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春節的習俗和春節其他方面内容

春節的習俗和春節其他方面内容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1 09:39:34

春節的習俗和春節其他方面内容(了解春節可以使我們把春節過得更好)1

來“中國年:文化與設計”系列展覽 感受濃濃年味

了解春節可以使我們把春節過得更好。春節不僅屬于傳統文化,屬于民俗,它也屬于現代社會,屬于華人,屬于每一個想有所安身立命的現代人。這個春節,期待我們每個人賦予新的創造。2月6日起,由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與浙江美術館聯合主辦,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浙江美術館展覽部、自然造物承辦的“中國年:文化與設計”的系列展覽與觀衆見面,将持續至3月5日。

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傳統工藝的當代價值研究”的支持下,此系列展覽如約而至,有歡樂有沉思、有視覺有形象、有禮儀有禮物、有吃有喝。展覽分三個展區:第一展區位于浙江美術館,“日用皆道——年的藝術”展,收集整理了傳統“中國年”相關的一些文化樣本,通過觀念、儀禮、器用、娛戲、饋贈五個闆塊,來呈現傳統年俗中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二個“張燈結彩——春節的視覺”展在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展區。特别邀請了國内五所院校: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浙江工商大學、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師生,這代年輕人從中國人日常生活經驗出發,将中國傳統年俗符号進行提煉創新,創作出一系列視覺設計、産品設計、視頻影像、交互裝置等作品。而第三展區設在了自然造物民藝研究中心(餘杭瓶窯老街),為“大過中國年”特展。民藝發展團隊“自然造物”以“發現中國民藝之美,複興中國傳統民藝”為品牌理念,從商業邏輯出發,将中國傳統民藝傳統用現代設計的方法對其進行再設計,并通過搭建平台合作、策劃展覽等方式,把具有傳統手工藝基因的文創産品融入當代生活。

春節的習俗和春節其他方面内容(了解春節可以使我們把春節過得更好)2

“張燈結彩——春節的視覺”展覽現場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博物總館長、展覽總策劃杭間教授表示,現在“中國年”的節日氛圍更大更複雜了。科技的發達極大地遮蔽人與自然的距離,燈火輝煌的不夜城市,讓我們感受不到四時的變化,傳統常常要從日曆中提醒才能來臨,幾乎所有人奔波在城鄉生活的路上無暇顧及,而無人帶領的年輕一代則被商業渲染的西方節日所牽引,我們與節日的關系,日益迷蒙遙遠。但春節,仍然堅固。因此,希望堅固的春節應該注入新的動力,應該成為不同地區不同生活狀态的不分彼此的“中國年”。

春節的習俗和春節其他方面内容(了解春節可以使我們把春節過得更好)3

陳璐、徐穎、何子芸 年畫話年表情包(部分)

過年玩什麼?

春節裡,人們阖家團圓,走親訪友,遊戲和玩具自然是人們情感交流最重要的方式和工具。而遊戲和玩具的産生,與歲時節令、民俗祭祀等關系密切,是人們表達美好願望的載體,情感交流的紐帶。一些玩具緣起于歲時節令。《燕京歲時記》載“楊柳青,放空鐘;楊柳活,抽陀螺;楊柳發,打尜尜;楊柳生,放風筝;楊柳死,踢毽子。”随着時令的變化,人們變換着不同的遊戲,這是約定俗成的民俗事象的體現。

遊戲和玩具與民俗祭祀淵源深厚。原始的宗教儀式具有神聖的禮儀程序和用具,随着時代的發展,祭祀完成之後,原本嚴肅的儀式活動,民俗含義被消減,發展為狂歡慶典的遊演;原來充滿神性的器用,亦逐漸轉變為人們遊戲的玩具。社火,是春節、廟會時舉行的迎春、祭神、驅邪等活動,源于原始先民的巫術化妝,後發展為商周傩儀、祭祀面具和假面舞,繼而發展為社火面具和社火臉譜。春節裡、各種喜慶活動中,舞獅是常見的。獅子屬外來引進物,佛教東傳後,獅子開始神格化,發展為祥瑞之物,象征着吉祥如意,能給人帶來好運和福氣,能消災除害。泥泥狗、兔兒爺等玩具皆從祭品轉化而來。

“春風起,風車轉,四時順,兆豐年……”春風拂面時,讓風車轉起來,會帶來一年的好運氣。把泥泥狗送給親友,是将平安祝福送出;把泥泥狗撒向孩子們,到廟裡“拴娃娃”,有祈子送福之意。布老虎造型憨态可愛,誇張的五官皆有美好的寓意,雙魚為眉、鼻為人祖,皆為祈子符号;大大的眼睛似太陽,凸顯陽剛之氣,以驅鬼避兇,護佑平安。敦厚可愛的惠山泥人大阿福隐語亦是如此……遊戲與玩具,趨吉避邪,祈福納福,增進人們的情感交流,卻也因人的互動而富有生命。

春節的習俗和春節其他方面内容(了解春節可以使我們把春節過得更好)4

陝西寶雞鳳翔泥塑

過年送什麼?

禮物,是對于“禮”的情感載體,是心意的體現。長輩贈禮,予以希望;同輩送禮,互緻福樂;晚輩獻禮,以表敬重。時至今日,逢年過節的禮物形式、樣式、方式與以前不同,網絡群發祝福或紅包的饋贈方式省略了不少尊重和敬畏之心,這不僅是社會習俗的變革問題,也是文化變革時期所出現的新的現象。

新春拜年禮為先。禮物聯系着過去與未來,表征循環往複的時間意識與社會秩序。過去的禮物在日常生活中所占有的分量和時間的長久,有日常使用的痕迹和生活的積澱。現在因為生活方式發生變化,形式或表意環節出現了流變,諸如自我禮物、關系禮物、虛拟禮物、言語禮物等包囊在内。有些已不是主角,時興的方式也不同。同時,禮物的變異與多樣形态,也為交互情感與社會關系找到适合的切入口。但不難發現,我們對饋贈的儀禮建構了生活簡史,用來維系情感的禮物已然成為對時間秩序的敬意。

展示禮物之美,重塑生活時尚。“自然造物”設計的傳統皮影體驗《戲出東方》;“東方好禮”設計的溫故知新日曆、春聯、紅包、門神、禮盒《牛轉乾坤》;“王的手創”打造五位百歲長老墨寶、對聯、福字、牛公仔玩偶《千歲百福》;“慢物質”設計的DIY利是封、滾印滾筒、十二生肖紅包、月曆《牛年财源滾滾》;“妙手回潮”設計的春聯《阖家團圓》、窗花《潮級中國年》系列;還有“濰物”的《創新年畫》、“有禮有節”的《年在一起》以及故宮博物院、知味觀、單向空間、不夠商店、西泠印象、西泠文創等設計創意,不僅對中國年文化與設計叙事的價值有意義,也是生命自覺的信仰與延續,更為當代設計的發展與傳統文化的活化提供知識源泉。

春節的習俗和春節其他方面内容(了解春節可以使我們把春節過得更好)5

王子衿 福字

而在“春節的視覺”展覽中記者發現,此次儀禮版塊展示了百工造物中,崇宗敬祖,強調禮儀倫常和求吉心理求福趨吉,如給小孩戴虎頭帽、穿虎頭鞋,是祈望借虎的威力保佑孩子健康成長。在社會關系網格中,家庭、氏族、鄰裡、街坊、村落在歲令習俗年節當中,賦予中國人的感情生活新功能,維持着禮的規範。

大理物博,“器”向來是傳遞禮的重要方式。多少、大小、高下、文素皆不可以為判定禮之貴者,唯其“稱”才可作為判定禮儀的尺度。合宜則“稱”,就能實現“内之為尊,外之為樂,少之為貴,多之為美”。在春節的信仰生态中,儀事、人、物三者,是它的核心結構,它們相互作用和影響,共同營造出春節的神聖與莊嚴。春節的儀式,在器用的輔助下,事、人、物三者才能構成三元統一的有機整體,整體建構了一個民族的年俗文化。

道不遠人,道在日常。新年禮儀中的器用,既規範和美化了春節的儀式,也體現了中國人對于春節的集體意識。這是古代的人面對天地恒常,面對日月運行,四季更叠,鳥獸行迹,農事與物候的博物觀照,體現了中國人在時間輪回往複中,在衣食住行的日用常行内對于年節的儀和物的倫理表達。如今,社會更新,商品變得更豐富,在這種即時和片段的生活中,回顧禮儀,重新關注禮儀、器物對于新年的意義。因此在展覽的器用版塊,挑選了一批時下生活中被使用的日常器物,以物的日常,還原一個發展變化中的中國年,傳承年節的文化基因和人、事、物在中國年文化中的整體性。(餘世存 任曉炜 金曉依 黃豔 李計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