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删掉很重要的人是什麼感覺”上了微博熱搜,我恍惚了一下,以為自己是在看“網抑雲”。
因為在微博這樣的泛社交平台,很少能看到這種細膩中帶着些許emo(喪、傷感)的感性話題。它更适合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在一個孤獨靈魂的指尖,默默發生,生發出無限惆怅。
不用想,很多人心中“很重要的人”,是與自己産生過情感交集的人,或是暗戀對象,或是拒絕過自己表白者,或是有過一段戀情但最終無法走到一起的前任們。在删除或拉黑之前,也有過内心交戰,嘗試過種種努力,或期待時間靈藥力挽狂瀾,或自我催眠“默默關心”就能滿足。但最終,在某個時刻,你下定決心,結束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愫,放棄對方,也放過自己。
有個高贊評論說,“所有的前任和喜歡過的男生都被我删了,我控制不了自己胡思亂想,但是我足夠狠心。”這大概代表了年輕一代的愛情觀:可以“寤寐思服,輾轉反側”,也能接受“愛的代價”,自斷念想。對愛情的理性也好,一種不打擾的古典道德感也罷,我還蠻欣賞這種決絕的。它無傷于愛情的崇高和美好,隻是讓人轉而向内尋找一份心安。
也不隻是愛情,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情感維系,大抵都是如此。當一方的示好和付出長期不被看到、得不到回應,甚至引發精神内耗的負向反饋,寒心、放棄和釋然,隻是時間問題。
說來好笑,我唯一一次拉黑好友,并沒有太沉重糾結。對方是我的高中同學,那時候,我們都喜歡數學,她語文成績不如我,我倆經常在一起刷數學題和交流如何學好語文,成了聊得來的好友。畢業後各自兜兜轉轉,又到了同一座城市工作。有一次,我轉發了一篇涉及某企業的評論文章,恰好她先生在那工作。她在文章底下留言,為這家企業辯護。在經過了十幾條留言往來後,她微信我,言辭激烈到有些不堪入耳的程度。我失去了交流的想法,拉黑了她。
過了段時間,她又申請加我。我沒多想,通過了。但沒幾天,她又來指責我編輯的一篇文章,完全無視我的解釋,自顧自地傳授她那一套在我看來既無邏輯又少人情味的說辭,一副“你隻要接受就好”的蠻橫态度。我想了幾天,最終二次拉黑。後來,有同學從中調解,讓我加回她,被我拒了。現在,我們仍在一個群裡,但零交流。
不得不承認,有些曾經的朋友,終究不能成為一輩子的朋友,情誼也是有保質期的。有人說,随着年齡的增長、閱曆的豐富,人應該越來越寬容。可在我看來,這話還有下半句:人也會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我們并不需要那麼多“重要的人”,或者說,有些曾經重要的人,會慢慢變得“不重要”,讓你删掉的心思大于留戀。最後“删不掉”的,才是真正重要的人。
金庸小說裡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恩怨。微信十幾億的用戶,構建了一個恢弘壯闊的線上江湖。在這裡,大概每時每刻都在湧動着人類複雜細微的恩怨情仇,反映在手指頭,就是删好友、拉黑、加新好友、設置“不看Ta”與“不讓Ta看”、分組、X天可見,乃至更決絕的關閉朋友圈……據說,已經有2億人設置了“僅3天可見”。
這些舉動背後,是不斷成長變化着的人在三觀上逐漸分道揚镳,也是人們更關注“本我”看淡“客我”、保護隐私、注重社交邊界使然。這并不關乎是非對錯,而隻是讓一些人、一份情,以一種體面的形式,就此别過,好過勉強維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