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科普網】
“鹽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這是傈僳族世代相傳的俗語,也是對傈僳族飲食和民歌文化的深刻表達。
作為一個古老民族,據傈僳族創世古歌《創世紀》記述,傈僳族、彜族、納西族、哈尼族的創世傳說有許多共同之處,他們在古代屬于同一族源。經過漫長的曆史發展,逐漸分化形成單一民族。《中國統計年鑒》2021年統計,傈僳族人口為76萬人,他們有本民族語言文字,主要聚居在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還有麗江、大理、迪慶等地的傈僳族鄉。
自古以來,傈僳族大都居住在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橫斷山脈縱谷地帶,有擔當力卡山、高黎貢山、碧羅雪山的山區,也有怒江、金沙江、瀾滄江的河谷。從河谷到高山海拔相差三四千米,形成寒、溫、熱三種不同氣候,有極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為傈僳族提供山上生的、地裡長的、水裡遊的各種食材。
手抓飯(傈僳族語稱“早都早”)是傈僳族美食的代表作。傈僳族菜譜這樣列出“手抓飯”原料:大米、雞肉、豬肉、火腿、花生、核桃仁、松子仁、辣椒、姜、鹽、醬油、味精、醋。可見,這“手抓飯”并非通常意義上代指主食,而是如同見面招呼“吃飯了”的“飯”——不光指主食的“飯”,也包括副食的“菜”。怪不得在介紹民族飲食習俗時,常能聽到這樣的說法:“傈僳族喜歡糧菜混吃。”當然,這種“混吃”并非“飯菜一鍋煮”,而是多種原料、多個制法多道工序和文化元素的完美結合。吃手抓飯時,常有自釀的低酒精度數的水酒和傈僳族樂器,如吐拉土、四弦琵琶相伴,食助酒飲,樂助情生,身心俱爽。
在拉歌節、收獲節、新米節等傈僳族節日,不僅餐桌上有“手抓飯”等美味佳肴,還有與飲食生活相關的民歌,比如《牧羊歌》《打獵歌》《砍柴歌》。平日裡,無論是上山狩獵、下水捕魚,還是在田野勞作或歇息,傈僳族人都會觸景生情,信口而唱,包括古歌、情歌、賽歌、頌歌等等,統稱民歌。民歌一直是傈僳族人民喜愛的藝術活動。“不唱不行”的民歌,幾乎成了傈僳族的“第二語言”,被譽為“峽谷天籁”。2006年傈僳族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人們欣喜地看到,傈僳族民歌中的飲食,也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以适應新時期由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營養健康加快轉變。
1月18日,《中國民族報》以《金沙江邊,一個傈僳族村寨的“食藥之道”》為題,報道了一位民族工作者的見聞。與他同行的是從這個村寨走出去的傈僳族青年建文——中醫藥大學畢業後的在讀博士,從事植物學研究。建文此番返鄉,熟門熟路,特别是從中醫藥角度對傈僳族飲食的評說,讓民族工作者大有獲益。建文介紹該民族特色美食:“往沸水湯裡投放的這種根須植物叫車前草,它和豐腴的肉炖至粹爛,既消除了草的酸澀,也去除了肉的油膩,既好吃又利于清熱消炎。這是核桃油,有‘樹上油庫’的美譽,是傈僳族人家自己種的核桃樹。這是野菜竹葉菜,對人體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食療作用。這是‘江邊傈僳八大碗’,我們有個課題組已走訪記錄了碗中的10多種特色食材、制作方法,将進一步研究飲食與健康。”
媒體報道的見聞展現了傈僳族飲食和民歌的古韻新風,對初訪遊客和歸鄉遊子有着強大的吸引力。那位民族工作者表示還會再來,加強傈傈族飲食文化研究和科普宣傳;同行的傈僳族青年建文也表示要“常回家看看”,把植物學和傈僳族飲食結合起來研究,讓傈僳族飲食文化的載體“傈僳族民歌”常唱常新。
(作者系中國藥膳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食品科普創作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本文來自【中國科普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