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科技考古發展趨勢

科技考古發展趨勢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5 01:39:57

光明日報記者 宋喜群 王冰雅 光明日報通訊員 孔子俊

這幾天,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副教授馬敏敏和她的學生們沉浸在實驗室裡,把一粒粒水稻種子放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試圖搞清楚“它們來源于哪裡,主要用來幹什麼”。這些水稻種子,是來自南佐遺址的碳化水稻種子。

科技考古發展趨勢(環境考古助溯源)1

在甘肅省張掖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騎行愛好者在湖畔綠道上樂享生态美景。楊永偉攝/光明圖片

南佐遺址,位于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南佐行政村,年代距今5200年至4600年,是黃河流域文明起源和發展的重要實物資料。

2021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蘭州大學等單位組成聯合考古隊對遺址開展考古工作,馬敏敏團隊承擔其中的植物考古工作。

在考古過程中,他們發現了幾十萬粒出現在祭祀區的水稻種子,這是首次在西北地區發現如此大規模的水稻種子。“關于這批種子的分析研究,也許将為黃河流域文明起源的古老曆史填補重要底色。”馬敏敏說。

時間回到14年前。2008年,正在本科階段學習地理學的馬敏敏對環境考古這個有趣而神秘的專業産生了興趣。在她看來,環境考古作為一個新興的、典型的交叉學科專業,能夠利用多種科學技術“翻譯”同一片土地上數千年來的環境面貌、社會變化、人類生活。“我們把自然環境作為人的生存背景,不同地區的資源種類、數量和利用方式的差異,可能會導緻社會性質、社會結構以及人類生産方式的不同,以此來窺見社會變遷。”

在十餘年的專業研究中,馬敏敏深刻感受到,技術更疊不斷推動着環境考古這一新興領域快速發展。當年她幻想是否能有技術做到“一把土就分析出所有信息”,如今,“環境DNA技術”的發展正在實現她學生時期的願望。“每個人一點一滴的積累,都會為曆史的還原和再現提供一條小線索,最後就能産生一個重大的理論躍遷。”

馬敏敏說,黨的二十大召開在即,作為科研工作者,我們将加快科研攻關的步伐,用豐碩的成果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光明日報》( 2022年10月13日07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