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個體需求與社會需求

個體需求與社會需求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2 01:19:41

個體需求與社會需求?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是理性人,他們通過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認知和物質條件,為自己博取最大的利益那麼,這種利益又是什麼呢?,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個體需求與社會需求?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個體需求與社會需求(二現實理性人)1

個體需求與社會需求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是理性人,他們通過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認知和物質條件,為自己博取最大的利益!那麼,這種利益又是什麼呢?

今天的社會中,人們對利益的了解更多時候體現在物質層面上。更狹隘一些地說,可能僅僅隻是代表了金錢。但利益二字所代表的遠不止金錢和物質那麼簡單,它還代表了人的另一種需求,也就是精神需求。精神需求所代表的利益包括名聲、榮譽,以及獲取各種美好的情感。

在這一篇文章中,我們将主要探讨現實理性人 的各種需求,需求所對應的利益,以及這些利益可能帶來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

首先來說一說人的需求。人的需求與人的本質構造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有一具獨屬于自己的身體,以及這具身體所承載的意志、思想,和感受。這是人的存在方式。

身體,是人存在的外在顯化,而人的行為卻受其内在所驅動,從這個層面上可以将人的需求分為三種。其一,是客觀存在存活(身體活着)本身的需求,其二是安全需求,其三是精神升華的需求。

一, 所謂存在本身的需求,就是人要讓自己活下來。讓自己活下來,就必須要吃飯,所以需要食物;其次要穿衣保暖,不讓自己被凍死,我們還需要一所房屋來遮風擋雨,同時,在我們睡覺的時候也不會因為受其它生物的威脅而丢掉性命,實現生命的延續的性需求等。這是人的第一種,最簡單的也是最基本的需求——存在需求,也就是讓自己活着而不死掉。

二、 在滿足這些最基本需求的基礎上,人才有了第二種需求——安全感。人的内心總是很脆弱,這種脆弱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害怕失去自己所擁有的外物和面臨未知事物的威脅。外物是自己擁有的财産和關系,包括金錢、房屋,親人、朋友等,現實理性人的自利性驅使他們去獲得對自己有益的外物,這些外物對于現實理性人都是有價值的,自然不會願意失去。未知事物的威脅卻是很廣泛,天災人禍,交通事故,走在郊外怕蛇咬,食品安全,衣服破了怕人笑話,買東西會不會上當受騙,吃魚會不會卡喉嚨,等等,總之無窮無盡。

二是害怕失去自己獨立的意志,包括自己認知的正确性不容否定,和情感依賴面臨失去的風險。

認知的正确性是每個人對一切事物做出判斷的标準,來源于過往生活中的經驗、知識和思考,其形成的過程要麼伴随着痛苦,要麼是因為産生了好的效果而被認可,因此自認為是正确的,都會堅持其正确性而不容他人否定。

情感依賴,是人們與親人、朋友、愛人之間相處過程中形成的依賴感,一旦感覺到有失去的危險,就會感覺特别難受,現實理性人為了免于面對這樣的難受,總是會想辦法不讓自己失去這種依賴感,有時甚至會做出很極端的行為。

三、 精神升華的需求!

人,最原始的需求是活下來,生産力的發展最初也是為了讓更多人能夠活得更容易些,人的自利性正是這個原始需求的生動體現。

當活着變得不那麼艱難時,現實理性人便開始将注意力轉向了人際關系的和諧,這是因為人與人之間圍繞利益的矛盾普遍存在,時刻提防着彼此的生活方式是缺乏安全感的體現,對于心靈感受來說是痛苦的,為了有更好的人生感受,必然會将注意力轉移到感受上來,而人際關系的好壞最容易左右人的安全感。

人際關系好的人對周遭的一切都更加放心,也就更容易獲得安全感,人際關系不好的人更害怕别人傷害自己,在私底下謀算自己,也就更沒有安全感。正是基于這樣的需求,現實理性人才樂意接受公共安全職能部門的誕生,通過更有組織化的機構來平衡人際關系中的公共安全感。(隻不過公共安全需要人來執行,但人對人總是缺乏真正的了解,因此難免會有猜忌,這讓公共安全打了折扣)

當社會生産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物質條件相對充裕,公共安全得到較好的保障時,現實理性人的需求又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從活着和安全的活着轉移到精神升華需求。

精神升華是基于人的“自我”來說的,很多人并不知道“自我”為何物,也就不會有明确的精神升華需求,而是不自覺地去追求精神享受,即便得到了升華的精神享受也會顯得不知所措。隻有少部分人了解“自我”,這些人一旦前兩種需求得到一定的滿足,就會将精力投入到精神升華上來。

那麼,什麼是精神升華呢?

精神升華是對于“自我”來說的。“自我”是一種虛幻出來的存在,隻有“我”自己能夠感受到其存在,外界是看不見也摸不着的,當“自我”變得清晰而強大時,會擁有自己的人格——擁有原則和獨立的評判标準的“自我”。能夠被外界感受到的是這些原則和标準,體現在這個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和處理事物的方法。

“自我”是隻有自己能感受到的存在,“自我”的存在感需要通過外界來獲取,而不能自嗨式的自己給自己賦予存在感。

(人尋找“自我”需要内觀,要擺脫外界的影響,是出世的一種,出世認識自我,入世實現自我的價值)

“自我”入世的根本動力,是為了能夠讓“自我”被人所知,被記住并被尊重。沒有“自我”認知的人也需要這些,但并不能明确目标,也無從下手!即便做出成績得到認可也會有内心的不确定性,不确定這些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所以難以産生滿足感,而是顯得僥幸。就好比那些為貪而貪的人,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所以總也不會有滿足,一味地貪圖獲得時的短暫滿足感,最後連自己也搭進去,其實是不值得的。

生産關系,是人際關系在物質層面的體現,區别于人的情感關系。

身安之處是“家”(并非傳統意義的家),心安之處是歸屬!“家”易散,歸屬之處卻難以割舍。“家”是以一定的物質關系為基礎的,體現為生産關系,滿足人們活着以及安全地活着的需求。情感歸屬是精神升華,體現為情感關系和情懷,讓人感覺到生命的意義。二者共同構成了人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的好壞也是兩種關系共同作用的結果。

生産關系的好壞在于得失之間是否對等,情感關系的好壞在于内心是否能夠得到平衡。有些人的人際關系搞得一團糟,就是因為不能區别兩種關系,而是混為一談,最後要麼在物質利益上處理不對等,要麼在情感上受了委屈。

生産關系,是基于物質利益而言的,本質上是一種等價交易,其目的是為生存服務,活着以及安全地活着。不同的人從事不同的職業,以勞動換取生存資料,以勞動成果換取他人的勞動成果,因此需要價值上的對等,一方吃虧另一方占便宜的交易是不能長久的,這會在無形中增加交易雙方的隔閡,從而增加交易成本,最終受損的是所有人。

随着生産力的發展,物質變得豐富,分工越來越細,獲取自己所從事領域之外的信息會越來越困難,這并非是說不能獲取信息,而是信息量太大,以至于超過了個體接受并分辨信息的能力,也增加了信息獲取的時間和精力成本。這會帶來一個問題,不同領域的勞動者可以通過誇大、制造虛假信息來提高自己的産品的價值,以獲取額外的不對等價值,不同産品間的價值衡量也就變得更加艱難。

在以賺錢(獲取額外價值最大化)為目的的商業化社會中,對于“自私”的批判激烈程度與生産力發展水平成正相關,生産力水平越高,貧富差距越大,但又不至于影響到生存時,批判就越激烈。相反,生産力水平越低,貧富差距受物質總量限制反而不會太大,人們更願意接受自私,貧富差距一旦大到威脅生存時,也就意味着暴力革命的出現。(這個論斷是經得起曆史檢驗的!)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因正是人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産生了新的變化。人們的基本物質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滿足時,就會轉移到精神升華的需求上來,比如美的享受,榮譽,崇高等等,這些精神需求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需要通過個體之間的對比産生,以比較來論高低。

人在内心中不會覺得自己比人更低級,這是人格上的平等,當現實中通過比較産生了高低時,人的第一反應是不服,奮起直追,實現反超越。但是,反超越并不容易,而且有人上去了,就一定有人下來了,比較中不會存在大家都高或者大家都低的現象。

如果一個社會能夠比較輕松地實現超越與反超越,也就是階級流動性比較好,人們會通過更多的努力來實現這個需求,一旦階級固化,處與社會下層的人無法實現反超越,怨氣就會不斷積累,同時在發展過程中,競争不可能總是公開透明,隐藏在陰影中的一些相對醜惡就會被揭示出來,而人性中自私的一面無疑是最容易被發現和批判的。

人,是永遠不會接受自己低人一等的,這是由人的“自我”對于存在感的需求所決定的。人的精神升華需求最終指向的就是“自我”的存在感,是精神上的“活着”。這個問題處理不好,人的精神世界就不能匹配物質世界生産力的發展水平,必然會導緻發展受限,甚至有可能開曆史倒車。

總的來說,人的三種需求有先後,但又同時存在,隻不過不同生産力發展水平下,需求的側重點不同,活着的需求是基礎,安全是活着的進階,精神升華是終極追求,沒有終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