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國際珠寶城 蘭成龍 攝
中新網紹興9月24日電(記者 邵燕飛 見習記者 蘭成龍)締造一個全球矚目的神話,需要多長時間?從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寂寞,到如今年産量占世界淡水珍珠總産量百分之七十五的輝煌,浙江省諸暨市山下湖鎮已走過自己傳奇般的四十五年。
一座人口不到三萬的小鎮,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最終牢牢将世界淡水珍珠市場的命脈,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從八十年代的日本東京,到九十年代的香港,再到現在的山下湖,珍珠國際交易中心幾度變遷,最終在西施故裡浙江諸暨熠熠生輝。
在時代的旋律下,珍珠如何騰躍在國際舞台之上呢?今天記者走進諸暨山下湖,走進了珍珠神話的誕生之地,一探“珍珠之都”煉成記。
“清水養殖”的水域 蘭成龍 攝
300河蚌演繹出山下湖珍珠帝國夢
西施配珠,兩相成輝。但1972年以前諸暨市山下湖鎮的人們,絕不會想到,小小的珍珠會給他們今後的生活帶來多大的變化。
這一切還要從當地一位“大膽”的農民何木根說起。
1972年,何木根對珍珠養殖還隻是門外漢,當聽說江蘇人做淡水珍珠養殖收入不菲時,何木根便去江蘇農場學習,學成後用從農場學來的方法養下了300隻河蚌,開始了自己的“試驗田”。
幾經學習與實驗,終于在1972年下半年,何木根收獲了他的第一批珍珠,賣給了浙江省醫藥公司,獲利497元。當時的何木根,萬萬沒有想到這筆交易會帶領一個小鎮的經濟走向全球。
到上世紀80年代末,因市場與産業的互動,山下湖鎮已出現一批珍珠專業村,帶着當地群衆走上了緻富路。
截至2016年,山下湖鎮的珍珠養殖面積有1萬多畝,産值約116.28億元。
山下湖的珍珠養殖,自此真正走上了規模化、集約專業化的生産之路。當地人用了整整四十五年的時間,花費了十幾代珍珠的生長周期,終于奠定了其作為全球最大淡水珍珠基地的地位。
養珠人 蘭成龍 攝
頻繁養殖緻污染創新發展走環保之路
然随着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養殖過程中産生的富營養化水質污染日趨嚴重起來。迫于環保的壓力,近十年間諸暨珍珠養殖面積減少了近58%,産量從最高峰的2000噸,滑落至去年的近1000噸。
“窮則思變。”當地在艱難的轉型中,探索出了清水養殖和生态養殖兩種模式,并深度挖掘珍珠産業的附加值,延伸産業鍊,扭轉行業于頹敗之間。
“其實,河蚌本身是一種天然的水源過濾器。”山下湖鎮經濟發展辦公室幹部陳龍春說,但是在傳統養殖過程中,投放食料這個環節,會造成水質富營養化,所以才産生了環境的壓力。
有基于此,位于山下湖鎮的浙江清湖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則探索出了清水養殖模式,有效避免了養殖過程中産生的污染,還能在同面積情況下将産量提高7倍左右。
“清水養殖這種模式,是将适量配比的濃縮料,通過管道直接輸送給河蚌,不與水體進行接觸,也就避免了污染。”清湖農業總經理郭偉鋒解釋道。
山下湖鎮還有位老農湯金木,一生與珍珠打交道已逾26年。26年的養殖實踐,讓他在環保與養殖的交融中,也探索出了一條和諧的道路來。
“方法很土,就是将養殖珍珠所産生的富營養化水體,排到蓮藕池中進行淨化,再通過抽水泵排回來。”湯金木說。
如此一來,不但能改善養殖中的污染,還能讓蓮藕吸收水體中多餘的養分,促進蓮藕快速生長。
“以前隻想着把珍珠養大,弄得水質很差。現在既能養殖珍珠,又能留住美麗的環境,實在是再好不過了。”回首26年的漫漫養珠路,湯金木心中感慨萬千。
“養料”直達河蚌的裝置 蘭成龍 攝
深耕珍珠價值再續行業傳奇
經過多年發展,山下湖擁有了全世界矚目的資本。從默默無聞的小城鎮,到如今的名揚海外,山下湖終于從一個觀望者,轉身登上了國際的舞台。
1998年就涉足珍珠行業的商戶詹新良告訴記者,從以前的散珠市場到珠寶城,再到線上與線下結合銷售,這近20年來,諸暨珍珠行業變遷的不僅僅是産量和樣式,銷售渠道和珍珠衍生品也在快速拓展。
走進山下湖鎮的華東國際珠寶城,熙熙攘攘,四海客商雲集,其市場已能輻射到美國、日本、俄羅斯及東南亞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并且珠寶城内還擁有青春寶、長生鳥、東方巨星等20多家生産珍珠衍生品的專業企業,形成了具有巨大經濟價值的周邊産業。
此外,自2009年珠寶城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以來,當地“中國珍珠之都,旅遊購物天堂”的品牌也已打響,有效帶旺了市場人氣,促進了珍珠産業的快速發展。
據了解,2016年諸暨市實現珍珠産值116.28億元,同比增幅4.49%,而去年1-11月份當地珍珠出口額更是高達12428萬美元,同比增幅23.81%。
數據的背後,正是諸暨珍珠産業在環保和産業轉型的雙重壓力下,在創新養殖模式、延伸産品價值等方面所做的努力,而這種努力也将為世界珍珠之都再創新的輝煌。(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