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2 08:59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章咪佳
天台山 資料圖
公元2018年,上三高速公路,大巴從杭州途經兩個半小時到達天台。正值暑期療養季,汽車站裡,一車一車疲憊的現代人被放下。
1200多年前,唐代大批詩人也享受了這麼一個療養假期。他們往浙東南下,就是沖着天台仙山來的。
2018年5月,大型策劃報道——“浙東唐詩之路”人文紀行,攜手全國知名學者,以及“浙東唐詩之路”沿線的研究者,開啟尋路之行。
如今,我們已經走到第四站——天台。
腳下的靈山秀水,無數唐朝詩人走過。從初唐到晚唐,當詩人登臨天台山,在自我的超越與精神高峰的攀登之中,後世讀出他們對江南的贊許與向往、憧憬、評價。
什麼樣的生活更好、更值得追求?詩人們以行走,給出最為經典的答案。
詩人們最早在東晉孫綽的《遊天台山賦》中,領略到“天台山者,蓋山嶽之神秀也,涉海則有方丈、蓬萊(方丈、蓬萊:古代傳說海上神山的名字),登陸則有四明(四明:山名)、天台、皆玄聖(玄聖:道家所說的神仙)之所遊化,靈仙之所窟宅(窟宅:居住)。”
天台旅遊名家工作室領銜人張朝紅還告訴記者一個數據:《全唐詩》收錄了2000多位詩人的5萬多首詩歌,其中300多位詩人在1100多首詩歌裡寫過天台。
但是,天台山對于居住在首都長安的詩人們來講,偏處海隅,路極不好走。孫綽的賦裡也有記載:“……所立冥奧(冥奧:幽暗深秘),其路幽迥(幽迥:僻遠)。”
唐代詩人為什麼曆經千辛、跋山涉水要到台州來?
孟浩然:
筆試面試都考砸
當着皇帝發牢騷
唐朝落榜生名單裡,有一衆後世大名鼎鼎的詩人。首當其沖的應該是孟浩然,他是一位臨場發揮極差的考生:筆試和面試都考砸。
面試,在唐代科舉考試中叫“幹谒”。這是唐朝的一種風氣,文人可以向有影響力的大人物送上作品,接受他們的問詢和考察,博取好感。
曾經有過幹谒很成功的詩人,比如李賀接受韓愈的面試,讀了其代表作《雁門太守行》,聲色壯麗叫韓愈拍手稱好,收了李賀做學生。
但是孟浩然就是反例了。他的機遇非常好,遇到的面試官是當朝一把手——皇帝,但是孟浩然同學給皇帝讀了一首牢騷詩。
那日,孟浩然和王維到内署閑逛,不料此時唐玄宗突然駕到。孟浩然躲避不及,情急之下鑽到床底。
他以為自己大難臨頭,不想,玄宗得知孟浩然在很是好奇:“朕早就聽說過他的名聲,快讓他出來,給朕讀一讀他的詩作。”玄宗用人很大膽,對有志為官的孟浩然來講,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可惜,不知是不是窩在床底下有點恍惚,孟浩然鑽出來,不讀自己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卻給皇帝讀了一首《歲暮歸南山》,其中有兩句:“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明主抛棄了我,老友冷落了我。
你說要死不要死?
玄宗聽了很不爽:你自己從來沒有來求過職,怎麼說是朕不用你?敢黑朕!
聽起來簡直像個段子,但是這件事情被《新唐書》收錄了,編修此書的高級顧問裡有歐陽修、梅堯臣等大專家,篩選史料是很嚴謹的,所以有較大的可信度。
不隻是面試,孟浩然筆試也不靈。當開元初年,好友王維已經在京城大紅大紫,王昌齡、崔颢、顔真卿、李颀等人都先後及第時,孟浩然連番“高考失敗”。
在這樣的心境中,孟浩然和王維喝了一頓惆怅酒,留下“隻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飄然而去。
他去了哪裡呢?先回了趟老家襄陽,而後就南下到了天台。
開元十八年(730年)中秋,孟浩然沿着曹娥江、剡溪溯流而上,準備去天台尋訪他的道友太乙子,一來求仙問道,二來擺脫官場失意。
天台山:
石梁飛瀑間
消散了煩擾
天台學者許尚樞說,孟浩然所說的石橋,是天台山中的石梁飛瀑。
公元2018年盛夏,記者跟随天台學者,驅車從天台縣城向北20多公裡,盤山鑽進崇山翠谷之中。沒走幾步,就見一條瀑布噴湧而下。
這飛瀑并不比其他瀑布壯觀,它卻有自己的獨特妙處:有一條二丈左右的巨大花崗岩質地的石梁,恰好橫跨在兩崖之間。
這堅硬的石橋,梁面微微拱起,像一條匍伏的巨蟒,它塑造了瀑布的造型。金溪和大興坑兩條溪水,左右而來彙合于此。溪澗岩石坎坷不平,水流經過層層折疊而下,在陣陣白浪中朝石梁沖激過來。一部分激流被打回,大多數則從梁底穿過,墜入幾十丈深的幽谷之中。
如今,人依然可以靠近瀑布聞風問水,溫度驟降,身心清涼,如此,方才理解1200多年前,孟浩然為何在此消散了煩擾。
瀑布的旁邊,就是下方廣寺,這是五百羅漢的道場。據說孟浩然在天台山水中行走,寫了20多首詩歌。他在方廣寺喝茶後,無以饋贈,就作了《舟中曉望》和《尋天台山》這兩首詩充當茶資。
孟浩然這趟在天台待了3個月,回程路上,在越州(紹興)與太乙子不期而遇。兩人再次賦詩贊揚天台山。
“往來赤城中,逍遙白雲外。”
“永此從之遊,何當濟所屆。”
桐柏宮:
山高水長處
詩仙求仙來
著名詩人西川在他的新作《唐詩的讀法》中提到:“李白得以被玄宗皇帝召見,是走了吳筠、元丹丘、司馬承祯、玉真公主這樣一條道士捷徑。”
吳筠、元丹丘、司馬承祯都是唐朝著名的道士。其中司馬承祯,便來自天台。
從武則天開始,到唐睿宗、再到玄宗,司馬承祯一直都被當朝皇帝封為國師。此後睿宗、玄宗二朝,司馬承祯分别4次從天台赴京面聖,應對修身治國之道。
這可是全國聞名的皇家高級顧問。
開元十二年(724年)奉诏入京面聖玄宗後,司馬承祯辭請回天台山。李白聞訊,專程前去拜訪司馬承祯。他們會面的地方,是在桐柏宮。
唐睿宗時期,司馬承祯創建的道觀桐柏觀,就在天台山上。這個桐柏宮,起先隻是一座茅草屋。後來玄宗時期,皇帝撥款重修道觀,從此得名氣勢恢宏的“宮”。
公元2018年7月,本端記者跟随天台學者,來到天台山大約海拔400米處,車停在桐柏水庫前。
千年前的桐柏宮,早就沉睡在水底。
“往山上走一兩百米,有一座小的道觀,現在天台本地人叫‘老桐柏宮’。這座道觀以前叫‘鳴鶴觀’,50年代這裡建造水庫,桐柏宮被淹掉,撤出來的物資和道士,都到了鳴鶴觀。”天台文化學者許尚樞告訴記者,在水庫對岸,又建造了另外一座新桐柏宮。
2018年盛夏,水庫平靜。倒回1291年,開元十五年(727年),也是這樣的炙熱的夏天。李白乘舟沿京杭運河南下。他渡過錢塘江到會稽,又沿曹娥江溯流而上,來到剡中登天台。在《别儲邕之剡中》這首詩中,李白描寫了這次旅行:
“借問剡中道,東南指越鄉。舟從廣陵去,水入會稽長。竹色溪下綠,荷花鏡裡香。辭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司馬承祯見李白器宇軒昂,舉止不凡,十分欣賞,看了他的詩文,更是驚歎不已,稱贊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
許世琪認為,“李白一生最大的目标是求仙。”
天寶四年(745年)秋天,失業的李白抖落了長安的軟塵,告别了東魯的親人,挂帆秋風,再次來到天台。他寫下著名的《天台曉望》,毫不隐晦修仙的願景:“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阙?”
如何才能身長羽毛,千秋萬代,在蓬萊仙島逍遙自在呢?
這可能是李白人生中最後的仙逸時光。
(感謝紹興市社科聯、新昌縣社科聯、西興街道、中國計量大學、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新昌縣白雲書院、新昌縣浙東唐詩之路研究社、台州市社科聯、台州學院、天台縣社科聯,為本組報道提供的支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