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識這些漢字嗎?“老伴”“老伴”這個詞起源于明朝明憲宗朱見深冊立九歲的兒子朱祐樘為太子,派老太監覃吉當“保姆”覃吉為人很正派,忠于職守,太子非常尊敬他,稱他為“老伴兒”後來傳到民間,老年夫妻之間便互稱“老伴兒”了,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你認識這些漢字嗎?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老伴”
“老伴”這個詞起源于明朝。明憲宗朱見深冊立九歲的兒子朱祐樘為太子,派老太監覃吉當“保姆”。覃吉為人很正派,忠于職守,太子非常尊敬他,稱他為“老伴兒”。後來傳到民間,老年夫妻之間便互稱“老伴兒”了。
“扯皮”
扯皮:是古代做鼓的一道工序,是門專業手藝。鼓,在古代被視為神器,用途廣泛。“釘鼓皮”是制鼓的核心環節,師傅負責敲釘子,徒弟負責扯緊皮張,師傅喊一聲“扯”,助手就用力“扯皮”。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成推诿卸責的意思。
“倒黴”
“倒黴”原來是古代江南地區的一個風俗,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之前,一般都要在自家門前豎起一根旗杆,稱之為“楣”。考中了,旗杆照豎不誤,考不中就把旗杆撤去,叫作“倒楣”。後來,這個詞流傳中逐漸訛傳為“倒黴”,直到現在。
“爛醉如泥”
幾乎所有人都以為“爛醉如泥”就是癱軟的像一灘泥一樣,錯錯錯!這裡的“泥”并非指泥土,而是傳說中生活在海裡的一種蟲子,這種蟲子沒有骨頭,離不開水,一到陸地上就會“失水而醉”,跟人醉倒的樣子一樣。古代典籍中“醉如泥”這幾個字非常常見,“泥”指的都是“泥蟲”。
“河東獅吼”
都說悍婦是“母老虎”,那為啥是“河東獅吼”,而不是“河東虎吼”“河東虎嘯”呢。原來“獅吼”根本不是獅子的叫聲, “獅子吼”是佛教名詞,指的是“如來正聲”,比喻有威嚴有權威的意思。“母老虎”一定是家裡最有威嚴的人,所以就有了“河東獅吼”的說法,和“獅子”沒有一毛錢關系。
“鞠躬”
“鞠躬”現在是特别恭敬的禮節,可是最初,這個禮節可是從動物那裡來的。殷商時代的祭祀活動中有一個程序,就是把祭祀用的牲畜彎成首尾相接的環形,以示對上天的恭敬,這個程序就叫“鞠躬”。後來才逐漸演化成人與人之間相互表示尊敬的行為。
“衣冠禽獸”
“你個衣冠禽獸!”現在,隻有撕破臉的時候才這麼罵人。可是在古代,當個“衣冠禽獸”可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事。明代官員的衣服上都繡着各種動物,一般文官繡禽,武将繪獸,不同的品級繡上不同的動物(咦?動物棋是不是這麼來的?)因此,人們就把文武官員叫做“衣冠禽獸”——你的腦子裡要擰巴一下,當時完全沒有貶義的。但是,因為明代是中國曆史上吏治最壞的一個時期,當官的幾乎沒好人,這個詞自然就成為貶義詞了。
皇室女子都能叫“哀家”嗎?
你看電視裡演的,女的隻要進了皇宮,都一口一個哀家的叫着,其實可以稱“哀家”的人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必須是皇帝的正室,皇後、太後、太皇太後……妃子、公主、福晉、格格都不行;第二,必須是死了老公之後......
“混賬”
從前,我國北方的蒙古族過着群居的遊牧生活,住帳篷,年輕小夥子為了找姑娘談情說愛,四處亂竄,經常混進姑娘們的帳篷裡去,也經常被老人們罵出來。久而久之,“混賬”就變成了一句罵人的話,和“混進帳篷”沒關系了。
“毛病”真是“毛的病”?
古代,馬就像今天的車一樣貴重,人們買馬要千挑萬選,“相馬”就成了一項專門的産業,明代相馬大家徐鹹寫過一本《相馬經》:“馬旋毛者,善旋五,惡旋十四,所謂‘毛病’,最為害者也。”意思是說:卷曲的馬毛,有好有壞,如果長得位置不好,就是毛病,對主人妨害最大。所以,“毛病”其實是一個相馬的專業術語。
“感冒”的來源
感冒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可是在中醫典籍中根本找不到“感冒”這個詞。感冒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呢?原來,南宋年間,館閣設有值宿的制度,有人為了開小差就假裝得病,一般約定俗成,在假條上都寫“腸肚不安”。有個叫陳鹄的太學生标新立異,在假條上寫了“感風”二字,就是中醫裡說的“受風”的意思。這個說法一直延續的清朝,又有人把“感風”升級成“感冒”,就是說,“感風”時間長了,得不到休息,症狀爆發,“冒”出來了,一定要請假了。
“垂青”
魏晉時期有很多名士,在今天看來就是精神病。比如阮籍,這人有一個愛好,就是翻白眼。遇到他瞧不起的人,就一直翻白眼;遇到他喜歡的人,才把眼珠子放下來。嵇喜和嵇康是親哥倆,阮籍看見嵇喜就翻白眼,看見嵇康就翻出“青眼”。
“偏袒”原來是最早的表決方式
西漢初年,呂雉死了之後,大将周勃跑到軍營裡對軍官們說:現在咱們舉手表決,擁護老劉家的露出左胳膊,擁護老呂家的露出右胳膊。結果,諸呂被殲,文帝即位。“左袒”或者“偏袒”就成了一個新的詞語。
“喪家之犬”的來源
夕陽武士和紫霞仙子擁吻之後,看着至尊寶的背影說:“他好像條狗诶。”一般用狗來打比方,都是比較有侮辱性的言辭。能接受這種稱呼的一定是有大胸懷的人。當年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走散了,呆在東門旁發呆,鄭國有人告訴子貢,說東門有一個人,憔悴得像一條找不到家的狗。孔子聽說後反而笑了:“是這樣的,是這樣的,這個比喻很貼切嘛!”
“多喝了幾年墨水”
現在就是有文化的意思。現在的意思和古代的意思正好相反,在古代,喝墨水是懲罰讀書人的方式,學習成績差才會被罰“喝墨水”。梁武帝時規定,士人應試時,書迹濫劣者要罰喝墨水一升。這條法規沿襲了幾個朝代,後來雖不盛行了,“喝墨水”這個詞卻流傳下來,而且變成了截然相反的意思。
呆若木雞
現在“呆若木雞”說的是人傻、不機靈。最初的時候,這個詞有完全不一樣的意思,是個非常高評價。戰國時,鬥雞是貴族們非常熱衷的娛樂活動,齊王特地請鬥雞專家紀子幫他訓雞,結果,紀子訓練出了一隻對外界變化毫無反應的“木雞”。一到賽場上,别的雞一看到它那鎮定自若的氣度,沒等開戰就被吓跑了。“呆若木雞”就是形容人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的雍容氣度。後人不解緣由,望文生義,居然演化出一個貶義詞。
“好好先生”
東漢末年,名士司馬徽喜歡裝糊塗,甭管别人和他講什麼事,一律評價“好”。“您身體怎麼樣?”“好!”“我兒子最近死了。”“好!”後來人們就用“好好先生”來形容那些是非不分,不敢得罪人,隻求平安無事的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