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會随着環境變化,決定自己的行為。
當環境拘謹時,與人相處,你會思慮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時候脾氣該收斂。
因為你知道跟領導發脾氣,你便離離職不遠了;
你跟朋友發火,便知關系也快到盡頭了;
你跟愛人發火,便知關系容易出現裂痕。
但人在安全的環境下,卻會随意發洩自己的情緒。
尤其,和父母一起,你心情不爽時,便敢跟他們發脾氣。
你知道父母雖傷心,但不會離你而去,反而會理解你包容你。
其實,是父母的愛,給了你敢得罪他們的底氣。
看過一個視頻小故事:
有段時間,蛋總因工地項目的資金不到位,工作進展很不順利。
經常能接到催債電話,為保證項目順利,再難,他也耐心地跟人解釋,多寬限他幾天。
生怕得罪他人,怕項目黃了。
但他受的氣,全發洩給了家人。
有天,母親叫蛋總吃飯,不小心把餅掉地下一塊,她吹了吹,撿起來就吃。
蛋總看到後很生氣,朝着媽媽一頓發火:
“吃啥飯,最讨厭和你坐一起吃飯了,掉下來的餅那麼髒了,還拾起來就吃。
還有,過個日子成天摳摳搜搜的,每回出去買東西,一毛錢的東西還要跟人家講價,講的臉紅脖子粗。
你丢不丢人,你不嫌丢人,我還嫌丢人呢!”
聽完蛋總的話,媽媽的臉上掩飾不住的失落。
但她還是強行擠出一個微笑,反問道:“你心情不好,你是不是工地上出了問題?”
接着又從口袋掏出一張卡:
“媽其實都知道了,聽到他們跟你催債了,在外賺錢不容易,媽這5萬塊錢,你先拿着先應應急。
你記住,你心理憋屈就跟媽說說,媽不生氣,不怕得罪。”
就這一番話,讓蛋總無地自容。
在外,與人相處,我們需要思慮說的話,做的事,是否會得罪他人。
就算再受氣,但為了生存,也會忍氣吞聲,不敢随意得罪。
而在家,看不慣父母省吃儉用的模樣,聽不慣他們唠叨……
凡是,看不順眼的行為,不管父母是否受傷,我們便随意發火。
其實,我們敢得罪的,隻有愛我們的人。
跟父母發火,隻因了解自己不會被威脅,不會被抛棄……
而我們敢如此肆無忌憚地發洩情緒,都是父母的愛給的底氣。
拿父母的愛,随意揮霍,是一個人不成熟的體現。
為什麼我們會跟最親人的發火?
一個高贊回複:“跟家人發脾氣最安全,獲得原諒的成本最小。”
隻因家人給足了我們安全感和依賴感,才讓我們有了有恃無恐的底氣。
李艾講過自己的故事。
父親去世的那段時間,她心情一直處于低谷,而媽媽也成了她發洩情緒的出口。
甚至,她還在門口寫上“非請勿進”的紙條,故意氣媽媽。
長大後,李艾成為藝人,需要經常坐飛機出差。
媽媽擔心她的安危,要求她每次下飛機時,給家裡發短信報平安。
原本是暖心的愛,可是有次李艾心情不好,反轉沖着媽媽發火:
“你是要安排接機嗎?
如果你不是安排接機的話,不要讓我為這個事情再給你打電話發短信了。
如果你是害怕飛機失事的話,你馬上看新聞就能看到了。”
從那之後,媽媽不再要求李艾發短信報平安,隻是将自己的擔心和害怕埋藏在心裡。
其實,人都有這樣的心理狀态:
得不到的總是在騷動,被偏愛的卻有恃無恐。
我們認定父母不會離開我們,便依仗這份愛,為所欲為。
面對父母的擔憂時,理直氣壯地嫌棄他們,給他們擺臉色。
可天下最心寒的事,莫不過把槍口朝向那個最愛你的人。
何為孝?
孔子曾說:“色難”。
真正的孝,不是兒女長大後,有錢了,給父母買衣服,有能力買房買車,而是面對笨拙、唠叨的父母時,和顔悅色待他們。
其實,和顔悅色待父母,才是中年人必學的技能。
《步履不停》中講述這樣一段故事。
橫山一家有兩個兒子。
大兒子從小就是品學兼優的孩子,在贊美和掌聲中長大;而小兒子良多卻資質平平,沒什麼特色。
因此,父親從小就對良多不抱任何希望,目光都集中在大哥身上。
這讓良多從小就感到不公平,内心對父親心生厭惡,也對大哥滿懷嫉妒。
就算長大後,大哥意外去世,這些情緒也未減分毫。
更讓人心疼的是,父親還總責怪他不如已故大哥優秀,并評判他的人生毫無意義。
因無法滿足父母的期待,良多從内心就很想逃離這個家。
所以,40多歲的良多,隻有每年大哥祭祀日時才回家,待一天就匆匆回去了。
随着父母的年長,尤其母親,希望良多能回來和他們一起住。
但因害怕面對父母的失落,他常忽視父母的需求。
幾年後,父母相繼去世。
良多收拾老家時,回憶起幼時父親滿是胡茬的下巴蹭自己的臉,忍不住痛哭,才想起爸爸的愛。
但都為時已晚,那些來不及的和解,成了他想起便如鲠在喉的遺憾。
我們小時候未被父母滿足的需求,随着年齡增長,好像并不會消失。
而那些小小的遺憾,有時會成為我們與父母之間無法逾越的鴻溝。
不理解父母背後的嚴管嚴教、不理解父母的偏見、不理解父母的高期待……
其實,你所不理解的父母,都有他們的苦衷。
父母也隻是普通的平凡人,他們受他們成長環境所影響,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愛。
或許他們太過強勢、太過偏見、太過懦弱……
但都已過去,與其怨言,不如趁現在理解、接納父母曾經一切。
其實,人生,首要功課就是學會與父母和解。
而與父母和解的人生,人生也會更順遂。
小時候總渴望父母接納我們的不足。
但長大後,我們卻用完美的标準要求他們,忘記父母也隻是普通人。
他們有缺點,有認知上的不足,有歲月抛棄的痕迹。
但我們卻總嫌棄他們啰嗦,嫌棄他們老了還不會享受……
這是很殘忍的,父母已老,我們要學會包容。
包容他們的笨拙,教了多次都學不會手機轉賬;理解他們不停的唠叨;理解他們一輩子省吃儉用的習慣……
就像我們小時候,父母照顧我們那樣,請對父母多一些耐心。
願餘生,我們和父母溫馨相處,家中閑坐,燈火可親。
作者 | 江小羽,公衆号:滿媽記。
圖片 | 視覺中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