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思說夢話
背後有事實,眼底有乾坤
胸中有正氣,心頭有溫暖
不沖動,不盲從
用冷靜的理性溫暖世界
特别喜歡梁宏達老師在一個節目裡對觀衆朋友分享的這段話,說媒體人能把這段字嚼透了應該會受益。
咱雖不為媒體人,但自己随着年齡根碼磚一樣不斷地碼磚,越來越理解并認同這四句話。這四句話我想不僅可以用于媒體人對自我的行為約束,也可以作為我們普通人對世事把握和理解。
年少時似乎都不太懂知人情世故,過去村兒裡誇别人家小子機靈懂事兒,七裡八鄉的會辦事兒的都會出名,說的就跟着人情世故有關。可惜年少時自己心高氣盛,對人情世故理解的特别偏。沒有理解到積極方面,反而被消極方面引導的更排斥人情世故這幾個字了。感覺誰要是年紀輕輕的就特别懂世故,特别圓滑,這一定不是個老實人,俺們老實人就是直性情,就是堅持原則,就是毫不顧别人情面,就是不能走後門。可能大部分窮人,老實人家的孩子,因為沒有鄉紳長輩們的指點,都是這麼軸着過來的。可這長大進了城,發現誰要是懂人情世故,誰會走後門,誰圓滑,誰混的就越好,這時候又急裡忙慌的把人情世故搬出來當寶貝一樣信仰供奉着,這恰恰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自己長大後也進了城,出來讀了書,有機會去了一線城市工作,甚至前幾年還由于工作需要出了國門,去了幾個不同國家長了長見識。上學那會兒咱知道自己家底兒差,不敢再花着家裡的辛苦錢繼續往上讀,現在經常自嘲着提醒自己,咱讀書少,隻能行萬裡路了。在行路匆匆中積累見識,也積累對一些事兒的理解。越來越感覺,小時候理解的人情世故和長大後的人情世故都是理解的兩個偏頗極端。
出生在中國的孩子跟西方的孩子是不一樣的。我們在小時候多多少少都會接受到儒家思想,傳統禮教,仁義禮智信,所以在同齡孩子中我們的孩子思想是要比西方的孩子複雜的多得多。這似乎很難說好與不好。西方的孩子活得更輕松,更直接,這一定與西方的文化和哲學思想相關。比如:我們的孩子十多歲大多都會懂得長幼尊卑,什麼場合該說什麼話,但西方的孩子更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溝通,似乎沒有太多長幼尊卑的次序。這是兩個不同文化下成長的環境,所以長大後我們中國人,大部分跟西方人比起來都會更懂人情世故,更會轉彎,腦瓜更靈活。當然這些表象看在哪些方面,不一定是好,也不一定是不好。
随着成長和閱曆,我們不得不揣摩這人情世故,誰也沒必要逃避。或者說你就是個剛正不阿,我行我素的原則。我們往往感覺年輕人會更自我,成熟的人都更圓滑世故。但是社會往往總是在走向極端,那些更善于“人情世故”卻錯誤的利用了我們中華兒女講情分講仁義的傳統,去維護私己的利益,去左右逢緣的構建人脈網絡,去陰奉陽違的建立小團體,利益共同體,去用傳統的“禮”收買自己的“人情”“世故”。這樣的人能成為富人,有錢人,他們可能是商人,可能是老闆,如果他們成了學校裡的校長,他們成了大學裡的教授,他們成了政府的領導,想想會有多可怕,各種進步的機會會被他們呢分割的幹幹淨淨。那麼能用什麼來提醒我們中華傳統教育中不僅有“人情世故”我們還有“仁”“義”“理”“智”“信”,誰還能喚醒這些所謂的成功人士呢。
現在自己反而會更欣賞,那些懂得人情世故,但更有原則的人。因為人情是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感情,但是這感情要用理性的監督用對地方,才能是個有脊梁的人。才是個真正成熟的人!這樣的社會才是健康的向上的,公平公正的,才對的起腳下的乾坤,以為胸中長存的是正氣!如果沒有原則的講人情,不分場合的去利用,去維護自身的利益,這樣的人可能事能辦成了,但這個圈子變得沒有原則了,這個社會就會被污染掉,那些在崗位上與領導沒有感情基礎的,就會被排擠掉,即使他可能能力更勝任這個崗位,更能發揮這個崗位的職責,那可能也是沒有機會的。那這樣的人情受益的是私己,是小團體,受傷害的是大環境,往大了說是一個單位,是一個行業,甚至是一個國家的前途。
所以,中華文化中的人情世故是教我們心中有溫暖,但更有正氣,隻有用理性去支撐人情世故,才能溫暖世界。讓單位工作環境變得更好,讓晉升體制更公開透明公平,讓社會變得有希望,讓願意努力的人更願意發憤圖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