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哲學簡史有什麼用?哲學有什麼用,這是我被問到最多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當然有很多不同的解釋和回答,今天我用兩個比喻來談談我的理解:一個是放大鏡,一個是指南針從根本上說,哲學為我們看待世界,提供了兩個視角:一個是微觀的視角,一個是宏觀的視角放大鏡是微觀視角,讓我們看到事物更本質的東西,而指南針是宏觀世界,讓我們站到更高的視野看世界當然你也可以把指南針換成導航衛星,差不多類似的意思,我們分開來講,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看哲學簡史有什麼用?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哲學有什麼用,這是我被問到最多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當然有很多不同的解釋和回答,今天我用兩個比喻來談談我的理解:一個是放大鏡,一個是指南針。從根本上說,哲學為我們看待世界,提供了兩個視角:一個是微觀的視角,一個是宏觀的視角。放大鏡是微觀視角,讓我們看到事物更本質的東西,而指南針是宏觀世界,讓我們站到更高的視野看世界。當然你也可以把指南針換成導航衛星,差不多類似的意思,我們分開來講。
放大鏡可以讓我們在那些看似合理的地方發現問題,這就好像你有一張地圖,如果分辨率不夠高,看起來一條路是通的,但當你把地圖放大看,可能發現路中間其實有個坑。哲學的第一個價值是,可以讓我們深入問題的底層,在看似合理的地方發現問題。
我舉個例子,我之前推薦過一本書:《你為什麼而工作》,這本書讓我們反思了一個比較隐蔽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而工作?很多人的第一反應當然是“錢”。但我們再深入思考一下,我們為什麼會認為,我們是為了錢而工作,錢和工作之間是怎麼産生因果聯系的呢?這個聯系真的是必然存在的嗎?
答案是否定的。
其實,我們的思維方式其實深受環境、文化和他人價值觀的影響,就像叔本華說:我們可以做我們想做的,但不能想我們所想。在工作這件事情上,我們為了錢而工作,這個邏輯看似合理。但這個問題可以追溯到亞當·斯密的“理性經濟人”假設。這個邏輯是這樣産生的,首先,人是自私自利的,其次,人也是理性的。
所以,人不會無緣無故地為别人工作,人隻會為了對自己有利的東西而工作,而很容易想到這個東西就是“錢”。這是一個自洽的邏輯,而且有了這個邏輯為前提,經濟學和管理學還發展出了一整套組織管理和員工激勵理論。比如給予員工更多的激勵,員工就會更加拼命工作,甚至不惜生命。
但其實很少人會質疑一開始的基本假設,人真的隻是自私自利的嗎,隻會為了錢而工作嗎。顯然不一定,人當然還有可能因為其他而工作,比如成就感、榮譽、甚至僅僅是為幫助他人而獲得的某種滿足感,就像公益組織或者自願者團隊的人,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很高,滿意度也很高,但他們并沒有什麼報酬。
所以,當我們用放大鏡看待這個世界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多看似合理的因果關系,其實并不合理。當然,哲學上也提供了很多類似“放大鏡”的思維工具,比如笛卡爾的“普遍懷疑”,胡塞爾的“懸置判斷”,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分析”,以及德裡達的“解構主義”等等,從根本上說,它們都提供給了我們一套思維工具,讓我們可以深入表象的底層,去觀察和分析事物的本質。這是哲學的第一個重要的價值,我暫且把它稱之為“放大鏡”功能,從微觀視角去解構這個世界。
其次,哲學還給了我們一個指南針,讓我們可以從宏觀的視角去重新建構這個世界。這裡的指南針有兩個寓意,一個是跳出主體視角,一個是站到更宏觀的視角。當我們站到巨人的肩膀上,看到宏觀世界的運行邏輯,會發現自然的運行,并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甚至都不是以人類為中心。
這樣說可能有點抽象,我舉個例子,當你發現自己不會飛的時候,你會因此而焦慮和痛苦嗎?大概率應該不會吧。因為你很容易發現周圍的人都不會飛,你知道能不能飛不是由自己能決定的。換句話說,我們不會因為那些,自己根本無法改變的事情而痛苦,就像你不會為,你無法成為美國總統而沮喪一樣。
但另外一方面,當你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了,卻依然沒有獲得成功,依然沒有賺到錢的時候,大多數人會陷入焦慮和痛苦。這種痛苦可能來自于,你的朋友鄰居比你更成功;也可能來自對自己無能的抱怨。因為你覺得努力和成功之間,應該有很強的因果關系,而原因隻是因為你付出了努力而已。就像雷軍說,努力是成功的前置條件,但遠不是決定性因素。
這裡我們可以把視野拉高兩個維度,第一個,從更長的時間維度來看,某件事的成敗在1年後10年後再看,或許是完全不一樣的心态,當前的失敗或許正是未來成功的階梯,相反也是,這是在時間維度上。
第二個維度,如果我們再跳出自我的視角,你會發現,一個人所能掌控的事情是非常少的,我們之所以會因為自己的不成功而痛苦,是因為我們認為,自己本來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我們會高估其中的必然性,而低估世界的随機性。從自然或者萬物的角度來看,人尤其是個人能掌控的東西并不多。
古希臘斯多葛學派說:接受你不能改變的,改變你可以改變的。
莊子說: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
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
古老的智慧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能從更大視角來看待自己和自己的行為,你會更加豁達和清醒,不至于被眼前的利益得失,和他人的情緒所左右,你的努力本身才是你人生意義的來源,而不是成功。每個人默認看世界都有主體視角,但自我的主體視角往往是有偏見的,甚至人類的理性視角也是有局限的。
就像哲學家培根說:自然遠勝人的感官和理解力很多倍,我們所迷戀的一切沉思、揣測和解釋都是似是而非的,隻是旁人沒有注意到而已。
當然哲學還會讓我們去思考人生的意義,存在的價值,人生的幸福,權力的形成,自由和道德等等這些宏大的主題,思考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得某個确定的答案,而是為了在思考中,反思自我,重新構建我們對世界的認識。
好了,回到我們今天的話題,哲學有什麼用,我用了兩個比喻,放大鏡和指南針,當然這也是極簡化的理解,遠遠不能概況哲學的全部價值,我隻是提供了兩個視角,今天就跟大家聊這麼多,更多精彩的内容,歡迎持續關注我,也歡迎和我一起,走進哲學的世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