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學生撿玉玺上交國家

學生撿玉玺上交國家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4 20:27:03

2012年的一天,陝西鹹陽的孔忠良扛着農具,正準備去田地裡幹活,剛走出家門,碰見了前來找他的村支書一行人。

進了孔家,與村支書一起前來的幾個陌生人,自稱是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與孔忠良談及了多年前的一樁捐獻往事。

學生撿玉玺上交國家(1968年陝西13歲少年撿到玉玺)1

确認無誤後,工作人員表明來意說,這次是按照上級的指示,誠摯邀請孔忠良前去參加陝西省文物部門組織的表彰大會。

孔忠良剛開始有些不知所措,原本就性格内向,不善表達,此時也不知道說什麼好,聽完了工作人員的解釋後,心裡才明白是怎麼回事。

不過,他還是萬萬沒想到,時隔44年之後,陝西曆史博物館依然還會記得他,并且還會派人來邀請。

意外獲寶

中國文物界有一句流傳甚廣的話: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陝西。

陝西作為中國古代曆史上十幾個王朝的風水寶地,王公貴族的陵墓遍布境内,地下的珍貴文物遠超其它省市。

學生撿玉玺上交國家(1968年陝西13歲少年撿到玉玺)2

确切地說,在各種機緣巧合之下,一不小心挖出古董的事情,并不是特别離奇的傳聞。

對此,當地的老百姓也見過許多這樣的人物,早已司空見慣,而孔忠良就是其中的幸運兒之一。

1968年9月的一天下午,孔忠良當時隻有13歲,因為放學後負責值日,也就是打掃教室,所以并沒有小夥伴等他一起回家。

衆所周知,那時候城裡的交通都不發達,更别提鄉下了,基本上都是靠步行上下學。

孔忠良搞完教室衛生後,就一個人獨自背着書包,蹦蹦跳跳走在回家的路上。

小孩子生性好動,沒人陪他說話,一個人無聊就自娛自樂起來,看到路上有不少小石子,就一邊走一邊踢着玩。

半路上,經過一條小河流旁的時候,孔忠良一不小心把腳底下的小石頭,踢進了河裡。

頓時,石子在河裡“咚”的一聲濺起了水花,孔忠良就下意識地用眼睛,朝着石頭落水的地方瞥了一眼。

學生撿玉玺上交國家(1968年陝西13歲少年撿到玉玺)3

咦?清澈的水裡好像有一塊好看的石頭,在太陽光的照射下,若隐若現地躺在河床上,顯得特别的白。

孔忠良處于本能的好奇,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腳步,看見河裡那塊白色的石頭,雖然隻微微露出其中的一小半,卻與其它的石頭明顯不一樣。

于是,他連忙脫了鞋子,卷起褲管,想着去河裡把它撈上來看一看。走到那裡俯下身子,小心翼翼地瞄準位置,用手摸到水下,一下把石頭拿出來,卻發現上面有許多污泥。

孔忠良連忙用河水把石頭上的泥洗掉,仔細一看,竟然是一塊的玉石,而且上面刻有一些奇怪的圖案。

看了半天,他還發現石頭下面還刻有字,不過是古代的字體,并不認識,隻好把石頭裝進書包裡,準備拿回去給父親看,覺得他們大人或許會知道。

晚上,全家吃過晚飯後,孔忠良像往常一樣去找作業本來寫,看見那塊白色石頭,就拿出來遞給父親孔祥發。

“你這是哪裡弄來的?”孔祥發接過石頭,眼睛開始左右打量起來,一邊問孔忠良。

“下午從河裡撿到的,它下面還刻有字呢?”

學生撿玉玺上交國家(1968年陝西13歲少年撿到玉玺)4

話音剛落,孔祥發連忙把玉石翻轉朝上,借着微弱的光亮,仔細地端詳起來,但是也不認識上面的漢字,就連刻在玉石上面的圖案,他也弄不明白到底是什麼動物。

不過,孔祥發畢竟有多年走南闖北的經曆,見多識廣,根據以往的經驗,馬上就明白了這是一枚印章。

于是,他立即走到房裡拿來墨水,随後拿起印章蘸了,往空白的紙上蓋了幾下,可惜還是不認識上面刻的字。

那時的通訊也不發達,孔祥發也無法上網查資料,這事也不好去問别人,到處宣揚撿到文物,萬一被别人盯上了,就不好了。

想來想去,孔祥發覺得還不如直接找文物部門去鑒定。于是,他就囑咐一家人暫時不要對外聲張。

如果拿去文物部門鑒定,最後隻是普通的工藝品,是赝品的話,那時隻要再拿回來就行了。

萬一是真的文物,索性就直接捐獻給國家,絕不能把這東西落到文物販子的手裡,也算是做貢獻了。

何況,孔忠良這娃兒都十幾歲,平時家裡忙,極少帶他去城裡逛,趁着這個機會去外地見見世面,長長見識也不錯。

學生撿玉玺上交國家(1968年陝西13歲少年撿到玉玺)5

父子獻寶

十天後,孔祥發父子一路颠簸,坐了3個小時才趕碑林博物館,就是現在的陝西曆史博物館。

進到館裡,兩人都有些興奮,孔祥發先帶着小忠良四處轉了一圈,讓他見識古代文物的精美和珍貴。

遇見一名工作人員,孔祥發連忙上前詢問,表示自己有事要見館長。

工作人員就問他有什麼事情。孔祥發并不明說,隻是說有東西要給他。

工作人員打量了一下父子兩人,也沒有為難,恰好有空,就帶着孔祥發父子直接前往館長的辦公室。

見到館長本人,孔祥發才從懷裡掏出那枚玉石印章,遞上去說道:“前段時間娃兒放學路上撿到一枚印章,你瞅下是不是文物,這東西對你們有用不?”

館長很和善,笑着讓工作人員去準備茶水,轉頭又叫孔祥發父子坐下來慢慢聊,這才接過了印章。

學生撿玉玺上交國家(1968年陝西13歲少年撿到玉玺)6

接過來仔細一看,館長不由驚訝地說道:“這是一塊新疆和田羊脂玉,材質不錯,不錯,老鄉是哪裡人啊?”

“鹹陽韓家灣的,” 孔祥發回答道,然後用胳膊杵了杵旁邊的孔忠良,“給館長伯伯說說,你是怎麼撿到的?”

于是,孔忠良又把那天放學回家時,如何發現玉石,又是怎樣撿回家的過程叙述了一遍。

館長邊看邊聽小忠良說話,連連點頭誇贊。随後,從抽屜裡拿出印泥,拿起玉石在上面用力按了幾下,找了一張紙蓋了下去。

可是,館長看了很久,也不太敢确定是什麼字,不由皺起了眉頭。

此時工作人員剛給孔祥發父子沏好了茶,于是吩咐他去找館裡的文物專家過來開會鑒定。

學生撿玉玺上交國家(1968年陝西13歲少年撿到玉玺)7

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這枚印章上的四個字是“皇後之玺”,而印章上方刻的圖案是螭虎,傳說中的龍子之一。

最後,專家們的一緻确定這印章應該是古代皇後的玉玺,因為在曆史上極為罕見,價值頗高,而對于它的具體出處和背景,還需要進一步查閱史料才能知曉。

對此,孔祥發也非常高興,表示這麼珍貴的文物放在家裡也不方便,願意直接捐獻給國家。

聽到他這麼說,館長和文物專家們都很感動,紛紛表揚他們父子倆拾金不昧的舉動,謝謝他們對博物館文物工作的支持。

畢竟,以往若是誰撿到了古代文物,都要文物工作人員多次上門溝通,耐心的思想教育,才能讓他們捐獻。

現在,孔祥發父子有這樣的思想覺悟,能夠主動上門來鑒定和捐獻,确實是十分是難得。

學生撿玉玺上交國家(1968年陝西13歲少年撿到玉玺)8

大家相互寒暄了一會,孔祥發表示自己要回家幹活了。館長當即表示說,可以給他們申請一筆獎金,以及頒布榮譽證書,以資鼓勵。

孔祥發聽了,連連擺手,拒絕道:“真的不用了,隻是娃兒偶爾撿到的,這文物原本就屬于國家的,不需要鼓勵。”

同時,孔祥發還表示,如果是為了錢的話,就不會親自帶娃兒來博物館上交了,早在私底下就找人交易了。

館長自然明白這個道理,不過人家大老遠趕來上交文物,真的不好意思讓人把路費都搭上。

于是,趁着孔祥發往博物館外面走的間隙,匆匆忙忙把現場的工作人員都召集起來,大家一起勉強湊了20塊錢,然後追上了孔祥發父子。

學生撿玉玺上交國家(1968年陝西13歲少年撿到玉玺)9

“老鄉,這是我們博物館的一點心意,就收下吧。再說你們來一趟也不容易,不能讓你把路費都虧了。”

孔祥發堅持不肯要,雙方一陣推搡,最後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才把錢塞進了孔祥發的口袋裡。

就這樣,孔祥發父子無償地把“皇後之玺”捐獻給了博物館。由于時間比較倉促,工作人員都沒來得及,叫他們留下詳細的聯系地址。

皇後之玺

學生撿玉玺上交國家(1968年陝西13歲少年撿到玉玺)10

事後,為了弄清楚這枚印章的來源,博物館的文物專家們,查閱了許多古代文獻,發現《漢官舊儀》上記載有:“皇後玉玺,文與帝同,皇後之玺,金螭虎鈕”的描述。

根據其形制、式樣、印文内容及字數等,發現印章均與文獻所載相符,經多次研究鑒定确認,這枚印章屬于漢朝時期呂後之印玺。

在我國的曆史上,呂後(即呂雉)的形象一直存在許多争議,後世的人們大多數都認為她為人較為狠毒和陰險。

然而,在《史記·呂太後本紀》裡,司馬遷卻評價她“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給予呂後施政上極大的肯定。

相傳,當年劉邦33歲之時,依舊籍籍無名。但是呂後的父親呂文卻一眼看上了他,認為有朝一日必成大器。

于是,呂文決定将當時僅有十八歲的呂雉許配給劉邦。那時講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容不得呂雉做主。

就這樣,年輕貌美的呂雉心不甘情不願地嫁給了劉邦,好在父親并沒有看走眼,多年以後劉邦成就大業,創立漢朝,呂雉也被立為皇後。

學生撿玉玺上交國家(1968年陝西13歲少年撿到玉玺)11

秦始皇時期,我國古代王朝就确立了印玺制度,為了證明至高無上的地位和合法身份,當時無論是皇帝和皇後都有一枚玉玺。

據相關資料記載,傳國玉玺自秦以後,為曆代帝王相傳之印玺,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篆體字,代表最正統、合法的執政信物。

如果誰登上大位,手中沒有此信物,會被人譏笑和嘲諷,稱之為“白版皇帝”,因而在二千餘年的曆史長河裡,傳國玉玺一直是無數人觊觎的目标。

我國最後一任皇帝溥儀,早年間曾主動向國家博物館捐獻了手裡的玉玺,但是經過文物專家仔細鑒定後,發現并不是傳國玉玺。而真正的寶物至今銷聲匿迹,杳無音信。

學生撿玉玺上交國家(1968年陝西13歲少年撿到玉玺)12

話說,這呂雉是曆史上公認的第一任正式皇後,為了凸顯當時的地位和權力,所制的玉玺應該是大緻仿造“傳國玉玺”而成,由此可見,這枚玉玺的曆史價值确實不可估量,可謂是價值連城。

自從劉邦駕崩後,這第二代漢惠帝不知怎麼回事,僅在位8年左右也駕崩了。第三代皇帝劉恭年幼登位,朝政大權自此由呂雉操持。

因而,呂雉的就憑着這枚玉玺發号施令,與後來清朝的“垂簾聽政”幾乎如出一轍,可見當時她手中的權勢多麼大。

不過,呂雉統治後期,開始大量重用自己娘家親戚,搞得朝廷上下烏煙瘴氣,開啟了外戚專權的先河。

正是這枚印章有了這樣的傳奇故事,其蘊含的曆史人文價值就顯得非同一般,博物館最後把“皇後之玺”定為國家級文物。

學生撿玉玺上交國家(1968年陝西13歲少年撿到玉玺)13

至于,呂後的這枚玉玺為何會流落民間,文物專家也給出了比較一緻的答案。

他們認為或許是呂後去世之後,玉玺也成為了随葬品,一起去到了地下陵墓。

後來,由于盜墓賊非常猖獗,為錢财進入了呂後陵墓,偷盜成功後經過韓家灣之時,不小心把玉玺掉落在河裡。

畢竟做賊心虛,他們也不敢多做停留,或許當時攜帶的寶物很多,根本就沒有留意這小小的一方印章掉落在路上。

就算知道了,他們或許也不敢打撈,甚至不知道它潛在的價值,同時也害怕被人發現以及要躲避官兵追捕。于是,這枚玉玺就一直遺留在河裡。

孔忠良居住的韓家灣,距離呂後與劉邦合葬的陵墓隻有大約1公裡,如此這般推斷下來,也似乎合情合理。

當然,經世事變遷,自然環境等機緣巧合之下,13歲的孔忠良最後撿到了這枚玉玺,并且與父親一起上交博物館,可謂是居功至偉。

表彰大會

學生撿玉玺上交國家(1968年陝西13歲少年撿到玉玺)14

1991年,陝西曆史博物館改建後,“皇後之玺”成為鎮館之寶之一,屬于國家一級文物。

作為我國如今等級最高的唯一一枚皇後玉玺,對于研究秦漢時期的制度、政策、人文、曆史等背景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價值不可估量。

2012年4月,陝西省漢文化保護基金會成立之初,為了表揚曾經為保護曆史文物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個人,開始在全國大範圍尋找捐獻文物的人。

此時,孔忠良早已是年過半百、雙鬓斑白的近六十歲的老人,自從當年随父親回家後,從未向他人提及此事。

由于時間太過久遠,當年的老館長和許多工作人員大都已經退休,離開了崗位,有的甚至都已經離世,找人談何容易。

學生撿玉玺上交國家(1968年陝西13歲少年撿到玉玺)15

因而,為了找到曾經的13歲少年孔忠良,工作人員四處打聽消息,采訪當年曾經參與此事的老領導,并不斷收集線索。

最後,他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費盡心思才終于在陝西鹹陽下面的韓家灣“狼家溝”村找到了孔忠良。

聽說陝西曆史博物館工作人員來意後,樸實的孔忠良立刻表示,當年的20塊路費已經是“巨款”了,事情都已經過去了,國家不必要進行補償了。

工作人員望着眼前善良的老人,看看他并不寬裕的家境,心裡十分感動,馬上跟他耐心解釋,這次是舉辦一場表彰大會,正式向您頒發榮譽證書,感謝您為保護國家文物做出的巨大貢獻。

學生撿玉玺上交國家(1968年陝西13歲少年撿到玉玺)16

孔忠良有些懵,搞不懂對方是什麼意思,于是再三表示不需要證書和獎勵,當年捐獻玉玺是自己應該的義務和責任,如今生活得很好,謝謝國家的關心。

不過,最後經過村支書和工作人員的反複勸說,孔忠良覺得盛情難卻,表示到時會去參加表彰大會。

聽說這件事情後,媒體記者蜂擁而至,對孔忠良的事迹進行了報道,自此他“|拾金不昧”的精神才被大家所熟知。

表彰大會如期舉行,孔忠良被評選為“保護遺址十大傑出人物”,陝西文物相關單位專門為他補發了榮譽證書,并請他在大會上發言。

孔忠良站在台上,非常坦誠的說:“希望這枚國寶可以好好保存下去,讓我們的後世子孫都能夠了解古代的曆史文化。那些古代遺留下來的文物是我國的瑰寶,保護它、愛護它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學生撿玉玺上交國家(1968年陝西13歲少年撿到玉玺)17

面對記者的采訪,孔忠良表示從來沒有想過還會有人記得這件事,對于當年主動捐獻的行為,也從來沒有後悔過,如果再一次有這樣的機會,他還會堅持當初的選擇。

同時,他也表示非常謝謝相關部門對于自己的肯定,也希望通過自己的行為,讓更多的人為保護國家文物做貢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