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知行合一和陽明先生的關系

知行合一和陽明先生的關系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9 21:10:47

對于“禮”這個字,我們其實有着很多誤解。一說到禮,就覺得是教條與繁文缛節,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而禮應該是什麼?

其實,“禮”有兩個含義,第一種含義是由原始社會的風俗和習俗,經過曆朝曆代規範化和制度化形成的一套儀式,以及完成儀式所經的程序。然而這僅是人們所誤解的禮的繁文缛節的一方面,因為,正是這一套程序和儀式,承載了道德的标準和人生的規範。而這,則是禮的另一種含義。

知行合一和陽明先生的關系(方志遠教授何為)1

所以孔子的一生都在鑽研禮,他希望在這個看得見的禮的儀式的過程中,來灌注看不到道德标準和為人準則。

孔子對禮也有着自己的解釋:習禮的目的是為了達到一個“仁”字,禮的核心價值就是“仁”。而“仁”,是一種和天道并行的人道。

“仁”也包含着兩個方面,一是指人與人之間可以得見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關愛;二是看不見的道德原則、道德标準和道德境界。從由看得到的低标準的“仁”,來體現看不到的高标準的“仁”。從能夠做到的“仁”,逐步實現逐步接近很難到達的“仁”的境界。

對于看不見的高标準的“仁”,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

孔子的弟子曾說,孔子有三個字很少說,“子罕言利言命言仁”。但孔子曾與弟子顔淵談論過“仁”字,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也就是說,每個人克制自己對财富、權利、美色的這種過多的欲望,那麼“仁”就比較容易達到了。

知行合一和陽明先生的關系(方志遠教授何為)2

而關于至仁途徑,孔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也恰恰是這“四勿”,在後代碰到猛烈的抨擊。魯迅先生曾專談這“四勿”,将中國人束縛成一副死相,什麼事都不敢動。實際上,即為當時的人民對“禮”的歪曲。人民已經很長時間把孔子說的“禮”,歪曲的一塌糊塗,把它由全體民衆,不分階層都要遵守的“禮”,變為束縛下層的枷鎖;把孔子認為對一切人都應該實現的“仁”,而僅僅變成對上層的“仁”,對“禮”的理解發生了完全的變化。

知行合一和陽明先生的關系(方志遠教授何為)3

我們曾經說到過曆史上非常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但是無論是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們所做出的事情是有時效性的,通過他們的努力所得到的實惠也是有局限性,比如說軍事家孫武,他通過智慧帶來的利益,可能使吳國享受而對楚國則是災難。

唯有孔子的思想,孔子提出“禮”與“仁”,實際上是代表永久性的。所以,也讓孔子長期以來成為中國思想界,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部分。

(作者:方志遠,中國明史學會首席顧問、貝尚視頻獨家簽約作者,b站課程《方志遠教授講明史:明朝之亡》正在開課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