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威甯籍董氏的來源

威甯籍董氏的來源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4 20:17:40

對《泉溪董氏譜系訂訛》,我之前也曾經研究,甚至還誤以為董振把兩個德昭混為一談,後來,随着對其寫作的背景,事件、時間等逐步了解,終于對該文有了全新的認識,也有了認識的新的高度。該文應該作于清鹹豐九年 (1859),因為黃荊林的德昭公二十六世孫增廣生董積,在鹹豐九年歲次己未孟秋月谷旦寫了一篇《董氏各族裡居總記》,文筆行雲流水、筆翰如流、妙筆生花 ,而雷公坳 德昭公二十九世孫邑廪生董振,進行的校訂,珠聯璧合。在明朝,《杭口南山分遷源流序》時期,宗譜世系還沒有改變,而明朝萬曆三十八年(1610)作《泉溪董氏舊譜序》也沒有變化。而在清朝,出現了兩次大的聯譜改動,董振對這乾隆辛醜,嘉慶辛未兩次聯譜進行大的改動以“世系颠倒,祖宗混淆”的“豈不痛哉”來抨擊。記得,我在2015年2月14日的《論江西泉溪宗譜董熹》一文,還對删除十世,不了解,以為他是從董槐修譜中,董晉到董謙,每一世代間隔(年數)為12年,是不合理的,從而進行的解讀與分析,當中對德昭董熹在後唐是确定了,對不同時期的兩德元兩德昭的判斷,也基本理會。然而,當時對如何削去十世,無法準确理解。經過對“乾隆辛醜,嘉慶辛未”的事件與内容的了解,總算有了大緻的了解。之前對《泉溪董氏譜系訂訛》理解與此處不一緻的觀點,以此更正,不再逐一修改。特逐句試圖進行注解。以供研究者參考。

我把其内容分為五個自然段,主要闡述五個主要内容。

1,不能數典忘祖

原文“數典而忘祖者悖也,淆其祖者均之悖也”。

開宗明義提出,不能數典忘祖。也就是人的祖宗是不能忘記與混淆的。不能随便以他人相同的名字作為自己的祖宗。

①明确泉溪譜最早世傳于董槐,後毀于兵災

原文:“吾泉溪董氏族譜始于宋相國槐,槐公廢産捐修,世傳所謂金字譜也。曆元及明,其間不免災于兵燹……”

意思解釋:世傳董槐的金譜,但是,金譜的原本在元朝之後,明朝之時,被戰亂所毀,幸好有各地保留與金譜内容一樣的宗譜。

②明确世系應該按照董槐原本的譜序的世系

原文:世系源流得照槐公原本,考槐公譜序,其載泉溪始祖上溯唐相晉公,曆十傳而有翚,翚子曰讓、曰謙。讓以黃巢之亂由江南徙臨川擴源,生子連,連生申,申字清然。謙為監察禦史,按巡江淮,因梁移唐祚,棄官隐居樂安流坑,生三子,幼子述,述生子長曰炎,字德元;幼曰熹,字德昭。熹公賢良博學,天成時擢為武甯令,長子珪,愛泉溪山水,或曰聞家遭兵火,路斷去來,遂留居焉。故泉溪譜以珪公為始遷祖,而起世于德昭公,德昭公與清然公為堂兄弟也,明萬曆發春寫本亦然。

③明确泉溪譜的遷徙祖起于後唐的董熹。

原文:熹公賢良博學,天成時擢為武甯令,長子珪,愛泉溪山水,或曰聞家遭兵火,路斷去來,遂留居焉。故泉溪譜以珪公為始遷祖,而起世于德昭公。

④董熹與清然是族兄弟,不是南宋的德昭

原文:“德昭公與清然公為堂兄弟也,明萬曆發春寫本亦然。”。也就是說,到明朝萬曆年間,還一直以董熹(字:德昭)與清然,是族的叔伯兄弟。暗示不是清然的後裔。

⑤聯譜把南宋德元的弟弟德昭作為先祖是數典忘祖

原文:“乾隆辛醜,嘉慶辛未兩次修輯,視舊譜有異同焉。”。也就是為什麼乾隆辛醜,嘉慶辛未兩次聯譜,把遷徙祖當作南宋德昭的可笑行為,造成了幾大的錯誤:首先是:“上增十世,以清然為第一世,即以清然九世孫大椿所生之德昭為我之始祖?”,也就是說,清然,已經變成從原來的譜中,删除了清然上面的十代世系,其次是,史上有同名同姓的德昭。難道不知道有:“其實有兩德昭并有兩德元也。述之子德昭生于唐,大椿之子德昭生于宋。”假如是南宋德昭,宗譜還說是後唐來嗎?即:“生于宋者以其服内之兄德元中南宋進士廷試狀元知之,辛譜果有确見,則何不曰自南宋來而仍曰自後唐來,不已自相矛盾乎?”,假如南宋的德昭是董槐十世前的先祖,那麼還在南宋,怎麼還說自己的先祖是後唐的呢?豈不矛盾嗎?董槐沒有那麼低的智力,因此,不是南宋的德昭。

⑥流坑譜沒有記載董謙,不表示董謙沒有在流坑居住過

原文:“其曰樂安譜無謙居流坑而雲,合者在在皆是,遂以合公為足據而沒乎?謙公豈知合公之遷,由過堪輿曾公輿之蔔宅曰:“樂安流坑乃爾族謙公遺址此勝地也。”從之,然則徙流坑者有謙公乎?無謙公乎?彼隻載其始遷之由合公而不及謙公,各祖其祖故也”。意思是說,董謙有沒有在流坑居住過呢?難道樂安的宗譜沒有記載董謙在流坑居住,就沒有居住過嗎?還是以董合有居住呢?當然,董謙居住時期,也不會知道後來董合在此居住。流坑的宗譜,僅僅記載其遷徙祖董合,不記載董謙,畢竟不是同一個遷徙祖了,即“各祖其祖”,不記載不等于董謙沒有到過。董謙居住在前,哪裡會知道後面來居住的人呢?

2,泉溪與流坑不是同一個遷徙祖

原文:“泉溪之董與今流坑之董固不得認作一派也。”為什麼不能夠認作一派呢?理由是:

⑴,董槐修譜最先

原文:“夫事之非吾所及見者,不如從其溯槐公之譜修之最先,其可據一也”;

意思解釋:流坑之前都沒有真正修譜,董祯曾孫董傪在至和元年(1054)年寫的《登科題名錄》?早于歐陽修在嘉佑年間(1056年9月~1063年)編修了《歐陽氏譜圖》,家譜是在歐陽修、蘇洵之後才形成的,那麼早于就不是修譜。而流坑董合八世裔孫董德元因為依附秦桧不能入鄉賢祠,加上“晉、申、三”的出現,與後來董槐的譜序矛盾,且至明朝嘉靖年間流坑依然延續使用董槐的譜系,否定《董氏曆代源流考》出于董德元。那麼泉溪與流坑,最早修譜的是董槐。

⑵,董槐的譜,最先從唐朝開始,不是很遠的時期

原文:“槐公之于後唐兩朝接迹,非同荒遠難稽,其可據二也;”

⑶,假如是南宋的德昭是遷徙祖?就不會尋找到後唐時期了。那同在南宋,不是很熟悉嗎?

原文:“槐公為宋末時人,如果但有南宋一德昭,而我之始祖即在,于是則相距更近,相知必悉,豈舍其近而圖其遠乎?其可三也;”

⑷假如董槐的先祖董熹是南宋的德昭,就不會花那麼大的精力财力去尋找祖源

原文:且槐公家餘積苟非大懼後來之茫無可考,而幸目前之信而有征,何至蕩産不顧力任修明之責,若此其可據四也。

意思解釋:宋相國吉州文天祥拜撰《泉溪董氏譜序》:“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史以記事實,譜以叙昭穆,昭穆能明,則世系不紊。故董君相國槐,捐修金譜,費産不惜,誠仁孝之舉也。且董世家也,忠孝節義代不勝記,為其後者開卷一覽,昭穆秩然。而外,上見先人之盛德大業,而勃然興缵緒之思,非善繼善述者,其孰能之乎!書此以為董氏子孫勉。”。都予以證實,董槐修譜不惜破費,捐修金譜。假如在南宋的德昭是董槐的先祖,還需要花費那麼大的精力尋找嗎?

3, 後唐的德昭不是南宋的德昭

⑴ 董槐修譜經過尚漳、港蔡,核對沒有差異

原文:“不此之信,乃援樂安諸君所帶之譜為憑,謂其與從前修于流坑,存于泉溪,及所得諸尚漳、港蔡者對核無殊”

意思解釋:撫州樂安縣紹興十九年(公元1149年)設立縣制,轄天授、樂安、忠義、雲蓋四鄉,并以一鄉名而得縣名。建縣後屬撫州。不相信董槐譜得到各地核對的話,可以從樂安縣内的各地宗譜看看,董槐以前修譜的時候就到過流坑,最後完成與泉溪的。與尚漳、港蔡兩地核對沒有什麼懸殊,基本一緻。

⑵尚漳一直援用董槐的世系

原文:“夫此泉溪之所留,尚漳之所援,謂是斷簡耳,蠹餘耳,安知其自清然公起世數行,即為流坑與我公共之世系乎?遽而然之,誤矣。”

意思解釋,乾隆辛醜聯譜,尚漳以《乾隆辛醜重修譜序》:“……辛巳年(1761)有流坑庠士谟烈族,彥儀彩有常以聯譜事,來得彼所攜諸箧中者核對之無殊也。……為搜讨于尚漳,得尚公所修舊譜壹帙。端委蟲蝕,蠧而中自連伸公起世,以至德昭公者,世系井然?始知吾泉溪係軄方淵派五世孫之苗裔,信不誣也。而從前原本流坑豈攀援鄉附者,所可得而比擬哉。不然胡尚公所修之舊譜與刑部正郎燧禦史公裕大足縣極所修之重新族譜。……”把自己的先祖德昭,認作流坑南宋的德昭?并以清然為第一世?把不同支系混在一起,真的搞錯了。

⑶記載在宗譜上的是後唐董熹的任職

原文:“至雲熹公之宰武甯無所考據,則又不然,夫世固有以官爵為榮而冒加其祖宗者,然飾以為宰足矣。又記其宰武甯之後任臨川郡守,終為中書參知政事,雖有好事者亦不為也;”

意思解釋:假如董熹公,無法考究,而曆來修譜以自己祖宗為官為榮,都會加上注解的。尚漳的宗譜也都标注董熹為武甯縣令,後任臨川郡守,終為中書參知政事。假如不是自己的先祖,就是閑着沒事情幹,好事也不會拿祖宗開玩笑啊。可是,自己的宗譜,連接流坑的清然,卻在德昭的标注上,記載董熹的一系列官職?不符合常理。

⑷董熹是後唐為官,不是南宋

原文:“竊謂郡縣志不無漏筆,而細閱流坑題名錄名位表,又皆宋時盛世,而未嘗一及唐人,然則為宰之說,未可遽斥;而吾祖之為唐人,蓋于此可見矣!”

意思解釋:《流坑的提名錄》都在宋朝,沒有唐代及其後唐,這是區别之一,而董熹是後唐,不是南宋;流坑的名錄,為官的都是宋朝。而董熹(德昭)是後唐。怎麼能夠混為一談。

⑸不能與最早的修譜相矛盾

原文:“非則俱非,是則盡是,必能辨之者,何事支離其說而與創始者相刺謬乎?”

意思解釋:宗譜世系不能是非颠倒,不能與原來記載的董槐修的宗譜相矛盾,怎麼把一個後唐的德昭,變成一人是字,一人是名的兩個不同朝代的人,混作一人呢?

,4,發現流坑德昭,論起排輩與泉溪後唐的德昭相距十世代

⑴, 修譜要有責任,對後人負責

原文:“今歲我輩責任在修,亦惟競競焉,固陋是怯,其敢蹈僭言之咎。”

⑵,混淆祖宗就會世系颠倒

原文:“然世系颠倒,祖宗混淆,沿而襲之,将無以信,今而傳後。”

⑶修修譜的譜序都已經排版印刷之後,中秋時節就可以得到宗譜了。

原文:“獨惜五月開局,新譜序記俱付梓,秋中始得。”

⑷我甫田莊董樹本一下查出錯誤的地方就有百餘字,與我相互校對。才知道乾隆辛醜,嘉慶辛未的德昭原是董熹十裔孫輩分的南宋德昭。

原文:“吾甫田莊樹本忽焉查出作辨訛數百餘言,相與校閱,始知辛譜所雲德昭者乃吾祖德昭之十世族孫也。”

5,泉溪支系的宗譜需要把錯誤連接不同支系的世系去掉

⑴把後唐的董熹列在南宋,難道在南宋前沒有後裔嗎?

原文:“雖然樹本之為,功于祖宗與吾族者大矣。否則,泉溪之董有祖而無祖,唐代之熹有嗣而無嗣,豈不痛哉。”

意思解釋:董樹本的發現,對于我們泉溪支系的祖宗和我們同支派的人是有貢獻的,宗譜記載的先祖,有先有後,不能颠倒。不能本末倒置,如今,一些村子與流坑聯譜,把自己的後唐的祖宗放在南宋,那麼他在後唐至南宋期間,沒有後裔嗎?這豈不是令人痛恨的事情嗎?

⑵,需要共同商議,把錯誤連接删除

原文:“爰是同堂商訂,将清然公以下十世削去,仍照原譜從謙公之孫述公之子起世,庶不至因仍謬誤贻憾無窮也。”

意思解釋:上文提及:“乾隆辛醜,嘉慶辛未兩次修輯”這樣的聯譜把祖宗都劃在不同支系的董德昭,變成1清然-----2萬一-----3尚三-----4仲五(董合)-------5桢----6文肇----7淵-----8晉-----9大椿-----10德昭---珪(生三子:嵩、崇、山廣)、璋、珮、琨、瑗----10嵩、崇、山廣”,這是極其錯誤的。現在一起商議,把連接其他支系的删去,算起來就要删除不同支系的董清然到董大椿之間共十世。這樣才是泉溪支系的宗譜。

⑶後人要明辨,專寫一文,供後人借鑒

原文:“書此收俟,後之明達,參考焉。”

意思解釋:發現錯誤,就不要繼續保留下去,免得贻害後人,訂訛,就是要訂正錯誤,進行補漏訂訛,特作《泉溪董氏譜系訂訛》留作參考借鑒。

2015年5月4日23:06

威甯籍董氏的來源(泉溪董氏譜系訂訛的注解)1


威甯籍董氏的來源(泉溪董氏譜系訂訛的注解)2


威甯籍董氏的來源(泉溪董氏譜系訂訛的注解)3


威甯籍董氏的來源(泉溪董氏譜系訂訛的注解)4


威甯籍董氏的來源(泉溪董氏譜系訂訛的注解)5


威甯籍董氏的來源(泉溪董氏譜系訂訛的注解)6


附文如下:文中提到的樹本是甫田莊人,名泉沃,字樹本。雷公坳及甫田均為泉溪分一支。山溪口莊位于修水縣四都。山溪口莊系山廣公四子有林公後。有林公墓在永修縣虬津有墓志銘,珪公墓淹滅在柘林湖(今廬山西海)中。


《泉溪董氏譜系訂訛》

為人子孫數典而忘祖者悖也,淆其祖者均之悖也。吾泉溪董氏族譜始于宋相國槐,槐公廢産捐修,世傳所謂金字譜也。曆元及明,其間不免災于兵燹,傳至我朝乾隆庚申,拾遺補缺猶幸也。世系源流得照槐公原本,考槐公譜序,其載泉溪始祖上溯唐相晉公,曆十傳而有翚,翚子曰讓、曰謙。讓以黃巢之亂由江南徙臨川擴源,生子連,連生申,申字清然。謙為監察禦史,按巡江淮,因梁移唐祚,棄官隐居樂安流坑,生三子,幼子述,述生子長曰炎,字德元;幼曰熹,字德昭。熹公賢良博學,天成時擢為武甯令,長子珪,愛泉溪山水,或曰聞家遭兵火,路斷去來,遂留居焉。故泉溪譜以珪公為始遷祖,而起世于德昭公,德昭公與清然公為堂兄弟也,明萬曆發春寫本亦然。迨乾隆辛醜,嘉慶辛未兩次修輯,視舊譜有異同焉,上增十世,以清然為第一世,即以清然九世孫大椿所生之德昭為我之始祖,亦未知其實有兩德昭并有兩德元也。述之子德昭生于唐,大椿之子德昭生于宋。生于宋者以其服内之兄德元中南宋進士廷試狀元知之,辛譜果有确見,則何不曰自南宋來而仍曰自後唐來,不已自相矛盾乎?其曰樂安譜無謙居流坑而雲,合者在在皆是,遂以合公為足據而沒乎?謙公豈知合公之遷,由過堪輿曾公輿之蔔宅曰:“樂安流坑乃爾族謙公遺址此勝地也。”從之,然則徙流坑者有謙公乎?無謙公乎?彼隻載其始遷之由合公而不及謙公,各祖其祖故也。

泉溪之董與今流坑之董固不得認作一派也。夫事之非吾所及見者,不如從其溯槐公之譜修之最先,其可據一也;槐公之于後唐兩朝接迹,非同荒遠難稽,其可據二也;槐公為宋末時人,如果但有南宋一德昭,而我之始祖即在,于是則相距更近,相知必悉,豈舍其近而圖其遠乎?其可三也;且槐公家餘積苟非大懼後來之茫無可考,而幸目前之信而有征,何至蕩産不顧力任修明之責,若此其可據四也。

不此之信?乃援樂安諸君所帶之譜為憑,謂其與從前修于流坑,存于泉溪,及所得諸尚漳、港蔡者對核無殊。夫此泉溪之所留,尚漳之所援,謂是斷簡耳,蠹餘耳,安知其自清然公起世數行,即為流坑與我公共之世系乎?遽而然之,誤矣;至雲熹公之宰武甯無所考據,則又不然,夫世固有以官爵為榮而冒加其祖宗者,然飾以為宰足矣。又記其宰武甯之後任臨川郡守,終為中書參知政事,雖有好事者亦不為也;竊謂郡縣志不無漏筆,而細閱流坑題名錄名位表,又皆宋時盛世,而未嘗一及唐人,然則為宰之說,未可遽斥;而吾祖之為唐人,蓋于此可見矣! 非則俱非,是則盡是,必能辨之者,何事支離其說而與創始者相刺謬乎?

今歲我輩責任在修,亦惟競競焉,固陋是怯,其敢蹈僭言之咎。然世系颠倒,祖宗混淆,沿而襲之,将無以信,今而傳後。獨惜五月開局,新譜序記俱付梓,秋中始得。吾甫田莊樹本忽焉查出作辨訛數百餘言,相與校閱,始知辛譜所雲德昭者乃吾祖德昭之十世族孫也。

雖然樹本之為,功于祖宗與吾族者大矣。否則,泉溪之董有祖而無祖,唐代之熹有嗣而無嗣,豈不痛哉。爰是同堂商訂,将清然公以下十世削去,仍照原譜從謙公之孫述公之子起世,庶不至因仍謬誤贻憾無窮也。書此收俟,後之明達,參考焉。

德昭公二十九世孫邑廪生雷公坳 振謹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