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雲在表演含燈大鼓。新華社記者張宇琪 攝
新華社天津6月22日電(記者張宇琪)“一輪明月照西廂,二八佳人莺莺紅娘……”六十歲的楊雲身着一襲玄青色旗袍,抑揚頓挫唱起了梅花大鼓的經典曲目《十字西廂》。與普通大鼓表演不同的是,她口中含着橫長近尺的燈架,架上花團錦簇,豎着三支點燃的紅燭。
這種特殊的表演叫作“含燈大鼓”,是中國傳統曲藝梅花大鼓的一種表演形式,在中國曾幾近失傳。演唱者在表演時左手持檀闆,右手擊鼓,牙咬燈架還要氣息均勻,吐字清晰,保證燈架上蠟不倒,燈不滅,表演難度高。
一曲唱罷,楊雲将自己與含燈大鼓的情緣娓娓道來。“我從小就喜愛曲藝,雖對唱詞裡面的故事一知半解,卻對曲藝的婉轉唱腔深深着迷。”楊雲說,她1988年拜花派梅花大鼓表演藝術家花五寶為師,然後進入天津市曲藝團,成為一名專業的梅花大鼓演員。
開始接觸含燈大鼓是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那時候含燈大鼓在北京特别盛行,我想自己應學習和掌握這門演唱藝術。”楊雲說。
楊雲在表演梅花大鼓。新華社記者張宇琪 攝
登台演出含燈大鼓後,楊雲收獲了一大票曲藝迷,其中不少是來自海内外的觀衆。“他們覺得梅花大鼓的表演形式新穎,觀賞性強,很有中國味道。”楊雲說。因為蠟燭燃燒時間短,含燈大鼓通常選擇短小精悍的表演曲目,極易吸引人。
觀衆頗為“買賬”的含燈大鼓,其重點就在這燈架之上。仔細觀摩楊雲口中所含燈架,制作得頗為精細,燈架中間是一支較細竹棍,前面燭台之上還綴有四朵絹制的花朵。表演的時候,演員口含竹簽,支撐起燃燒着紅燭的燈架。
“這燈架是我自己設計制作的,在一次次演出中,我會不斷摸索經驗,一步步改良燈架。”楊雲說,她自己設計好燈架樣子,畫好圖紙,邀請專業師傅“量身定制”出如今的燈架。
楊雲在表演含燈大鼓。新華社記者張宇琪 攝
如今能夠在台上表演含燈大鼓時氣定神閑,姿态雍容,吐字清晰而燭火不滅,楊雲在台下下足了功夫。
“燈架子沉,牙齒要有足夠的力量叼住,舌頭還要能靈活的動,我經常在家練得腮幫子酸疼。”楊雲說。
表演含燈大鼓,最怕的就是在吐字時候吹滅燭火。“其實适合含燈大鼓的梅花曲調不多,唱詞兒裡面所有帶吹氣的音都要注意。遇到這樣的字,就要反複練習,找到吐字歸音的技巧。”楊雲說,整首曲目的唱詞都要爛熟于心,牢記哪段唱詞忌諱哪個字兒。
為讓下一代人了解和傳承梅花大鼓和含燈大鼓,去年9月份,北京市昌平區天通苑小學和回龍觀中心小學邀請楊雲教授曲藝課程。有時候,楊雲還會表演一段含燈大鼓《十字西廂》,培養孩子們的曲藝興趣。
楊雲和孩子們一起表演梅花大鼓。受訪者供圖
在曲目唱詞上,楊雲會借鑒京劇等劇種的藝術,結合到梅花唱詞之中,創作人們喜聞樂見的曲目,她的《梨花頌》便是新曲目之一。
近年來,楊雲帶着她的燈架走向了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家,将含燈大鼓這門古老的曲藝藝術帶到了海外。
“聽老師和家長們說,很多孩子學完回家之後,會拿着鼓闆,像模像樣咿咿呀呀地給家人唱一段。”楊雲說,不少家長反饋,他們很樂意看到這麼小的孩子能接受并喜愛傳統的曲藝文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