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檔“折騰人”的節目:讓不會跳舞的人,硬是得來一段尬舞;讓第一次聽rap的人,非得拐着調學一段…
喪心病狂的是,被“折磨”的對象,還是一群大爺大媽:《花樣新世界》
倪萍,家喻戶曉的央視著名主持人。
張晨光,曾紅遍全國的台灣言情劇男主角,《都挺好》裡的霸道總裁。
範明,因扮演《武林外傳》裡的邢捕頭,被人熟知。
三個看似毫無關聯的人,同時被這部綜藝選中,成為“被折騰對象”,原因隻有一個:年齡大。
倪萍60歲,張晨光63歲,範明55歲。
在節目裡,這三個老人,得接受90後歌手朱星傑的安排,認識網絡達人,感受年輕人的潮流文化,完成短視頻的拍攝任務。
聽神曲、看街舞、學rap、玩抖音、開濾鏡、做直播、學說網絡語言…
聽聽就覺得:太難了!
這些流行文化,老實說,我都有點跟不上。
俗話說,三年一代溝。眼前這幾位,跟90後00後的溝,應該都寬如大海了。
光是接觸這些年輕人習以為常的東西,他們就常常一臉懵逼:這是啥?那要怎麼弄?啥叫“上頭”?“可鹽可甜”又是什麼意思?
比如,倪萍一上來就被帶到一家時尚餐廳。
落座後,沒有服務員過來,面前隻有一台她不知道怎麼處理的機器。
幸好鄰座的女生提醒,她才明白:要用平闆自助點單。
她不知道機器可以轉動、調整位置,點完餐也不知道怎麼确認。
她不會手機支付,隻能掏現金。
比如,張晨光被帶去體驗VR。
體驗之前,還很嘴硬:這玩意兒,我以前坐過…
可戴上眼罩,随着“戰鬥機”扶搖直上,穿越浩瀚的宇宙,經曆高樓摧毀…他忍不住雙臂緊繃,兩腿發顫,驚呼:喔——喔——喔——
體驗結束了,他還沒緩過神來,直到服務員上前幫忙取下VR設備。
他不住感歎:科技的進步實在太偉大了,太偉大了…
可是你能想象嗎?就是這樣三個“笨拙”的老人,剛開始連“BGM”是什麼都不知道,連簡單的舞步都掌握不了,左右腳節奏會完全錯亂…
經過年輕人的悉心“調教”,他們竟然可以:
聽《海草》出神到不自覺地打手勢、抖腿;
拿着風車、玉米棒學小萌豬;
玩兔子發箍唱《學貓叫》, 戴着“小公舉”發箍唱“潇灑走一回” …
逐個動作學《心願便利貼》,學“比心”…
我們知道,年紀大的明星上綜藝并不罕見,但沒有一個節目,能讓我毫無違和感:天哪,這就是我爸我媽!
與其說這三位嘉賓是明星演員,不如說,他們就是我們熟知的長輩。
除了年齡跟我們的父母相近,這個節目呈現了他們最為生活的一面。
譬如說,全天下父母都有的老年人作息、唠叨、摳門…
倪萍每天晚上9點睡覺,早上6點就起床到公園遛彎,然後逛菜市場。
在菜市場,她有熟識的攤主,她熟悉家裡每個人口味,一邊買一邊念叨:我家小倩特别愛吃榴蓮;再給我拿個荔枝,我家小卷喜歡吃…
節目組安排她上高檔餐廳,點了幾個菜,就花了170元,她不大樂意:年輕人你們就敢吃,像老年人都舍不得。
不久,沙拉上桌,她又吐槽:這蔬菜咱們在菜市場買,撕吧撕吧能做成十大盤。
張晨光,則整個一念舊的老頭兒。
早晨起來,他會在廚房烤上從小吃到老的燒餅油條。
他的冰箱,幾乎就是我們每個父母的冰箱:塞得滿滿當當,瓶瓶罐罐的調料腌菜、出去吃剩打包回來的飯菜、N多過了期又舍不得丢的食物。
一塊銀鳕魚,放了5年;一瓶蜂蜜,6年了還沒吃完。
不僅吃的如此,張晨光一個包能背15年;30多年來拍戲穿過的衣服,衣櫃裡全都保留着。經紀人曾想給他捐掉,被他知道立馬“搶救”了回來。
甚至,住酒店,他還會把酒店的牙膏拖鞋都帶回家。
他們也像我們的爸媽一樣,喜歡管我們,吐槽我們不愛收拾:房間像戰場一樣…
喜歡自動代入成“親媽”,語重心長的拉着年輕人說:如果你是我兒子,我也會告訴他,一定要提高自己,真的要多讀書…
總是替年輕人操心:這孩子真不容易…
在一次錄制短視頻中,倪萍還真扮演了一回媽媽。
她系起圍裙和面,調白菜五花肉的餡兒,捏餃子。
看到“兒子”突然回來,她激動得流下了眼淚:從小吧就覺得孩子在身邊,什麼時候長大,長大了快滾出去。走了吧,媽就想,什麼時候再回來。
她說:爹娘和兒女的感情,是不會演,自然就會有的。
表面上看,這是一檔年輕人教老年人接觸新事物的節目,可從根本上講,它在讨論的是代溝,是時代高速發展下,老年人的生活窘境。
從來沒有哪個時代,像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那樣,發展如此迅猛,特别近30年來,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要說老年人,就是我們,幾天不上網,就錯過了很多熱點,不知道又有哪些新詞被發明了出來。
我們在拼命追趕潮流的時候,卻常常忘了,我們的父輩們,可能還停留在原地,被時代抛得很遠很遠了。
在節目的開頭,有這樣一些采訪畫面:
攝像機對準了街頭的老頭兒老太太,記者問:平時會使用互聯網嗎?
幾乎清一色的回答是:不會。
不會的原因,說出來挺紮心的:
我閨女不教我。
他有些時候樂意幫我一下,有些時候也會覺得我們很LOW。
我再問她的時候,她說:剛才都告訴你了,你咋又不會了?
節目組還給出了這麼一組數據:
截止到2018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為8.29億,其中10-39歲年輕人群體,占整體網民的67.8%。而60歲以上的網民占比僅6.6%,總數5470萬。
每10個60歲以上的老年人當中,僅有兩個人在使用互聯網絡。
然而,還有這麼一個讓人想不到的事實:全國老年群體中,玩互聯網短視頻的,占整個老年人的20%。
就是說,老年人是非常有意願參與到年輕人的世界中的。
正如倪萍所說:人越老,越不想被抛棄。
就如張晨光所言:上了年紀,不該腦子裡隻有灰、黑、藍,我們要讓生活多彩多姿。用興趣去連接上代與下代,那是一個最好的溝通方式。
所以你可以看到,他們第一次玩魔力濾鏡,第一次發布短視頻,都興奮得不能不已。
他們像年輕人一樣擺弄表情,覺得“我怎麼那麼好看”。他們也同樣地渴望被留言、點贊。
在努力學習的過程中,他們甚至能清楚地看到他們的不足,謙虛地承認:我們在網友的心裡真的不如這些孩子。
這個節目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可能:體力腦力的衰退,也許提高了年長者接觸智能科技的門檻,但身為晚輩的我們,完全可以帶着他們一起玩兒。
曾經,有個動畫專業畢業的80後,為讓遠在老家的父母學會用微信,手繪了一個詳盡的使用教程。
父母很快學會,與不怎麼回家的兒子加強了交流。有時,親戚朋友來家做客,父母還會拿出手機給别人看微信,自豪地說兒子教他們使用高科技。
出現在《花樣新世界》中的視頻達人楊三金,就因拍攝和老爸的生活受關注,擁有粉絲80萬。
而拍攝起初,他的老爸也是不接受的,表示“不要拍”。
那是大年初五,父親睡着了打呼,他就在旁用口技配音,整蠱爸爸,結果火了。
後來,倆人的拍攝逐漸默契。一起創作的過程,也讓他們的關系越來越鐵。
楊三金說,“慈父”變成“瓷父”“大哥”。
vlog博主馬鲨鲨,憑借“去超市找我媽的情敵”的短視頻而成名。
視頻中,她講述了媽媽懷疑父親精神出軌的故事。除卻第三視角的客觀陳述,馬鲨鲨父母的大方出鏡讓網友稱贊。
事實上,馬鲨鲨的vlog 中,相當一部分都是與父母相處的日常。
她說:他們就覺得是很真實自然地記錄生活,也很喜歡在鏡頭面前表現自己。現在很多老年人都挺放得開的。
說實話,在這個問題上,我自己也很慚愧。我也曾經因為不願意重複,“放棄”教父母使用電腦、微信、錄制視頻…
可是忽然有一天,我發現,在别人的幫忙下,他們自己竟然全都會了,他們喜歡逢年過節“發紅包”;經常編微信給我,雖然總寫錯别字;而烏鴉的推送剛發布,立馬就能收到他們點的“在看”…
也許不久的将來,就能在抖音上看到他們的直播了…
也許不少年輕人都有過類似的困擾:跟爸媽說什麼他們都不懂,他們總是轉發雞湯、謠言,幾年前的老梗,他們現在才知道…
可大家都沒意識到,最能解決這些問題的人,就是我們自己。
與其抱怨他們不會玩新玩意兒,不如親自教他們。有那個時間抱怨,為何不把耐心留給父母,給他們的視頻主頁添加一些有意義的關注?
回到這部綜藝,雖然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不夠深入,比如廣告植入有點多…
但我喜歡它探索的方式,喜歡它的口号:
讓我們帶領他們,勇闖花樣新世界,就像曾經,他們總是牽着我們的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