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真的不可以抱怨嗎?
著名心理學家說:“不要抱怨,你的抱怨,有80%的人不在乎,另外20%的人會覺得你有問題。”
但連文學大師季羨林也很喜歡抱怨,甚至在日記中抱怨考試的一段話,還曾在網絡上走紅:
但是他的抱怨不但沒有讓人讨厭,很多學生還覺得說出了自己的心聲,紛紛覺得他真性情。
所以抱怨有錯嗎?如果敢怨不敢言,都憋在心裡真的就好嗎?
朋友小文起初也非常愛抱怨,每次在家對丈夫抱怨、對孩子抱怨,出門和朋友見面也幾乎都是在抱怨,完成工作任務也是邊做邊抱怨。
漸漸地,她身邊的朋友都和她疏遠,她也不清楚是什麼原因,開始把這些抱怨給丈夫聽。
起初丈夫還會安慰她,但是後面就很厭煩不想聽,孩子也說她是個特别愛抱怨的媽媽。
她很難過,因為她知道丈夫和孩子說的都是對的。
從此她刻意避免抱怨,在很多事情上面都是默默忍受,敢怒不敢言,發現自己比不抱怨的時候活的還要難受。
很想爆發,但是又想起丈夫孩子和朋友之前的表現,一忍再忍,最後患上了抑郁症。
我們都知道抱怨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把負面情緒傳遞給身邊的人,讓大家都喘不過氣來。
但是忍氣吞聲不抱怨也同樣解決不了問題,一直要面對事情未解決帶來的不舒服,最後隻會導緻出現更多心理問題。
其實,抱怨正是在提醒我們遇到了需要解決的事情,這本身不是一件壞事。
所以,重點不在于“盲目地停止抱怨”,而在于是否懂得使用正确的抱怨方式。
那怎麼樣正确表達“怨言”,實現“情緒自由”呢?
02正确抱怨需要這三點
1
要看你的抱怨是想要解決問題,還是僅僅隻想發洩情緒,抱怨是本能,解決問題卻是本事。
抱怨的背後其實是我們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隻有先看到自己心底的需求,以滿足需求為前提去抱怨,才是正确抱怨的第一步。
比如你對着丈夫抱怨,家裡全部事情都是你在做,每天累得要命說:“我就像個保姆,他就是大爺。”
這些抱怨背後,其實是你希望老公替你多分擔一些家務。
但你對老公總是指責抱怨,他可能會理解為你隻是對他不滿,并不清楚你想要的是什麼,而且這種不當的抱怨方式否定了他對這個家的全部付出,好像他是一個遊手好閑的人。
可能會引起他的,反駁你說:“對我這裡不滿那裡不滿,那你去找更好的啊!”
相信這些結果不是你想看到的,所以首先你需要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
2
那麼緊接着學會對事不對人,隻對于事情本身抱怨,而不是對人抱怨。
比如說,孩子寫作業磨磨蹭蹭的,你很生氣。
你抱怨說:“寫個作業這麼磨叽,一點時間觀念都沒有。”
孩子隻接收到了你認為他這個人“沒有時間觀念”,會很沮喪。
如果你能說:“今天你10點開始寫作業,媽媽很不高興,因為媽媽想要你及時完成作業不要熬夜。”
那麼這就是看到了自己的需求是“希望孩子可以盡早完成作業不拖到晚上”,并且沒有給孩子任何評判,隻是就今天拖拉到10點的事發表自己的感受和希望孩子調整的方向。
相信這樣和孩子的關系會更好,孩子下次也就更明白應該怎麼做。
所以抱怨本身沒有錯,但是說的時候一定要學會對事不對人。
3
更重要的一點是,不推卸責任。
例如你覺得生活很累,你的需求其實是希望生活變的更好一點,達到你心中的期望。
如果你抱怨說孩子不聽話和你頂嘴、老公賺不到錢,這樣你就會活得很累。
其實這背後不是解決問題,而是推卸責任,潛台詞是“你的生活這麼累這麼苦,都是老公和孩子造成的,而你自己并沒有責任。”
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是他人造成的,這樣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讓你身邊的人感覺壓抑,對你的抱怨充滿不滿和厭煩。
看完上面的解釋和說明,正确抱怨的三個要點是:
①看到抱怨背後自己的需求;
②對事不對人;
③不以推卸責任為目的。
可能這麼說很多人知道了哪些方式是不對的,還是不知道如何正确表達抱怨。
03怎樣正确的表達抱怨
再給大家舉個例子:
看到孩子東西亂丢,我們想表達自己對孩子這樣做的不滿。
第一步,忍住破口大罵,想想我們的需求:是想讓孩子不再亂丢東西,可以把東西都收拾整齊。
那麼此時我們就已經對了一大半,接下來就是确保自己的話是對事不對人,去描述這件事情的實際情況,而不是對孩子這個人的不滿。
第二步,就可以用這個公式:說事情 你的感覺 你的需求。
表達出來就是:
說事情:“媽媽回來看到房間亂糟糟的,都是你丢的東西嗎?”
表達感覺:“媽媽感覺不開心,因為媽媽想要房間整潔一些。”
表達需求:“你可以去把他們收拾好嗎?媽媽希望以後不會再有亂丢東西這件事,可以嗎?”
一開始可能很難做到,但是每次都讓自己刻意去學會表達“抱怨”,你的需求和感受也更容易得到他人的理解,你的心理也會更健康。
善待自己,教育好孩子的第一步,正是從學會正确抱怨開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