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會帶來心腦血管疾病風險,5月17日是第16個世界高血壓日。
高血壓是最為常見的非傳染性流行病,卻很少有人把低血壓當成病。似乎人人都知道怎麼治療高血壓,卻很少有人意識到怎麼應付低血壓。正如低血糖常見于高血糖病人(糖尿病),低血壓也常見于高血壓患者。跟大家聊聊關于血壓高高低低的那些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和幫助。
血壓也坐“過山車”
高血壓是血壓≥140/90mmHg,低血壓則是血壓<90/60mmHg。一般情況下,夏天血壓低,冬天血壓高。白天活動時血壓高,睡眠安靜的時候血壓低。血壓調節和平衡依賴自主神經,血壓高了副交感神經興奮來降低血壓,血壓低了交感神經興奮來升高血壓。因此,正常人站起來血壓不低,躺下去血壓也不高,從卧位到立位血壓下降不超過20/10mmHg。
緊張焦慮時血壓升高,心情平靜時血壓降低。緊張的人血壓可能越量越高,平靜的人再次量血壓往往進一步降低。有的人家裡量血壓正常甚至還偏低,到醫院一量血壓就高,這種叫作白大衣高血壓或者診室高血壓。
運動中血壓升高,但長期運動可降低血壓。運動中血壓升高,但有一種運動後低血壓,尤其是在阻力性運動之後,如啞鈴、杠鈴訓練。
血壓正常的人很少發生低血壓,但體位性低血壓和神經介導的低血壓,也可見于血壓水平較高的人。長期飲酒升高血壓,但很多人酒後會出現血壓下降,甚至出現體位性低血壓。
上述低血壓都屬于生理性,不會影響健康,不必太在意。但以下這些低血壓,則屬于病理性,需要引起重視。
正如低血糖多見于糖尿病病人,低血壓多見于高血壓病人。高血壓病人的低血壓往往與量血壓不及時或降壓藥物調整不當有關。因為血壓低突然停藥,結果可能出現更高水平的血壓。高血糖往往伴随高血壓,低血糖可以引起低血壓。低血糖導緻交感神經興奮,血壓也可能再次升高。
血壓應該低的時候,反而更高了,比如夜間高血壓患者,我們也叫作反杓型高血壓。鼻出血的發生不一定和血壓高有關,血壓偏低的人鼻出血後,血壓也會升高。孕婦可能發生妊娠高血壓,但也容易出現體位性低血壓。多數高血壓患者診室血壓更高,但也有患者看到醫生後血壓反而低下來了。
自主神經病變的患者,比如帕金森氏病、糖尿病心髒自主神經病變,經常血壓低了上不去,也會高了下不來。自主神經病變患者經常血壓高高低低,如同坐上過山車,尤其當體位變化的時候。高血壓會導緻心衰,心衰後血壓就不高了,還可能很低。男性高血壓患者如果因前列腺肥大服用α受體阻滞劑(如哌唑嗪、特拉唑嗪)後,應該注意觀察血壓并适當調整降壓藥物,以免發生體位性低血壓。
高低調理 平衡為佳
低血壓也和高血壓一樣,可以沒有明顯症狀。高血壓可以引起頭暈,低血壓也可以引起頭暈,當然,血壓不高不低也可能頭暈。高血壓和低血壓經常具有類似的症狀,比如頭暈、眼花或視物模糊、疲乏、無力。
低血壓往往是當前迅速的危險,高血壓一般是長期的危險。低血壓轉變為高血壓一般沒有眼前危險,但高血壓患者血壓突然變低,一定有眼前風險。
有一種低血壓導緻的暈厥,我們稱為神經介導的暈厥,發生之前有可能存在血壓升高的過程。高血壓是導緻心肌梗死和心衰的主要危險因素,一旦發生反而血壓上不來了,甚至導緻低血壓。
老年人更容易耐受高血壓,血壓一時波動不必過分恐慌,也不一定非要增加降壓藥物劑量;相反,老年人比年輕人更怕低血壓,低血壓的結果除了各種症狀,跌倒、昏厥以外,還可能誘發心腦腎等重要器官缺血,甚至導緻休克和死亡。
長期高血壓會導緻心腦血管狹窄,狹窄後的血管内壓力反而降低,導緻器官缺血甚至發生壞死,如發生心肌梗死、腦梗死、腎功能不全等。
日常血壓偏低的人往往壽命更長,高血壓影響健康與生存。嚴重低血壓導緻休克,一般這時我們才考慮使用升高血壓的藥物。
中國人中鹽敏感性高血壓多見,因此建議不要吃得太鹹。筆者也曾遇到愛吃鹹菜的人血壓低,那是因為她對鹽不敏感。有些低血壓患者需要補充水分、鹽分來升高血壓,可有的患者會發生餐後低血壓。别以為喝水升高血壓,喝糖水、吃西瓜利尿了,說不定血壓還會下降呢!高血壓病人在降壓治療過程中,應盡量避免發現低血壓,一旦發生應及時妥當處置。如果血壓高高低低,吃藥就低、不吃又高,那麼甯願選擇血壓高些。
文: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内科教授 許俊堂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