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拾壹因為做棕編蹦上了微博熱搜,旋轉木馬、恐龍、鍬甲蟲,《神奇動物在哪裡》裡的“護樹羅鍋”,備受歡迎的尖叫雞……從生活裡的常見動物到影視劇中的卡通角色,都能被她用棕編還原得栩栩如生。
拾壹今年37歲,是石油行業的工程師。對從小被父母“雞”到大,在一個嚴格家庭環境下長大的拾壹來說,做棕編是她人生進入三十歲以後,在工作與家庭之外,少有的能夠讓她發自内心感受到快樂,且有成就感的事。
拾壹也是一位3歲孩子的母親。在她周圍有很多高知父母與“天才”孩子,但她卻隻想當一個“佛系媽媽”,哪怕以後孩子去種田。但偶爾,她也會被“我是不是太随意了”的念頭所動搖,面對孩子的教育,在過度緊張與充分自由之間尋找平衡。
拾壹開始學棕編,是在2017年。她陪一個東北的朋友在寬窄巷子裡逛,看到有人賣棕編昆蟲,她一眼就被這種生動可愛的小玩意兒吸引住了。
後來她從網上買了一隻棕編昆蟲,但很快就對那個樣式膩了。她開始琢磨“不如自己動手做,還能做自己喜歡的不同樣式。”随後,她花了300元在網上買了一個教學視頻,開啟了自己的棕編世界。
“迷你遊樂場”
棕編是一種用棕葉編造各種物件的傳統民間手藝,傳統的棕編多以蠍子、昆蟲、十二生肖等小動物為主。從事棕編手工的人一般也多以中老年男性為主,在這個領域,她是為數不多的年輕女性。
拾壹和女兒一起玩棕編玩具
為了“弄點有趣的東西”,拾壹很快就自己研創新作品。她非常喜歡《神奇動物在哪裡》中精怪可愛的護樹羅鍋,就給自己編了一個。聽到女兒在唱旋轉木馬,她便開始研究如何用棕編制作一個旋轉木馬。她還用棕編給女兒做了很多恐龍玩具,比如翼龍、霸王龍、小豬佩奇裡的小恐龍。
現在孩子們的玩具大多是塑料材質,在拾壹看來用棕編做玩具,保留最原始的狀态不僅安全,也是讓孩子接近自然的方式。
拾壹已經編出了40多種原創作品。從傳統的棕編中跳脫出來,她開始做的動物種類越來越多,場景性與故事性的加入,讓這門傳統手藝豐富起來的同時,也賦予了這些作品新的生命意義。
除了觀賞性的作品,最近她也開始做一些實用的東西。比如棕編時鐘、筆,她還給女兒編了一個小蟲籠。
拾壹大多數的作品都放在家裡,有時候會送給朋友,做的多的時候也會挂在網上賣。她的作品有時候被學校的美術老師買走,給孩子們做演示;有時候被喜歡手工的人買回去,做裝飾和收藏……
她把這些新奇又貼近生活的作品放到了社交平台上,也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棕編感興趣,她也有了不少粉絲。
護樹羅鍋劇照
拾壹的棕編創作
但她目前也并不想把棕編當成一個掙錢的途徑,也不喜歡做重複的東西。
任意門門口的大象
做一個複雜的作品,要反複做很多遍,熬很多夜。拾壹平時要到單位上班,基本上都是利用工作之餘來完成所有創作。
有時候一坐不知不覺就到半夜兩三點。做到最後如果自己不滿意,她就會直接拆掉。“如果是出于掙錢售賣,你可能會将就,但這樣也會損壞自己心中作品的精緻度。”
拾壹說自己是個不太外向的人,從小沒有什麼特長和興趣愛好。棕編之于她,是步入30歲人生後幸運獲得的一次自我探索。
她坦言:這麼喜歡小動物,喜歡一些童趣的東西,大概帶着一種對童年的補償性心理。
拾壹是從小被父母“雞”着長大的。那時候“雞”娃的方向和現在不同,很多父母對孩子的關注重點都在文化課上,拾壹的父母也不例外。
從小學到中學,拾壹每天最大的任務是學習、做題。五年級的時候,有一次走在路上她聽同學說放學後去哪裡玩非常震驚:放學了是可以出去玩的嗎?難道不是應該回家學習嗎?
從小到大,她都沒什麼出去玩的機會。當年班上的同學們瘋傳言情小說的時代,她也一本都沒有看過。爸媽給她訂的“課外讀物”都是數學雜志、語文雜志、英語報刊……
上大學時,她學了軟件工程專業,也是父母選的。“我從小都沒有什麼興趣愛好,也沒有什麼特長,如果别人問我,你的愛好是什麼,我會想:讀書算嗎?”然後她自己回答:“好像也不算吧。”
她也沒想到,在她32歲時,興趣與熱愛的大門被打開了,能讓她在每天對着電腦坐7、8個小時之後,下班後仍然願意回家一個人在一張小桌子前坐到半夜。
拾壹教孩子們棕編
“做完之後看到自己的成品會很有成就感,會在朋友圈分享這些作品,因為棕編接觸到很多不同的人,讓原本的生活拓寬了邊界。”她說。現在她也會拍一些教學視頻,去做一些線下的教學,将自己的快樂分享給願意接觸棕編藝術的人。
拾壹的女兒剛上幼兒園。成為母親後,她也開始思考孩子的教育。采訪中,她問:“你接觸過那麼多家長,他們到底在焦慮什麼?你能理解和認同他們的焦慮嗎?”
“興許是經曆過一次過度‘被雞’的人生,所以不想再‘重蹈覆轍’,在養娃這件事上甚至帶有了更多的随意性。”她說。
用棕編做的筆
女兒幼兒園有很多興趣課程,畫畫、語言、英語……很多家長報得滿滿當當,她回去想了想,一個也沒給孩子報,“幼兒園玩就是了,從小每天安排得滿滿當當,怪吓人的。”
在對抗外界普遍的教育焦慮情緒的同時,她也會抑制自己,避免将她對童年的補償性心理加諸孩子。“一個人能找到自己的興趣很重要,但終歸也是要為生活服務的,所有的選擇都應該基于她喜歡。”孩子能不能感受到快樂和幸福,是目前她決定要不要讓孩子去做某一件事的主要标準。
拾壹家裡的部分昆蟲展架
在結婚前,拾壹有很多的想法,比如出國留學。也為此做了準備,在國外的期刊上成功發表論文,但後面因為各種原因被擱置了。再後來結婚、有了寶寶,“到現在這件事很難被實現了。”她說。
有時候,拾壹非常希望女兒以後可以去更多的地方,完成她沒有完成的願望。“但如果那樣她不幸福呢?所以,如果以後她哪兒也不想去,就想留在父母身邊,在省内上大學,那也應該是她人生的自由。”
海盜船與旋轉木馬
在研究院工作,拾壹周圍的同事基本上都是博士後、博士,是普遍意義上大家認為的高知群體。她經常聽說誰家孩子在國内名牌大學,誰家的孩子考上了劍橋,還有一些小孩剛學認字時,隻需丢一本新華字典就能自己查……
這些别人家的孩子足夠讓很多家長羨慕。但對拾壹來說,她并沒有太多特别的感受。“我會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的孩子比。因為從小到大聽到的都是: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已經聽得很厭煩了。你這麼要求孩子,那自己有像别人家的爸爸媽媽嗎?好像也沒有吧。”
關于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她始終認為,行行出狀元。能讀書的孩子始終能夠學好,智商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作為父母自己要做的就是把她的學習習慣,思維習慣養好,教會她做事的方法和原則。
有時候拾壹也會思考:這樣子會不會太随意了?是不是也不好?
“作為一個從小被“雞”到大的人,從結果上來看,我上了大學讀了研究生,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身邊的人都是各種博士、博士後,看起來都給我的人生增添了很多的可能性和可選項。但回想起成長過程,還是會覺得那段時間太孤單了。除了學習和身體,父母基本什麼都不管。你有沒有朋友,開不開心,你在想什麼,一次都沒有問過我。”
落魄的流浪狗(圖三)
很多掌握社會優勢資源的父母,希望孩子長大後能夠在同樣的行業中有一番作為,至少成為和自己社會地位相當的人。對此,拾壹并不認同,她更多希望孩子的人生能夠有趣一點。
“三代都在一個行業,周圍生活和居住的人都是以前的同事,接觸到的所有人都是這個行業的人,生活會缺少很多樂趣。”她說。
拾壹會刻意去交一些自己行業之外的朋友。“以後,我不會要求孩子從事我的行業,我甚至希望她去嘗試和接觸更多不同的東西,她豐富的人生或許也能給我帶來更寬闊的世界。”
随着孩子的成長,拾壹也會看一些不同階段關于養育、兒童心理學的書。偶爾聽到有人因為親子問題去看心理醫生,她坦言自己不敢百分百保證以後一定不會對孩子有任何要求。“但我會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跟風,不要被焦慮裹挾。保持學習和思考,等以後問題出現了,至少有一個解決的方向。”
她也時常提醒自己:不要把自己太多的願望投射在孩子的身上,不能自己過的不好,還要去指手畫腳孩子的人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