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張旭古詩四帖臨摹教學

張旭古詩四帖臨摹教學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8 18:52:03

張旭古詩四帖臨摹教學(名師解讀張旭桃花溪桃花盡日随流水)1

桃花溪

【唐】張旭

隐隐飛橋隔野煙,石矶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詞句注釋

⑴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縣桃源山下。

⑵飛橋:高橋。

⑶石矶:水中積石或水邊突出的岩石、石堆。漁船:源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中語句。

⑷盡日:整天,整日。

⑸洞:指《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找到的洞口。

白話譯文

一座高橋隔着雲煙出現,在岩石的西畔詢問漁船。

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邊?

【創作背景】

這是借陶潛《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寫的寫景詩,創作于唐玄宗天寶年間。此時唐朝已經由繁盛走向衰敗。張旭寫這首詩時的心境頗似陶淵明寫《桃花源記》的心境。

【作品鑒賞】

這首詩通過對桃花溪幽美景色的描寫和對漁人的詢問,抒寫了作者一種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桃花溪兩岸多桃林,暮春時節,落英缤紛,溪水流霞。相傳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以這裡為背景的。張旭描寫的桃花溪,雖然不一定是指這裡,但卻暗用其意境。此詩構思婉曲,情趣深遠,意境深邃,畫意甚濃,耐人尋味。

“隐隐飛橋隔野煙”,起筆寫遠景:深山野谷,雲煙缭繞;透過雲煙望去,那橫跨山溪之上的長橋,忽隐忽現,似有似無,恍若在虛空裡飛騰。這境界多麼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在這裡,靜止的橋和浮動的野煙相映成趣:野煙使橋化靜為動,虛無缥缈,臨空而飛;橋使野煙化動為靜,宛如垂挂一道輕紗帏幔。隔着這帏幔看橋,使人格外感到一種朦胧美。“隔”字,使這兩種景物交相映襯,融成一個藝術整體;“隔”字還暗示出詩人是在遠觀,若是站在橋邊,就不會有“隔”的感覺了。

接着畫近景。近處,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島如嶼(石矶);那飄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漁船在輕搖,景色清幽明麗。“石矶西畔問漁船”,一個“問”字,詩人也自入畫圖之中了,使讀者從這幅山水畫中,既見山水之容光,又見人物之情态。詩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飄流不盡的桃花瓣和漁船出神,恍惚間,他似乎把眼前的漁人當作當年曾經進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漁人。那“問”字便脫口而出。

“問漁船”三字,逼真地表現出這種心馳神往的情态。三、四句,是問訊漁人的話:但見一片片桃花瓣随着清澈的溪水不斷漂出,卻不知那理想的世外桃源洞在清溪的什麼地方呢?這裡,桃源洞的美妙景色,是從問話中虛寫的,詩人急切向往而又感到渺茫難求的心情,也是從問話中委婉含蓄地透露出來的。

【名家點評】

清代《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孫洙)評論這首詩說:“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記》。

作者簡介

張旭(675年~約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唐朝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開元、天寶時在世,曾任常熟縣尉,金吾長史。以草書著名,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稱為【三絕】。詩亦别具一格,以七絕見長,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一。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号稱“吳中四士”。書法與懷素齊名。性好酒,據《舊唐書》的記載,每醉後号呼狂走,索筆揮灑,時稱張颠。實也說明他對藝術愛好熱狂度,被後世尊稱為“草聖”。

名師解讀丨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名師解讀丨倉央嘉措《不負如來不負卿》

名師解讀丨 晏殊《蝶戀花》: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名師解讀丨李商隐《無題·重帏深下莫愁堂》: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