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明天的花開?我國是一個棉花生産大國,與其他農作物相比,棉花天生“嬌氣”,極易發生蟲害根據記載,我國的棉花害蟲種類多達300餘種,其中主要害蟲20餘種,如果不防治,棉花産量至少減少30%,“蟲口奪棉”至關重要“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陸宴輝就是一位堅持與棉花害蟲“博弈”的植保人,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為了明天的花開?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國是一個棉花生産大國,與其他農作物相比,棉花天生“嬌氣”,極易發生蟲害。根據記載,我國的棉花害蟲種類多達300餘種,其中主要害蟲20餘種,如果不防治,棉花産量至少減少30%,“蟲口奪棉”至關重要。“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陸宴輝就是一位堅持與棉花害蟲“博弈”的植保人。
2005年,中國農科院研究生院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專業博士生陸宴輝開始了他的棉花害蟲防治研究之路。他跟随團隊日夜待在華北農田,探索研究轉基因抗蟲棉花大面積種植後的生态效應,以紮實的試驗和觀察的數據清晰地展示了轉基因棉花種植的優越性,為轉基因棉花正了名。2010年,他順應國家棉花種植區域調整趨勢,繼續深入西北棉花主産區,研究新疆棉花害蟲綠色防控技術,探索新疆棉花産業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走進陸宴輝的辦公室,屋内設施簡單明了,唯一顯得有些淩亂的是辦公桌上翻開的專業書籍。
是什麼原因促使他走上棉花害蟲防控科研之路?陸宴輝回憶:“當時我報考的是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吳孔明先生的博士研究生,在吳老師的帶領下,我開始研究棉花害蟲至今,這是一項科研事業、一種科學精神的傳承。”
為什麼說是傳承呢?“我們課題組成立于1951年,70年來,課題組代代相傳,始終緻力于棉花害蟲的研究,在不同的階段解決棉花生産所面臨的不同害蟲問題。”陸宴輝說。
陸宴輝所在的團隊最早是由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前所長齊兆生在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任職期間成立的棉花害蟲研究組。“當時的中國物資缺乏,蟲害嚴重導緻棉花産量很低,是齊先生研究推廣化學農藥使用技術來防治棉花害蟲,有效減輕了蟲害,使棉花的産量提了上來,為當時國内棉花物資不足問題的解決作出了重要貢獻。”陸宴輝拿着記載着課題組曆史的手冊說,“20世紀90年代初棉鈴蟲大暴發。課題組在中國工程院郭予元院士的帶領下提出了棉鈴蟲綜合防治對策,成功建立了技術體系,有效化解了棉鈴蟲的嚴重危害。”
帶着對前輩的仰慕之情、受科研精神激勵,陸宴輝在吳孔明的帶領指導下,和團隊一起在河北廊坊長期跟蹤棉鈴蟲在轉基因棉花田和常規寄主作物田的種群動态,成功證實我國華北地區大規模種植的轉基因棉花降低了棉花和周邊其他作物中棉鈴蟲的數量。
之後,為了攻克轉基因棉花中棉鈴蟲以外的害蟲種群演替機制難題,陸宴輝又和團隊成功解析了轉基因棉花大面積種植後非靶标害蟲種群地位演替規律及其生态學機制,澄清了關于轉基因作物環境安全問題的争議和誤解。
我國作為紡織業大國,對于棉花的需求量一直居高不下,在本土棉花産量長期位居全世界前二的情況下,每年仍有近1/3的棉花需求量需要依靠國外進口滿足。同時作為占據我國棉花總産量近九成的新疆主産區,種植棉花帶來的效益能夠達到當地農民收入的30%以上。因此,棉花事關新疆棉農增收緻富、棉區和諧穩定,其害蟲防治尤為重要。
“農業生産不像标準化工業流程,它有很大的地域性,同樣做棉花害蟲的研究,華北地區棉花的害蟲種類跟新疆的都不一樣,棉花的種植方式也大不相同。”為了能構建出一套适合新疆當地的棉花害蟲防治技術體系,自2010年起陸宴輝毅然帶着團隊遠赴新疆做農田實驗,來回奔波了十多年。
到了新疆,一切都要從頭開始。陸宴輝告訴記者,以前團隊在華北地區也是長期在農村裡做實驗,但有試驗基地提供保障條件。剛到新疆時,生活條件跟華北農村差不多,但是做實驗租的是農民的房子,那時農村的電力保障能力差,總是停電,超低溫冰箱等設施用不起來,無法有效地保障實驗。
“困難在于新疆沒有科研基礎。”陸宴輝說。近年來,在國家的支持下,陸宴輝和團隊分别在新疆的庫爾勒、喀什、阿克蘇,昌吉和石河子建立起了5個實驗點用于保障科研。
除了在硬件方面保障實驗所需,擺在陸宴輝團隊面前的另一個難題則是對新疆棉花生産實際情況的認知缺乏。一直在華北地區做科研的陸宴輝,已經将地裡的種植情況和蟲子種類深深刻在腦海裡,但是新疆的情況完全不一樣。
“科學是需要積累的,材料、數據是一方面,尤為關鍵的是科學認知,這些都是做科研非常重要的前提。”陸宴輝告訴記者,“所以我們需要從頭去了解新疆的棉花是如何種、如何管的?蟲害是如何發生、如何防治的?等于重新入門。”
為盡快建立起對當地棉花産業的認知體系,陸宴輝每年都有大半年待在新疆,帶領團隊在當地做農田實驗,收集數據。為了避免“閉門造車”,他們還主動向當地科研人員、農技人員甚至農民學習求教,前前後後拜訪了數百位有關人士。功夫不負有心人。十多年來,陸宴輝帶領團隊創新研發了新疆棉區害蟲行為調控、天敵保護利用等十多項技術與産品,尤其是他主持的、全國43家單位共同參與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棉花化肥農藥減施技術集成研究與示範”取得了顯著成效,利用遙感監測、無人機施藥等技術,在保障棉花增産的前提下,大量減少農藥的施用量,促進了棉花産業綠色安全生産水平的整體提升,有效助力了“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目标實現。
産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創新創造。作為中國農科院的博士生導師,陸宴輝優先招收在新疆長大、在新疆讀過書,或願意在新疆工作的研究生和博士後,帶領團隊成員紮根新疆,每年在當地參與科研的博士後、研究生、本科實習生及科研助理近80位。另外,作為石河子大學、新疆農業大學、塔裡木大學的合作導師,陸宴輝也和其他導師共同培養當地學生,并對有意願留在新疆的學生給予重點幫助,為新疆農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科研人才。
但是,長期在新疆實地做農田實驗的陸宴輝明白,僅僅依靠科研人員的力量對于整個新疆棉花産業的提質增效遠遠不夠。看到許多群衆由于認知不足,仍然在遭受着一些在科研中早已解決的傳統蟲害問題後,他認識到科研成果要到田間地頭,中間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農技推廣。“隻有科研系統跟農技推廣系統相結合,把技術實用化、普及化,它才能夠真正讓農民受益。”陸宴輝說。
為此,陸宴輝每年都會和全國農技中心合作,給棉區的基層農技人員和棉農進行培訓,有時候遇到年紀較大的同志聽不懂漢語,還會請當地維吾爾族老師跟着一起去翻譯。“十三五”期間,在陸宴輝牽頭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參加的43個單位共培訓農技人員和農民達20萬人次。
“每一代人所處的時代不同,所面對的棉花害蟲問題也不同,我們所做的就是一代代傳承下來,堅持住、解決好這些不同時代的問題。作為農業科研‘國家隊’的組成部分,我們還要進一步做好‘頂層設計’,組織協調各方科研力量進行聯合攻關,共同促進新疆棉花的綠色高質量發展。同時,以棉花種植技術為載體,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助力推進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陸宴輝說。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銳 見習記者 劉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