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号,監理工程師考試取消後,我更文《監理工程師考試暫停,下一次重啟到什麼時候》,得到了廣大考證人積極響應,網友紛紛留言哀歎考證人的不易,而這其中竟然也有紮心的評論:“太好了,又少了很多吃拿卡要的人。”
我很吃驚,考試暫停的悲傷還沒撫平,竟然還有人幸災樂禍,這世間,真是人們的悲歡并不相通啊。話雖說得難聽,但也從一個側面提醒了我,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對監理充滿偏見。也許這些人并不了解監理是幹什麼的,又或者是施工企業深受其害的,總而言之,對監理的誤解是存在的。
看來讓更多的人了解工程行業,了解工程行業的組織架構,進而了解監理、業主、施工等之間的關系,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今天,就讓我以從業二三十年,經曆過建設單位、施工、監理、造價咨詢等多個角色轉換,在絕對資深的前提下聊聊監理那些事。
簡單捋一下我國監理制度的發展。
我國的監理制度最早開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在雲南魯布革水電站建設時,根據世界銀行貸款的要求,引入西方的FIDIC條款,也就是工程師咨詢制度,從此開始了中國監理工程師的管理模式。
那個時候,項目少,也沒有現成的監理規範可以參考,甚至連個監理合同都沒有,監理隊伍的中堅力量是已退休或即将退休的老工程師、老專家或者工程專業的大學老師、教授擔任,他們直接受聘于甲方,摸着石頭過河,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逐漸總結出一套管理模式來。
後來地方項目逐漸增多,招投标制度逐漸完善,開始對監理持證上崗有了要求,這個時期還沒有全國統一的監理工程師考試,交通系列的監理工程師證書,大都是一些通過交通部監理培訓後,結合自身的工程師中級職稱申請的專業監理工程師證,能通過審批的人也大都是行業中有資曆的人。
你想,九十年代末近2000元的培訓費,是一筆不小的數字,培訓名額有限,單位不報銷,誰能有機會參加?再者獲得當年稀缺的中級職稱,最起碼都是五六十年代受過高等教育,或者中專畢業的,這個年齡段的人在單位裡都是老資格,甚至在科級、處級等領導崗位上,誰不誰都能出來當監理是不可能的。
有學曆、有資曆,有地位,最初的監理确實是經驗和權威的代名詞。
随着時代的發展,到了本世紀初,轟轟烈烈的大基建開始了,原來的監理隊伍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為了适應市場發展,監理工程師從聘任制發展為市場競争模式,于是,第一代老牌監理紛紛下海,成立監理公司,高校、事業單位也牽頭成立監理公司成為自己的下屬企業,一大批監理企業應運而生。
監理,這個行業開始了公司化模式運營,形成一個具備一定規模的穩定隊伍,也就是在這時,監理從最初工地上閃閃發光,地位高,受人尊敬的神壇走下,讓一大批烏合之衆混入其中,拉低了這個職業的層次。
那個時候有一個傳聞,隻要你會寫“同意”兩個字,會簽自己的名字,就能去工地上當監理,雖說有點誇張,但也确實是事實。
我有一前同事,他就是在那時候辭職出去當了監理,幹得很不錯,也掙了不少錢,還把他的爸爸(是個農民),弟弟(剛畢業)都帶到工地當監理。1/3會幹的,1/3聽話的(剛畢業學生),1/3啥也不會充數的,就是當時的監理現狀。更有甚者,聽說有的監理領導在出去K歌時認識了包廂裡的三陪,混熟了之後也帶出去當監理了,有點關系,有人出面介紹,一個電話就能把無業遊民帶到工地當監理,你說這市場能不亂嗎?
這些亂象确實背離了監理制度的初衷,這種情況的存在,是監理制度在發展過程中的一段彎路,它們可能在一個曆史時期存在,但決不會永遠存在。
2005年起,全國統一的監理工程師考試開啟,嚴格的考試制度,持證上崗的要求開始肅清監理隊伍,雖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少數藏污納垢的人把監理名聲弄壞了,但還有不少的的工程師踏實工作,他們負重前行,撐起監理行業脊梁,他們多是有證、專業過硬,品行紮實的監理工程師。他們為了工程建設把脈問診,辛辛苦苦解決各種問題,為工程監理的發展做鋪路石。
所以你所看到的少部分吃拿卡要的監理,就像一隻老鼠壞了一鍋湯,并不能代表全部,最終成為不光彩的匆匆過客,被淹沒在時代的洪流裡。
滄海橫流才見壯志豪情,大浪淘沙方顯英雄本色,在項目履約制度越來越嚴格的今天,人證合一,社保嚴查,再想輕輕松松混入監理隊伍撈金已經不大可能了。
經過這二十多年的高速發展,很多高校都開設有工程管理、監理、造價專業,可以說這個領域的産能已經過剩。再加上現有的基建工程已經滿足使用,下一步将是工程領域精細化、信息化、數字化的發展時代,監理逐漸過渡為全過程技術咨詢服務的新時代,沒有幾把刷子,想生存下來談何容易?
說了這麼多,工程行業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監理呢?
總結一下,監理既然是業主請來為工程建設服務,替業主管理項目的,作為公正的第三方,首先要品行過硬,能站在公正無私的立場上,既為業主解決問題,推動工程順利發展,又能毫不猶豫維護施工單位的既得利益,讓施工單位勞有所得。
其次,是懂得共情。
監理是為工程服務的,圍繞項目實體這個服務中心,所有參建各方都是平等的個體,監理工程師不能因為自己是乙方,受制于甲方,見了甲方就點頭哈腰,見了施工單位就高人一等,頤指氣使心安理得的在現場指揮施工單位,甚至發出了錯誤指令也沒有自責之心,帥鍋推卸責任,不能真誠給施工單位切實的指導,解決問題。
時刻換位思考,有共情之心的監理才是優秀的工程師。
施工單位是工程實施中最辛苦的一個團隊,工程是他們一點一滴幹出來的,這個搬磚的過程不曆經千辛萬難,千辛萬苦又怎能完成?在這個艱難的曆程中,監理也是參與其中的人,不是旁觀者,當項目不順利有困難的時候,監理要積極地參與解決,并勇于承擔責任。
我也是從施工單位出來的,非常有感觸。當年我在一個項目工地當項目經理,駐地年齡比我大十幾歲,下面有兩個項目監理,一個是六七十歲的老頭。
工地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發生了一件事,架梁時兩個吊車配合出現問題導緻箱梁掉在地上,一頭戳進泥漿池裡。出了這樣的事,整個項目部的人心情都很悲痛,安全問題,質量問題接踵而來,大家飯都顧不上吃忙前忙後地解決問題。
那個駐地監理一句問候的話都沒有,倒是趁機發了兩個監理指令,時間提前到出事之前,言外之意是工地出現的問題他都提前發過通知了,都提醒過了,上級來查的時候,他是沒有責任的。
以坐岸觀火的冷漠态度,和我們劃清了界限,說實話平時也沒少請他吃飯,這個時候解決問題挽回損失是第一要務,也沒想讓他擔責,哪怕他說句關懷的話也是個人,誰知道關鍵時刻竟然是這副嘴臉,這種監理,你不罵他罵誰?
倒是那個六七十歲的老監理,專門跑過來,說了很多安慰鼓勵的話,他告訴我,搞工程哪有一帆風順的,遇到點這樣那樣的問題都是正常的,溝溝坎坎隻要過去就沒事了,年輕人經曆過以後就有經驗了。
直到今天,老監理那溫暖的眼神,鼓勵的話語還曆曆在目,給了我繼續前行的力量和信心。
這樣的監理就是受施工單位尊敬的人,業主信賴的人。
最後想說的是,成就一個優秀的監理工程師是一個曆練的過程,是在工程實踐中千錘百煉出來的。不僅理論知識過關,還要經驗豐富,有一張證書隻是其中的一個要求和手段,考證不是目的,終生學習才是目的。
有了證書,并不代表具備了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的考驗和學習在火熱的建築工地上,在實踐中。監理人,你不能做一個考試機器,到了現場卻手足無措,說不到點子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到工地去,到施工現場去,不怕髒不怕累,最終才能成長為一名無愧于時代的監理工程師。
---END---
我是資深的工程人,聊聊你不知道的工程那些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