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唐朝詩人白居易這句名言,意味着讀書人對時代的一種關注,對社會的一種關切。放到今天,依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所謂“歌詩和一,關照現實”,大抵說的就是《經典詠流傳》這檔節目。這檔節目通過對大量經典詩詞歌賦的創新演唱,會抒發對友情、親情、鄉情的渴望與贊美,也展現着濃濃的家國情懷和人文精神,做到了把握時代脈搏,傾聽時代聲音,用一種砥砺人心的力量,照亮新時代美好而溫暖的現實。
和詩以歌,傳統文化煥發時代生機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适的《别董大》這句千古名句,原本是詩人對友人的寬慰,對自身境遇的感歎,感傷中略帶一些蒼涼。在《經典詠流傳》第二季最新的節目中,鳳凰傳奇的全新演繹旋律激揚,催人奮進,原來對前途的迷惘被自信從容所取代,不變的是對友人的祝福,和臨别時的依依不舍。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血液裡就流淌着自強不息、奮勇拼搏的精神,《别董大》裡詩人的灑脫與放達,激勵着當代人勇敢前行,執着追夢。名與利都是過眼雲煙,隻有友情才會天長治久,隻有奮鬥才能鑄就美好未來。
圖:鳳凰傳奇演繹的《别董大》多了一份激昂豪邁,緻敬友情。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節目中,汪蘇泷演繹的《少年狂》對蘇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獵》進行了改編,經過四個版本的編曲才最後定稿。與《别董大》類似,《少年狂》曲風豪邁,再現了蘇轼當年的意氣風發,抒發了滿腔的報國之志。
《少年狂》的現實意義更加深遠,除了激勵新時代的青年人不忘初心,逐夢前行,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樹立正确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習蘇轼的豁達胸懷,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為事業打拼,為夢想努力。
《經典詠流傳》正是通過和詩而歌的形式,讓優秀的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時代生命力。通過挖掘傳統文化中蘊藏的精神财富,與當今時代的追求建立有機連接,讓傳統文化的時代感更加強烈,真正做到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圖:汪蘇泷擊鼓傳唱《少年狂》,演繹經典卻展現着當代少年的英姿。
追本溯源,傳統文化尋找時代答案
現代社會競争激烈,人們精神壓力普遍較大,快節奏的工作生活,讓很多人沒有時間思考,親情、鄉情、友情逐漸遺忘,人與人之間開始變得冷漠。
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瑪老師一生歌唱草原,歌唱家鄉,她攜兒子和孫女演唱的耶律楚材《過陰山和人韻》,悠揚的旋律再次把觀衆帶動了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蒙古草原。廖昌永也在節目中唱起了德德瑪的代表作《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無不體現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交融。
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确立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大家庭和睦相處的“家規”、和衷共濟的“家教”、和諧發展的“家風”,展示了中國各民族大團結的新境界。《過陰山和人韻》則回答了時代命題,中國56個民族就要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圖:德德瑪攜手子孫,一家三代人共同演繹的一曲《陰山雪》,用歌聲“展現”着新疆天山的絕美雪景。
傳承發展,亞洲文明期待交流對話
圖:75歲陳彼得動情演繹《成都府》,歌聲裡滿滿都是回歸故鄉的欣喜,言談裡是對這個時代、這個國家的自豪。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雖然語言和文字不通,但文化是可以融合的。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本月,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即将在北京舉行,同樣把焦點放在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和關照上,将聚焦亞洲文明交流互鑒與命運共同體的主題,旨在傳承弘揚亞洲和世界各國璀璨輝煌的文明成果,搭建文明互學互鑒、共同發展的平台,增強亞洲文化自信,促進亞洲協作互信,凝聚亞洲發展共識,激發亞洲創新活力,為亞洲命運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精神支撐。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重大倡議提出以來,中國在亞洲和世界範圍内與有關國家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動,中外文化名家、文化學者圍繞推動文明互鑒深入探讨,倡議得到很多國際人士的贊同和期待。
《經典詠流傳》作為一檔大型詩詞文化音樂節目,從未停止過對傳統文化蘊藏的時代精神的探索。很多當今時代的問題,都可以追本溯源,從傳統文化中得到答案。節目中,75歲的陳彼得老先生動情演繹的《成都府》不止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還有對民族文化的熱愛,他說:“五千年的文化不能斷流”。
誠然,知識分子藝術家的創作要為時代服務,要真正地關心時代的發展,完成時代賦予的曆史使命;對于詩人,他就要寫出能反映這個時代的人和事。其鮮明的現實主義創作主張以及其自身創作表現出的樸實無華、關心民衆疾苦和時代命題的風格都會深深感染後來的藝術創作者。而這些時代的經典,依舊可以在當代發揮光和熱,成為影響當代人的力量。(李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