上除了繪畫,還有各種裝飾的紋路。如弦紋、繩紋、線紋、錐刺紋、劃紋、指甲刻紋、編織樣紋和布紋等。而陶器的蓋、紐,一般為雕塑品,主要有人頭、魚形、獸頭、鳥頭等。
半坡遺址墓葬共計發現250座,一種是成人墓,計174座,一種是小孩墓,計76座。成人墓一般埋葬在大圍溝外北邊的氏族公共墓地裡,也有一些埋在溝外的東邊和東南邊。而小孩的墓,多數是甕棺葬,也有以成人的葬法埋葬的。
不過,兩者基本上是異地而葬,小孩的埋葬地靠近居住區,而成人墓則遠離聚落居地。
另外,北邊的墓葬坑位排列十分整齊,西邊的更是縱橫排列非常整齊有序,間距約Ⅰ米,也有近到0.5米的。而東、南邊的較為零亂,很少有疊壓和打破的現象。
半坡遺址的發現和發掘,為研究我國仰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仰韶文化(又稱彩陶文化),因最早發現于河南渑池的仰韶村而得名。共發現遺址千餘處,經較大規模發掘的有10多處,其年代約為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間。
當然,在半坡遺址中出土的石器、骨器和陶器,表明半坡先民是我國農業文化的先驅者之一,同時也說明華夏民族是世界上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