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的曆史由來已久:
在先秦時期就開始生根發芽,但當時世人的觀念還未扭轉過來,認為對聯都是小道兒,并沒有給予重視。雖然對聯僅有雛型,但經過數百年的文化沉澱,對聯文化已經根深蒂固,在五代十國時期正式成型,有着一套成熟規定。
對聯文化流傳到如今,不僅被細分成很多種類,還成了傳統文化瑰寶之一,且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它的影子,比如過年節的時候,每家每戶都會貼上喜慶的對聯,來讨個吉利,這種對聯就被稱為春聯。
如果有親朋好友去世了,在辦喪事時有貼對聯,就歸類為挽聯,反之辦喜事時用到的對聯,就叫做慶聯。且所有對聯都歸屬于詩對聯、散文對聯這兩大類。
因此對聯與古詩詞,也是有一定聯系的,有些詩詞中的某句,是可以當作對子來用的,比如杜甫的《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就是最好的例子,不但平仄押韻,還對仗工整。
而散文對聯的特點,就是要求寬松,一般都不拘平仄,不避重字等等,隻要對仗工整就算成了,更能表達個人喜好。因此在古人把對聯發展起來之後,吟詩作對之時,總少不了對上一番對子,個中樂趣就不一一細說了。
且對聯文化樹立起來之後,也成了科舉試題的一部分,如果對子對得好,在科考中也是個加分項。例如,清朝時期就有這麼一個例子,說的是江西有位名叫劉鳳诰的書生,雖然相貌平平,卻才華出衆。
劉鳳诰在而立之年時,已博得美名“江西大器”,于是躊躇滿志參加科考,并過關斬将進入了會試。又憑借過人的功底,不但得中進士,還被提名前十,得到面聖的機會。
但奈何他有眼疾,一隻眼睛不太好使,且看起來就像鬥雞眼一樣,因此乾隆帝一眼就看出他面貌有缺陷。乾隆思索片刻,認為相由心生,劉鳳诰如此面貌,才華有待商讨,但所謂真金不怕火燒,于是便想出題試一試。
此舉,可以說是一石二鳥之計,如果劉鳳诰才華不行,也盡到了殿試篩選人才的義務,如果他能力過人,既得了人才,又不用承擔以貌取人的壞名聲。
乾隆算盤打得啪啦響,足足過了一刻鐘才出題:“東啟明,西長庚,南箕北鬥,誰是摘星漢?”此聯有東南西北四方星宿,有指出北鬥七星,是個奇題難度很高。
此時,乾隆正志得意滿,卻不想劉鳳诰腦筋一轉,就說出下聯:“春牡丹,夏芍藥, 秋菊冬梅,臣本探花郎。”這答案不但對仗工整且押韻,還自誇自買一番。
至此,乾隆帝肯定了劉鳳诰的本事,便欽定他為探花郎,成為一時佳話。
當然,對聯終究是一種文學,并非僅僅是借此在仕途上更進一步,而是以此結交好友,并在互相探讨研究下,發展出更璀璨的文化。
例如,北宋時期的神童晏殊,七歲就能吟詩作對,十四歲就成了進士,少年時期就入朝為官,直至做到宰相,并且他還不止如此,他不僅寫得一手好文章,還是位詩詞大家,同時對對聯也很熱衷。
據說,有一次辦差事時,途徑揚州後有些勞累,在大明寺略作休息,在放松期間看到廟牆上的詩詞便起了興緻,于是便默默看了起來。
看着看着,晏殊突然眼神一亮,發現一首詩甚合他心意,于是讓随從找這首詩的主人王琪。兩人見面後相談甚歡,晏殊便有了結交的心思,至此兩人成了好友。
因為成了朋友,有些事情晏殊也不再避諱,便想把心事說出來,正好此時來了一陣風,吹得滿院子都是花葉,觸動了他的情緒,終于說出自己的難處。
晏殊說自己琢磨出一個上聯,但下聯想了好久,也沒能想出個所以然來,便向王琪請教道:“無可奈何花落去!”到底如何才能對得工整?
而王琪想了想便對出下聯:“似曾相識燕歸來!”
不得不說一個人再聰明,也會被思維局限,王琪的才學未必能比晏殊強,卻對出下聯,且工整巧妙。花落樹葉的凋零時節,與燕子歸來的春天,形成了四季輪回的意境。
後來,晏殊因這對聯,還寫了一首名為的詞:的詞: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這首詞言語流利,通俗曉暢,雖看似寫的是傷春惜時之意,但有包含感慨抒懷之情,意境唯美深遠,成為千古名作。
其實,古往今來這樣的例子并不少,可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