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軍部隊中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新兵入伍後吃的第一餐是固定的,那就是面條。
這條規定是建國後什麼時候開始的已經沒人能說清,另外它也不是軍營裡面白紙黑字的硬性規定,是一種“潛規則”。
那麼新兵入伍後吃面,為什麼會成為約定俗成的規矩呢?
新兵吃面條的文化原因
這裡面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是寓意好。中國北方部分地區一直有上馬餃子下馬面的說法,這個上馬和下馬當然不是騎馬的意思,它指代離家和回家。
上馬就是家裡青壯年騎着馬去遠處讨生活了,而下馬則是青壯年騎着馬回家落地了。這個說法是中國傳統文化背後濃厚的落葉歸根和鄉土情結,尤其是北方這種商業文化不興盛,農業傳統濃厚的地區。
之所以上馬要吃餃子,是因為包餃子需要家裡很多人幹活。有擀面的,有剁餡的,有包餃子的,也有打雜的。所以包餃子可以把一家人湊在一起,把該說的話都說了。
出門的遊子這一走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回來,尤其是封建時代和近現代的兵荒馬亂,遊子出門甚至可能死在外面,這包餃子可能就是一家人最後一次聚在一起了。
至于下馬吃面,是因為面有長壽以及長久的意思。遊子回家吃一碗面,其背後寓意着遊子可以長長久久地留在家裡,不用再去外面奔波。
而上馬餃子下馬面這個說法在當代也進入到了軍隊中,戰士們入伍第一餐吃面,可以視作部隊在表達歡迎遊子回家的意思。
另外我軍中還有另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老兵退伍吃餃子。這個規定也是由上馬餃子下馬面這個說法演變而來的,那是部隊在送别遊子。
新兵吃面條的飲食習慣原因
新兵入伍第一餐吃面的第二個原因是方便。中國有個成語叫衆口難調,它原本的含義就是指人太多每個人的口味都不一樣,飯菜很不好準備。
這放在軍隊中也是如此,入伍的新兵在每個軍營裡都幾百人甚至幾千人,這麼多人很難做出符合絕大多數人口味的食物。
況且中國是一個有着960多萬平方公裡領土的國家,國土面積大各地發展出的飲食習慣也多種多樣。單就一個主食,南方多吃米北方多吃面,就這一點就已經是衆口難調了。
更何況我國還有那麼多的少數民族,有部分少數民族吃飯還有忌諱,比如說回族不吃豬肉,蒙古族不吃魚蝦海鮮,珞巴族部分情況下對藤類植物有忌諱等等。
每年新兵入伍裡面難保有幾個出自少數民族的新兵,如果專門為這些少數民族的新兵開竈,一來不符合規定,這已經屬于開小竈的範疇。二來很麻煩,炊事班要應付幾百人到幾千人的飲食已經很累了,讓他們另外準備夥食會增加他們的工作量。
所以我軍新兵入伍第一餐索性全吃面條,這東西做起來很方面,燒開水丢下面,半小時就能解決幾百人的夥食。
此外面條這東西還沒有哪個少數民族對它有忌諱,而南方人雖然多吃米,但對面條也不是不能接受。因此面條這東西算是一款能滿足中國所有人飲食習慣的食物,至少沒有哪個地區的人有不能吃面條的忌諱。
新兵吃面條的飲食健康原因
新兵入伍第一餐吃面條的第三個原因,是它很容易消化吸收。一個人如果長時間奔波,即使他的精神很好,他的身體也會比較累,這時候讓他吃大魚大肉很容易出現消化不良的情況。而新兵們在進入軍營前往往坐了很久的火車或長途汽車,在身體勞累的情況下不宜吃得太豐盛。
如果為歡迎新兵将飯菜做得太豐盛,很容易出現第二天都在點名了,結果有新兵身體出問題跑醫務室的情況。因此一碗簡簡單單,容易消化吸收的素面,可以很好地杜絕這些情況。
另外新兵入伍後第一餐吃素面還對新兵的身體有另一個好處,那就是能控制他們的食量。
新兵長途跋涉後饑腸辘辘,這時候擺出一桌美食來很容易讓他們飲食過量。一碗簡單的面雖然不難吃,但也稱不上美食,新兵在吃的時候不會出現吃飽了還胡吃海塞的情況。
過量飲食這種事情可大可小,往小了說就隻會消化不良,往大了說甚至可能出人命。一些古裝劇裡面就有開倉放糧後,難民胡吃海塞結果吃死人的劇情。
這是有科學依據的,人在長時間饑餓後會失去對饑餓和飽腹的正常感覺,從而造成身體吃飽了結果還在繼續吃東西的情況。新兵們雖然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但過量飲食顯然也會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
不管是各地人民的飲食習慣還是對新兵身體的影響,亦或者是文化内涵,新兵吃面條都不會有問題。最關鍵的是,面條這東西做起來很方便。
對新兵來說,他們在踏入軍營那一刻才算入伍,才會開始做和入伍相關的事務。但對于炊事班來說,新兵進入軍營前好幾天他們就得準備夥食。
這時候炊事班不知道新兵有多少,再加上新鮮食材的儲存成本,這時候面條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幹面條在正常環境下能放好幾個月,到時候新兵來了有多少人下多少面條,也不用擔心面條準備多了浪費的情況。綜合來看,新兵入伍第一餐吃面條是最合适的選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