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種電視劇類型但凡能夠在時間磨砺下保有光澤,一定有其與衆不同之處,它可以來自于主題、語言、造型,亦或是人物。
年代劇中的人物尤其引人注目,但這并不是來自于他們與現代人截然不同的外在形态,而在于藝術家根據非主流的人物塑造原則進行的非凡創造。
非主流與主流相對,就是彰顯個性、強調非大衆性。非主流應該保持它的活力,這個活力意指其創造的能力,而非它能否存在或正常運轉。
年代劇作為一種類型化的電視劇,要想區别于其他電視劇類型、保持活力,就要在遵照主流的叙事策略外,尋找到一套打破常規的、非主流的叙事策略。
具體到人物塑造上來,體現為強化人物表現力度和運用反向原則塑造人物兩個方面。
強化人物力度,構造年代感影視劇同一切文藝作品一樣,都以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為中心任務。離開生動的人物形象,即使情節再曲折離奇,場景再優美雅緻,也不可能拍攝出好的作品。
曆史向來不是空洞、雜亂無章的,而是具有内在關聯和邏輯性的。對于年代劇來說,如何捕捉特定的時代氣息、緊扣真實的時代脈搏,如何使人物命運和時代變遷形成互文關系。這不僅是作品成功的前提,也是創作者應有的使命和擔當。
年代劇創作者通過強化人物力度的方式,一方面塑造人物複雜多面的性格,另一方面刻畫豐富立體的人物群像,以構造年代感。
首先塑造人物複雜多面的性格。年代劇借鑒現實主義文藝批評理論中的“心理性”人物觀,這種人物觀以福斯特為代表。在他看來,作品中的人物是具有心理可信性的“人”,強調人物的性格特征。
通俗來講,就是将性格化的人物視作藝術創作的關鍵,複雜多面的人性才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深層動力。這是一種對渾圓人物的褒獎,扁平人物的貶抑。
《父母愛情》江德華的人物形象一直為人津津樂道,這與她性格特征所反映的年代感不可分割。江德華是一個樸實能幹的農村女人,即使丈夫早逝後,婆婆不斷進行言語羞辱和勞動壓榨,她仍不離夫家、任勞任怨。
哥哥不願妹妹經受委屈,将其接進城中一起生活,她一己承擔所有家務,并幫助嫂嫂照顧子女,哥嫂原本慌亂的生活頓時清閑不少。
江德華還是一個耿直沖動的人,偶然獲悉哥哥因嫂子的身份而無法升職進階,不顧嫂子已懷有身孕,對其大加指責,言辭格外激烈。
嫂子怒氣之下動了胎氣,緻使深夜早産,險些丢掉性命。江德華樸實而沖動的性格,是特定年代的真實寫照。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農村思想尚未開化,傳統的女德思想造就了她的樸實能幹;而抵制剝削階級,以革命為綱的時代思想,又孕育出她沖動、不計後果的性格特征。
鮮明獨特的年代感通過人物複雜多面的性格體現出來,使觀衆有了對“曆史在場”的細緻觸摸。其次刻畫豐富立體的人物群像。
在年代劇塑造的衆多人物中,除了創作者重點刻畫的典型人物外,還有各種各樣的角色類型,他們在龐大的人物關系網中或烘托典型人物、或推動故事情節發展。
這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群像,符合了“功能性”的人物觀——将人物視作從屬于情節的行動者,強調人物在情節中的功能,從量上增強了人物表現力度,使藝術作品接近于由衆多人物所構成的現實世界,給觀衆一個合情合理的關于人類社會之複雜的影像解說。
年代劇借助豐富立體的人物群像,使人物具有了營造年代感的功能。《父母愛情》講述江德福戀愛結婚情節時,除主要人物外,還加入了叢校長、楊主任、老丁、張司令等其他人物。
他們構成了系統的人物群像。叢校長積極安排校園舞會,幫助單身軍官現場相親;楊主任強勢命令資本家小姐安傑參加,以完成“政治任務”;老丁極力勸說江德福愛惜政治生命,放棄與安傑結婚;張司令因與江德福具有相同的愛情經曆,主動從旁協助、力求促成良緣。
他們的态度和行為既推動了情節發展,也構造出特定的年代感——建國初期政治色彩相當濃厚,軍人結婚需經過組織嚴格的審查。
觀衆通過這種年代感喚起了對曆史的回顧和凝望,完成了對當下的承接和啟迪。也許随着時間的推移,觀衆會逐漸淡忘故事情節,但創作者極力塑造的人物形象将鮮活地烙印于他們的腦海中。
運用反向原則,挖掘人物深層本性
“迄今還沒有過那樣的動物,其外表形象反映了一種動物的特征,其行為卻反映了另一種陌生動物的特點;而隻有形體和動作統一于自身的動物。
因此一切形體必然決定着自身的本質。熟悉它們的人也按它們的外形判斷這些動物,獵手就這樣判斷馬,獵手就這樣判斷狗。
如果是這樣的話(而這确實是永恒的真理)那麼就有面相學。”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動物與人類截然不同,人類的表面性格是不可能直接反射内心的。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出于對外界的防備和自我保護機制,會本能地掩飾自己的情感和心理動機,由此形成了複雜多面的人性。
年代劇區别于其它類型的電視劇,人物的成長蛻變會因時間而自然、合乎情理,時間的長度賦予了它挖掘人物深層本性的可能。年代劇是通過反向原則來剖析人物,透過表層性格而發掘内心真實情況的。
反向原則包括三個含義:“首先,人物的外在形象同内心品質形成鮮明反差。換言之,人物内在的品質看上去同其外在性格特征背道而馳。
其次,塑造人物時的下意識行為,即有意識地為人物找到獨特的外部性格方案,通過對典型性格的剖析,實現内心揭示。最後,人物心理因素同外部動作表達之間的反向性。”
如果結合具體實例,就不難發現以上三點在年代劇人物塑造中的體現了。《父母愛情》裡江亞菲就是反向寫作的人物典型。從表面性格上看,江亞菲伶牙俐齒、過度自我。基于這個原因,姑姑數次批評“你真少教”。
姊妹們不敢與其深交,甚至連父母都對她心生忌憚。姑姑與姑父并非原配夫妻,姑父在結婚前已育有兒子。但姑姑并不在意,全然付出。
當姑父過世後,卻被告知自己百年後無法與姑父合葬。面對姑姑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江亞菲挺身而出,與姑姑的繼子們在飯桌上拼酒。席間淚流不止,第一次放低姿态,懇請他們允許姑姑與姑父合葬。
盡管江亞菲在性格上存在諸多缺陷,但就本質而言,她必定是一個慈善純良的人。可見創作者并沒有在劇中隻注重塑造人物的表面性格,而忽視人物的内在本質。
大多數情況下,藝術家隻關注人物表層性格是不夠的,更需把握人物的内在本質。這樣才能形成人物弧光,展現人物的成長蛻變。運用反向原則塑造人物,無疑是年代劇獨特的叙事策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