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年高考文言實詞解釋與句子翻譯?知識清單 120個常見文言實詞的含義,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曆年高考文言實詞解釋與句子翻譯?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知識清單 120個常見文言實詞的含義
1.愛
動詞
①親愛,愛護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②喜愛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③吝惜,舍不得
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齊桓晉文之事》)
2.安
(1)形容詞
①安穩
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②安适,安逸
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動詞
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曹刿論戰》)
3.被
讀音一:bèi
動詞,覆蓋
未幾,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促織》)
讀音二:pī,同“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陳涉世家》)
②披散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屈原列傳》)
4.倍
動詞
①同“背”,違背,背叛
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鴻門宴》)
②加倍,在原數基礎上增加相同的數量
每逢佳節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其實亦百倍。(《六國論》)
5.本
(1)名詞
①草木的根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②根本
蓋亦反其本矣?(《齊桓晉文之事》)
(2)動詞,考察,探究
抑本其成敗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五代史伶官傳序》)
6.鄙
(1)名詞,邊邑
越國以鄙(活用為動詞)遠,君知其難也。(《燭之武退秦師》)
(2)形容詞,淺陋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曹刿論戰》)
7.兵
(1)名詞
①兵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過秦論》)
兵革非不堅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士兵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木蘭詩》)
③軍隊
秦發兵擊之。(《屈原列傳》)
④戰争
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揚州慢》)
⑤戰略戰術,用兵策略
故上兵伐謀。(《謀攻》)
(2)動詞,用兵器殺死
左右欲兵之。(《史記·伯夷列傳》)
8.病
(1)名詞,重病,泛指疾病
今病小愈,趨造于朝。(《孟子·公孫醜下》)
(2)動詞
①生病,患病
未果,尋病終。(《桃花源記》)
②擔心,憂慮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語·衛靈公》)
(3)形容詞
①困苦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種樹郭橐駝傳》)
②疲勞
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孟子·公孫醜上》)
9.察
(1)動詞
①觀察,觀看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②看清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齊桓晉文之事》)
③考證,考察
衆惡之,必察焉。(《論語·衛靈公》)
④明察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論戰》)
⑤經考察後予以推舉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陳情表》)
(2)形容詞,精明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漢書·東方朔傳》)
10.朝
讀音一:cháo
(1)動詞,朝見,朝拜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鄒忌諷齊王納谏》)
(2)名詞
①朝廷
于是入朝見威王。(《鄒忌諷齊王納谏》)
②朝代,指整個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蜀相》)
讀音二:zhāo
名詞,早晨
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三峽》)
11.曾
讀音一:céng
(1)形容詞,同“層”,層層,重疊
蕩胸生曾雲。(《望嶽》)
(2)副詞,曾經
似曾相識燕歸來。(《浣溪沙》)
讀音二:zēng
(1)形容詞,(親屬關系)中間隔兩代的
王司徒婦,鐘氏女,太傅曾孫。(《世說新語·賢媛》)
(2)動詞,同“增”,增加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2.乘
讀音一:chéng
動詞
①駕馭,乘坐
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鐘山記》)
②登上
乘彼垝垣,以望複關。(《詩經·衛風·氓》)
③冒
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登泰山記》)
④趁着,憑借,利用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讀音二:shèng
名詞,一車四馬的總稱。特指配有一定數量兵士的兵車
然秦以區區之地,緻萬乘之勢。(《過秦論》)
13.誠
名詞,誠心
帝感其誠。(《愚公移山》)
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
14.除
(1)名詞,門與屏(今所謂照壁)之間的通道
從至雍棫陽宮,扶辇下除。(《蘇武傳》)
(2)動詞
①去掉,除去
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驽鈍,攘除奸兇。(《出師表》)
②整治,修整
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周易》)
③授官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陳情表》)
15.辭
(1)名詞
①言辭,文辭
其文約,其辭微。(《屈原列傳》)
②托辭,借口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論語·季氏》)
③命令
近者奉辭伐罪。(《資治通鑒》)
④古代的一種文體
歸去來兮辭
(2)動詞
①告别,辭别
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門宴》)
②推辭,不接受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③回避
大禮不辭小讓。(《鴻門宴》)
16.從
讀音一:cóng
(1)動詞
①跟從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狼》)
②依順,聽從
“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燭之武退秦師》)
③參與,參加
弟走從軍阿姨死。(《琵琶行并序》)
④追趕
佯北勿從。(《孫子兵法·軍争》)
⑤靠近,緊挨着
樊哙從良坐。(《鴻門宴》)
(2)名詞
①随從
其從如雲。(《詩經·齊風·敝笱》)
②指堂房親屬
贈從弟
讀音二:zòng
形容詞,後作“縱”,南北方向。也特指合縱(用作名詞)
于是從散約敗,争割地而賂秦。(《過秦論》)
17.殆
形容詞,危險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莊子》)
18.當
讀音一:dāng
動詞
①相抵,相當
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屈原列傳》)
②對等,比得上
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鴻門宴》)
③占據,把守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④主持,掌握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谏太宗十思疏》)
⑤判處
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近臣,當死。(《蘇武傳》)
⑥應當
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答司馬谏議書》)
⑦承受
身當恩遇常輕敵。(《燕歌行并序》)
⑧對着,正對着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短歌行》)
西當太白有鳥道。(《蜀道難》)
讀音二:dàng
(1)動詞,當作
安步以當車。(《戰國策·齊策》)
(2)形容詞,适宜,适合
将獻公堂,惴惴恐不當意。(《促織》)
讀音三:cháng
動詞,同“嘗”,嘗試。
當察亂何自起?(《墨子·兼愛》)
19.道
(1)名詞
①道路
西當太白有鳥道。(《蜀道難》)
②手段,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③風尚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④思想,學說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送東陽馬生序》)
⑤天道,自然的規律
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⑥治國的正道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動詞
①取道
從郦山下,道芷陽間行。(《鴻門宴》)
②說,講
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齊桓晉文之事》)
③同“導”,引導
乘骐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離騷》)
20.得
(1)名詞,收獲
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一之得。(《促織》)
(商賈)亡農夫之苦,有阡陌之得。(《論貴粟疏》)
(2)動詞
①取得,獲得
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河中石獸》)
②具備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勸學》)
③能夠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④同“德”,感恩,感激
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魚我所欲也》)
(3)形容詞
①合适,正确
此言得之。(《六國論》)
②得意
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蘭亭集序》)
21.度
讀音一:dù
(1)名詞
①計量長短的标準或工具
甯信度,無自信也。(《韓非子》)
②标準,限度
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谏太宗十思疏》)
③制度,法度
内立法度,務耕織。(《過秦論》)
④氣度,常态
卒起不意,盡失其度。(《史記·刺客列傳》)
⑤計劃
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答司馬谏議書》)
(2)量詞,次,回,個
崔九堂前幾度聞。(《江南逢李龜年》)
(3)動詞
①譜寫,創制(歌曲)
予懷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揚州慢》)
②渡過,越過
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
讀音二:duó
動詞
①丈量
度,然後知長短。(《齊桓晉文之事》)
②估計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③考慮
王請度之!(《齊桓晉文之事》)
度義而後動。(《答司馬谏議書》)
22.非
(1)形容詞,不對的,錯誤的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歸去來兮辭并序》)
(2)動詞
①譏評,責難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問說》)
②違背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顔淵》)
23.複
(1)動詞
①回來
回朕車以複路兮,及行迷之未遠。(《離騷》)
②恢複
師道之不複,可知矣。(《師說》)
③回答,答複
不敢出一言以複。(《送東陽馬生序》)
④報複
謂申包胥曰:“我必複楚國。”(《左傳》)
⑤彌補,補救
學不學,複衆人之所過。(《老子》)
(2)形容詞
①雙層
紅羅複鬥帳,四角垂香囊。(《孔雀東南飛并序》)
②繁複,重複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遊山西村》)
24.負
動詞
①以背載物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齊桓晉文之事》)
②承載,承擔
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阿房宮賦》)
③依靠,仗恃,憑借
昔秦人負恃其衆,貪于土地。(《左傳》)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與朱元思書》)
④辜負,對不起
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谏逐客書》)
⑤背棄,違背
負約,更立沛公為漢王。(《史記·高祖本紀》)
⑥失敗
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六國論》)
25.蓋
(1)名詞,傘蓋
今已亭亭如蓋矣。(《項脊軒志》)
(2)動詞
①遮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敕勒歌》)
②勝過,超過
力拔山兮氣蓋世。(《史記·項羽本紀》)
26.故
(1)名詞
①緣故,原因
既克,公問其故。(《曹刿論戰》)
②交情
君安與項伯有故?(《鴻門宴》)
(2)形容詞,舊的,原來的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念奴嬌·赤壁懷古》)
(3)動詞,衰老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顔色故。(《琵琶行并序》)
27.固
(1)名詞,險要的地勢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過秦論》)
(2)動詞
①鞏固,安定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堅守,安守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靈公》)
(3)形容詞
①固執,頑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愚公移山》)
②堅固
根不固而求木之長。(《谏太宗十思疏》)
28.顧
動詞
①回頭,回頭看
車中不内顧,不疾言,不親指。(《論語·鄉黨》)
②看,視
但蟋蟀籠虛,顧之則氣斷聲吞。(《促織》)
③看望,拜訪
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出師表》)
④照顧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經·魏風·碩鼠》)
⑤顧慮,考慮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與妻書》)
29.歸
動詞
①女子出嫁
後五年,吾妻來歸。(《項脊軒志》)
②返回
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③歸還
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孟子·盡心上》)
④歸向,歸附
而皆背晉以歸梁。(《五代史伶官傳序》)
⑤同“饋”,贈送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詩經·邶風·靜女》
30.國
名詞
①國家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②國都,京城
去國懷鄉。(《嶽陽樓記》)
③地區,地域
逝将去女,适彼樂國。(《詩經·魏風·碩鼠》)
31.過
(1)動詞
①走過,經過
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②勝過,超過
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促織》)
③拜訪,探望
子之歸,不我過。(《詩經·召南·江有汜》)
④犯過錯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⑤責備
聞大王有意督過之。(《鴻門宴》)
(2)名詞,過失,過錯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
32.何
讀音一:hé
動詞,問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過秦論》)
讀音二:hè
動詞,同“荷”,背,扛
爾牧來思,何蓑何笠。(《詩經·小雅·無羊》)
33.恨
(1)名詞,怨恨,遺憾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長恨歌》)
(2)動詞
①遺憾,後悔
未嘗不歎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
②怨恨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兵車行》)
34.胡
(1)名詞,泛指我國古代北方或西方的少數民族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過秦論》)
(2)代詞
①什麼
國胡以饋之?(《論積貯疏》)
②為什麼,怎麼
田園将蕪胡不歸?(《歸去來兮辭并序》)
35.患
(1)名詞
①憂患,禍害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五代史伶官傳序》)
②災難
有備無患。(《尚書》)
(2)動詞,擔憂,憂慮
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屈原列傳》)
36.或
代詞,有的(有的人,有的事物)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六國論》)
37.疾
(1)名詞
①病,疾病
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墨子·兼愛》)
②痛苦,疾苦
凡牧民者,必知其疾。(《管子》)
③毛病,缺點
必為有竊疾矣。(《墨子·公輸》)
(2)動詞
①生病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大道之行也》)
②憎恨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訴于王。(《齊桓晉文之事》)
③痛心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屈原列傳》)
④妒忌
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3)形容詞
①急速,快捷
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三峽》)
②勁疾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勸學》)
38.及
動詞
①追趕
懷王悔,追張儀,不及。(《屈原列傳》)
②到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桃花源記》)
③來得及
悲守窮廬,将複何及!(《誡子書》)
④比得上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谏》)
39.即
動詞
①就,靠近
匪來貿絲,來即我謀。(《詩經·衛風·氓》)
②登上(帝位)
昭帝即位,數年,匈奴與漢和親。(《蘇武傳》)
40.既
動詞,完了,盡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餘哉!”(《進學解》)
41.假
讀音一:jiǎ
(1)動詞
①借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送東陽馬生序》)
②憑借,借助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勸學》)
③寬容
願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戰國策》)
(2)形容詞
①虛假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
②非正式的,代理的
武與副中郎将張勝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餘人俱。(《蘇武傳》)
讀音二:jià
名詞,假期
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孔雀東南飛并序》)
42.間
讀音一:jiān
(1)名詞
①中間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奉命于危難之間。(《出師表》)
②一會兒
少間,簾内擲一紙出。(《促織》)
(2)量詞,用來計量房屋的間數
安得廣廈千萬間。(《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讀音二:jiàn
(1)名詞,空隙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庖丁解牛》)
(2)動詞
①離間
讒人間之,可謂窮矣。(《屈原列傳》)
②參與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刿論戰》)
③間隔,隔斷
遂與外人間隔。(《桃花源記》)
43.見
讀音一:jiàn
動詞
①看見,看到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師說》)
②會見,谒見,拜見
項伯即入見沛公。(《鴻門宴》)
曹刿請見。(《曹刿論戰》)
讀音二:xiàn
動詞
①引見,使……見
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論語·微子》)
②同“現”,顯現
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
44.解
動詞
①剖開,特指解剖動物的肢體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②解除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短歌行》)
③解釋,解答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④理解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說》)
45.就
動詞
①趨,赴
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與妻書》)
②接近,靠近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砺則利。(《勸學》)
③就職,赴任
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陳情表》)
④擔任
陳力就列,不能者止。(《論語·季氏》)
⑤成就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谏逐客書》)
46.舉
(1)動詞
①舉起,擡起
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齊桓晉文之事》)
②拿
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六國論》)
③發動,興起
舉大計亦死。(《陳涉世家》)
④攻克,占領
戍卒叫,函谷舉。(《阿房宮賦》)
⑤推薦,選拔
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陳情表》)
⑥成功
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舉!(《孔雀東南飛并序》)
⑦施行
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答司馬谏議書》)
(2)形容詞
①全,合
大喜,籠歸,舉家慶賀。(《促織》)
②盡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鴻門宴》)
47.絕
(1)動詞
①斷絕
餘音袅袅,不絕如縷。(《赤壁賦》)
②橫渡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
③越過,穿過
可以橫絕峨眉巅。(《蜀道難》)
(2)形容詞
①達到極點,沒人能趕上的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與朱元思書》)
②陡峭的
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鐘山記》)
③與世隔絕的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
48.堪
動詞
①能忍受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十二章》)
②勝任
不堪吏人婦,豈合令郎君?(《孔雀東南飛并序》)
③能夠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49.克
動詞
①戰勝,攻下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論戰》)
②成功,完成
以此圖功,何功不克?(《為徐敬業讨武曌檄》)
③能夠
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谏太宗十思疏》)
④克制,約束
克己複禮為仁。(《<論語>十二章》)
50.類
(1)名詞
①種類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蘭亭集序》)
②事物
舉類迩而見義遠。(《屈原列傳》)
(2)動詞,類似,相似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項脊軒志》)
51.憐
動詞
①哀憐,同情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史記·項羽本紀》)
②疼愛,憐愛
若甚憐焉,而卒以禍。(《種樹郭橐駝傳》)
52.彌
形容詞,滿,遍
夜雪初霁,荠麥彌望。(《揚州慢》)
53.莫
讀音一:mù
名詞,同“暮”
莫春者,春服既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讀音二:mò
(1)動詞,沒有,無
天保定爾,以莫不興。(《詩經·小雅·天保》)
(2)代詞,沒有什麼(誰)
砉然向然,奏刀
然,莫不中音。(《庖丁解牛》)
54.乃
代詞,你(們),你(們)的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傳序》)
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55.内
讀音一:nèi
名詞
①裡面
少間,簾内擲一紙出。(《促織》)
②内部,常指國内、朝廷内
内立法度,務耕織。(《過秦論》)
③内心
見不賢而内自省也。(《<論語>十二章》)
讀音二:nà
動詞,同“納”,接納
距關,毋内諸侯。(《鴻門宴》)
56.期
讀音一:qī
(1)名詞,限定或約定的時間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陳涉世家》)
(2)動詞
①約定
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②期求
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歸去來兮辭并序》)
③至,及
況修短随化,終期于盡!(《蘭亭集序》)
讀音二:jī
名詞,一周年
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鄒忌諷齊王納谏》)
57.奇
讀音一:qí
(1)形容詞
①特殊的,不平常的
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六國論》)
②出人意料的
則出奇兵擊之。(《失街亭》)
(2)動詞,認為出衆,看重
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益奇之。(《促織》)
讀音二:jī
(1)形容詞,命運不好,運氣不好,常“數奇”連用
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史記·李将軍列傳》)
(2)名詞,零數、餘數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核舟記》)
58.遷
動詞
①遷移
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答司馬谏議書》)
②調動官職,一般指升官,有時也指降職
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谪意。(《琵琶行并序》)
③放逐,流放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過秦論》)
④改變,改動
情随事遷,感慨系之矣。(《蘭亭集序》)
59.請
動詞
①請求,希望對方做某事
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齊桓晉文之事》)
②請人允許自己做某事
我雖不敏,請嘗試之。(《齊桓晉文之事》)
③谒見
公卿相造請禹,禹終不報謝。(《史記·酷吏列傳》)
④邀請,約請
顧榮在洛陽,嘗應人請。(《世說新語》)
⑤請教,請示
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送東陽馬生序》)
⑥敬辭,用以代替某些動詞,表示恭敬、慎重
請其矢,盛以錦囊。(《五代史伶官傳序》)
60.窮
(1)形容詞
①處境窘困,走投無路
讒人間之,可謂窮矣。(《屈原列傳》)
②不得志,不顯貴;與“達”相對
君子亦有窮乎?(《論語》)
③貧困,生活困苦,缺少财物;與“富”相對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④窮盡
子子孫孫無窮匮也。(《愚公移山》)
(2)動詞,走到盡頭
複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61.去
(1)動詞
①離開
欲呼張良與俱去。(《鴻門宴》)
②距離
彭澤去家百裡。(《歸去來兮辭并序》)
③除掉,去掉
非秦者去,為客者逐。(《谏逐客書》)
④前往,到……去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歸園田居》(其一)〕
(2)形容詞,過去的
我從去年辭帝京,谪居卧病浔陽城。(《琵琶行并序》)
62.勸
動詞
①鼓勵
惡(wū)得不禁惡(è)而勸愛。(《墨子·兼愛》)
②勸說,勸告
勸君更盡一杯酒。(《送元二使安西》)
63.卻
(1)動詞
①使……退,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六國論》)
②推辭,拒絕
王者不卻衆庶,故能明其德。(《谏逐客書》)
③回頭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2)助詞,用在動詞後,表示完成
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傷田家》)
64.如
動詞
①往,到……去
沛公起如廁。(《鴻門宴》)
②順
果不如先願,又非君所詳。(《孔雀東南飛并序》)
③如同,好像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記》)
④及,比得上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鴻門宴》)
65.若
動詞
①如,像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齊桓晉文之事》)
②及,比得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谏》)
66.善
(1)形容詞
①好的,善良的
咨诹善道,察納雅言。(《出師表》)
②友好,親善
不如因善遇之。(《鴻門宴》)
(2)名詞
①好人,好事,好的行為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勸學》)
②好的方法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前一個“善”)(《謀攻》)
(3)動詞
①長于,擅于
自言身化促織,輕捷善鬥。(《促織》)
②做好,處理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
③羨慕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歸去來兮辭并序》)
④同“繕”,修治;揩拭
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
⑤表示應諾
王曰:“善。”(《鄒忌諷齊王納谏》)
67.少
讀音一:shǎo
(1)形容詞
時間短,不久
及少日,眷然有歸欤之情。(《歸去來兮辭并序》)
(2)動詞
①數量少,與“多”相對
山多石,少土。(《登泰山記》)
②缺少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③削減,減少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衆建諸侯而少其力。(《治安策》)
④瞧不起,輕視
議者以此少之。(《晉書·陳壽傳》)
讀音二:shào
(1)名詞,青年,少年
群賢畢至,少長鹹集。(《蘭亭集序》)
(2)形容詞,年少,年輕
且臣少仕僞朝。(《陳情表》)
68.涉
動詞
①渡水
送子涉淇,至于頓丘。(《詩經·衛風·氓》)
②進入,到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左傳》)
③經過,經曆
厲士利械,則涉難而不匮。(《管子》)
④遊玩,遊覽
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歸去來兮辭并序》)
⑤閱覽
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孫權勸學》)
69.勝
(1)名詞,勝利
此五者,知勝之道也。(《謀攻》)
(2)動詞
①戰勝,取勝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六國論》)
②勝過,超過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定風波》)
③承受
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鴻門宴》)
(3)形容詞
①美好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嶽陽樓記》)
②盡
刑人如恐不勝。(《鴻門宴》)
70.識
讀音一:shí
(1)動詞
①懂得,知道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②認識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琵琶行并序》)
③識别,覺察
新婦識馬聲,蹑履相逢迎。(《孔雀東南飛并序》)
(2)名詞,知識,見識
非問無以廣識。(《問說》)
讀音二:zhì
動詞,知道
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石鐘山記》)
71.使
(1)動詞
①命令,派遣
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原列傳》)
②叫,讓
試使鬥而才。(《促織》)
③主使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五人墓碑記》)
④使喚
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齊桓晉文之事》)
⑤緻使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阿房宮賦》)
⑥出使
是時屈原既疏,不複在位,使于齊。(《屈原列傳》)
(2)名詞
①古代官名
又囑學使俾入邑庠。(《促織》)
②使者
兵交,使在其間可也。(《左傳》)
72.是
(1)形容詞,正确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歸去來兮辭并序》)
(2)動詞
①認為正确
自是者不彰。(《老子》第二十四章)
是而不見可悔故也。(《答司馬谏議書》)
②是,判斷詞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73.适
讀音一:shì
(1)動詞
①往,到
餘自齊安舟行适臨汝。(《石鐘山記》)
②出嫁
貧賤有此女,始适還家門。(《孔雀東南飛并序》)
③順從,依照
處分适兄意,那得自任專!(《孔雀東南飛并序》)
④适合,适宜
快意當前,适觀而已矣。(《谏逐客書》)
(2)形容詞,閑适,舒暢
向晚意不适,驅車登古原。(《樂遊原》)
讀音二:zhé
動詞,同“谪”,官吏被貶職或流放到邊遠地區
誼既以适去,意不自得,乃度湘水,為賦以吊屈原。(《漢書·賈誼傳》)
74.書
(1)動詞,書寫、記載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書。(《與妻書》)
(2)名詞
①文字
故好書者衆矣,而倉颉獨傳者,壹也。(《荀子·解蔽》)
②書信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石壕吏》)
③文書,名冊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木蘭詩》)
④書籍
家貧,無從緻書以觀。(《送東陽馬生序》)
⑤《尚書》的專稱
《書》曰:“滿招損,謙得益。”(《五代史伶官傳序》)
75.孰
(1)動詞,成熟
寒暑和節,而五谷以時孰。(《荀子·富國》)
(2)形容詞,同“熟”,仔細
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鄒忌諷齊王納谏》)
76.屬
讀音一:shǔ
(1)名詞
①類
忠之屬也。(《曹刿論戰》)
②等,輩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③親屬
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與妻書》)
(2)動詞,歸屬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并序》)
讀音二:zhǔ
動詞
①連接
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三峽》)
②跟随
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史記·項羽本紀》)
③撰寫
屈平屬草稿未定。(《屈原列傳》)
④同“囑”,囑托
屬予作文以記之。(《嶽陽樓記》)
⑤勸請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赤壁賦》)
77.數
讀音一:shù
名詞
①數目,數量
五陵年少争纏頭,一曲紅绡不知數。(《琵琶行并序》)
②算術
三曰六藝:禮、樂、射、禦、書、數。(《周禮》)
③天數,命運
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
④技藝、方術
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孟子》)
⑤數詞,表示約數
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五代史伶官傳序》)
讀音二:shǔ
動詞
①點數,計算
天下人之不當死而死與不願離而離者,不可數計。(《與妻書》)
②列舉罪狀,加以責備
鄭公孫黑将作亂……(子産)使吏數之。(《左傳》)
讀音三:cù
形容詞,密
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孟子·梁惠王上》)
78.率
動詞
①率領,帶領
率疲弊之卒,将數百之衆,轉而攻秦。(《過秦論》)
②遵循,沿着
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治平篇》)
79.說
讀音一:shuō
(1)動詞
①說明,解釋
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念奴嬌·過洞庭》)
②講,談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琵琶行并序》)
(2)名詞
①說法,言論
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
②文體的一種,側重議論
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贻之。(《師說》)
讀音二:shuì
動詞,勸說,說服
鲰生說我曰:“距關,毋内諸侯。”(《鴻門宴》)
讀音三:yuè,同“悅”,愉快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二章》)
80.私
(1)形容詞
①私人的,自己的
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谏逐客書》)
②暗中,不公開的
私見張良,具告以事。(《鴻門宴》)
(2)動詞,偏愛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谏》)
81.素
(1)名詞
①白色的絹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孔雀東南飛并序》)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唐雎不辱使命》)
②一向,平素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鴻門宴》)
(2)形容詞
①白色的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三峽》)
②樸素的,不加修飾的
其事素而不飾。(《淮南子》)
82.湯
讀音一:tāng
名詞
①熱水
媵人持湯沃灌。(《送東陽馬生序》)
②殷商的建立者
中述湯、武,以刺世事。(《屈原列傳》)
讀音二:shāng
湯湯:水大流急的樣子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嶽陽樓記》)
83.涕
(1)名詞,眼淚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離騷》)
(2)動詞,流眼淚,哭泣
兒涕而去。(《促織》)
84.徒
(1)名詞
①指服勞役的犯人
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過秦論》)
②同類的人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③門徒,弟子
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齊桓晉文之事》)
(2)動詞,裸露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雎不辱使命》)
85.亡
讀音一:wáng
動詞
①逃跑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②失去,丢失
秦無亡矢遺镞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過秦論》)
③滅亡
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六國論》)
④死亡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世說新語》)
讀音二:wú
動詞,同“無”
終不得歸漢,空自苦亡人之地。(《蘇武傳》)
86.王
讀音一:wáng
名詞
①天子,帝王
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答司馬谏議書》)
②封建時候的最高爵位
王侯将相甯有種乎!(《陳涉世家》)
③戰國時期諸侯國的統治者
魏王贻我大瓠之種。(《五石之瓠》)
讀音二:wàng
動詞,稱王
沛公欲王關中。(《鴻門宴》)
87.望
(1)動詞
①向遠處看
下視其轍,登轼而望之。(《曹刿論戰》)
②盼望,期望
日夜望将軍至,豈敢反乎!(《鴻門宴》)
③臨近
并、汾喬木,望秋先隕。(《夢溪筆談·采草藥》)
(2)名詞
①名望,聲望
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送東陽馬生序》)
②農曆的每月十五日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賦》)
88.惡
讀音一:è
(1)名詞
①壞事,罪惡
故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後一個“惡”)(《墨子·兼愛》)
②壞人,惡人
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谏太宗十思疏》)
(2)形容詞
①醜陋,樣子難看
花過而采,則根色黯惡。(《夢溪筆談·采草藥》)
②壞,不好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裡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讀音二:wù
(1)動詞
①讨厭,憎恨
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
②嫉妒
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資治通鑒》)
(2)形容詞,羞恥
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醜上》)
89.微
(1)形容詞
①隐蔽,不清晰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夢遊天姥吟留别》)
②輕
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庖丁解牛》)
③卑賤
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陳情表》)
④含蓄隐晦
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屈原列傳》)
(2)動詞,沒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燭之武退秦師》)
90.悉
(1)動詞
①盡
懷王乃悉發國中兵。(《屈原列傳》)
②知道,了解
不登此台,不悉此瀑之勝!(《徐霞客遊記》)
(2)形容詞,詳盡的,全面的
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出師表》)
91.相
讀音:xiànɡ
(1)名詞
①相貌
兒已薄祿相,幸複得此婦。(《孔雀東南飛并序》)
②扶助盲人的人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則将焉用彼相矣?(《論語·季氏》)
③諸侯祭祀、會盟或朝見天子時,主持贊禮的司儀官
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④官名,指相國、丞相
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鴻門宴》)
(2)動詞
①觀察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離騷》)
②輔助
周公相成王。(《尚書》)
92.謝
動詞
①道歉,請罪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
單于視左右而驚,謝漢使曰:“武等實在。” (《蘇武傳》)
②推辭,謝絕
阿母謝媒人。(《孔雀東南飛并序》)
③辭别
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孔雀東南飛并序》)
④感謝
哙拜謝,起,立而飲之。(《鴻門宴》)
⑤告訴,告知
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東南飛并序》)
⑥問候
使君謝羅敷:“甯可共載不?”(《陌上桑》)
⑦凋謝,衰亡
及花之既謝,亦可告無罪于主人矣。(《芙蕖》)
93.信
讀音一:xìn
(1)形容詞
①言語真實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②實情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論戰》)
③可靠的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過秦論》)
(2)名詞
①信用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論戰》)
②使者
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孔雀東南飛并序》)
(3)動詞
①相信
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②信任
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屈原列傳》)
讀音二:shēn,同“伸”
動詞
①伸張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三國志·蜀書》)
②伸展
狼欣然從之,信足先生。(《中山狼傳》)
94.興
讀音一:xīng
動詞
①起身
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詩經·衛風·氓》)
②興起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赤壁賦》)
③興盛
大楚興,陳勝王。(《陳涉世家》)
④發動,調動
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後快于心與?(《齊桓晉文之事》)
讀音二:xìng
名詞,興趣,興緻
乘興而行,興盡而反。(《晉書》)
95.行
讀音一:xíng
(1)動詞
①行走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師說》)
②運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觀滄海》)
③經,曆
行年四歲,舅奪母志。(《陳情表》)
④前往
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列傳》)
⑤實行,施行
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贻之。(《師說》)
(2)名詞
①古詩的一種體裁
《琵琶行》《兵車行》
②行為,品行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
③動作
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
讀音二:háng
(1)名詞
①道路
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詩經·豳風·七月》)
②行列,隊伍
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出師表》)
③輩
漢天子吾丈人行也。(《蘇武傳》)
(2)量詞
出門登車去,涕落百餘行。(《孔雀東南飛并序》)
96.幸
(1)動詞
①指君主寵愛女子
今入關,财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鴻門宴》)
②皇帝到某處
缦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③希望
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孔雀東南飛并序》)
(2)形容詞,幸運
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與妻書》)
97.修
(1)動詞
①修建,修造
乃重修嶽陽樓。(《嶽陽樓記》)
②修理
内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過秦論》)
③整治,治理
外結好孫權,内修政理。(《隆中對》)
④修養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大學之道》)
⑤修訂,修改
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答司馬谏議書》)
⑥編纂,編寫
修書累紙,意寄殷勤。(《世說新語》)
⑦學習,研究
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韓非子》)
(2)形容詞
①善,美好
紛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離騷》)
②長,高
況修(長)短随化,終期于盡!(《蘭亭集序》)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高)竹。(《蘭亭集序》)
98.徐
形容詞,遲緩
遂于蒿萊中側聽徐行。(《促織》)
99.許
(1)動詞
①答應
“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燭之武退秦師》)
②贊同
雜然相許。(《愚公移山》)
③認可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齊桓晉文之事》)
④期望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鬓已先斑。(《書憤》)
(2)名詞,地方,處所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五柳先生傳》)
(3)數詞,表示不定數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核舟記》)
100.陽
(1)名詞
①太陽,陽光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②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登泰山記》)
③古代哲學概念,“陰”的對立面
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呂氏春秋》)
(2)動詞,同“佯”,假裝
則陽收其身,而實疏之。(《韓非子》)
101.要
讀音一:yào
(1)名詞,綱要,關鍵
記事者必提其要。(《進學解》)
(2)動詞
①總括,概括
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治平篇》)
②想要,希望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石灰吟》)
讀音二:yāo
(1)名詞,同“腰”
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墨子·兼愛中》)
(2)動詞
①同“邀”,邀請
張良出,要項伯。(《鴻門宴》)
②要挾,脅迫
臧武仲以防求為後于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論語·憲問》)
③相約
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孔雀東南飛并序》)
④求取
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02.宜
(1)動詞,應該,應當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國論》)
(2)形容詞,适宜,合适
世易時移,變法宜矣。(《呂氏春秋》)
103.遺
讀音一:yí
動詞
①遺失,丢失
秦無亡矢遺镞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過秦論》)
②遺留
此三者,吾遺恨也。(《五代史伶官傳序》)
③舍棄,放棄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師說》)
讀音二:wèi
動詞,送給,給予
既至匈奴,置币遺單于。(《蘇武傳》)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涉江采芙蓉》)
104.贻
動詞
①贈送
作《師說》以贻之。(《師說》)
②遺留
贻笑大方。
105.易
(1)名詞,書名,《易經》簡稱《易》
(2)動詞
①交換
我非愛其财而易之以羊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改變
根拳而土易。(《種樹郭橐駝傳》)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谏逐客書》)
③輕視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韓非子》)
④代替,替換
以亂易整,不武。(《燭之武退秦師》)
(3)形容詞,容易
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谏太宗十思疏》)
106.陰
(1)名詞
①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愚公移山》)
②陰影,影子
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呂氏春秋》)
③古代哲學概念,與“陽”相對
衡善機巧,猶緻思于天文陰陽曆算。(《張衡傳》)
(2)形容詞
①昏暗
朝晖夕陰,氣象萬千。(《嶽陽樓記》)
②陰冷
陰風怒号,濁浪排空。(《嶽陽樓記》)
③陰險
而陰賊險狠,與人異趣。(《辨奸論》)
107.右
名詞
①右邊
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蘭亭集序》)
②古人在地理上以西為右
姜伯約屢出隴右。(《檄蜀文》)
③上,高
舉……一切異狀遍試之,無出其右者。(《促織》)
108.再
數詞
①兩次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六國論》)
②第二次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論戰》)
109.造
動詞
①到
徑造廬訪成,視成所蓄。(《促織》)
②修建,建造
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雁蕩山》)
③制訂
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原列傳》)
110.知
讀音一:zhī
(1)名詞
①知覺
而死後之有知無知,與得見不得見,又卒難明也。(《祭妹文》)
②知識
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大學之道》)
(2)動詞
①知道,知曉
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石鐘山記》)
②主持,管理
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勾踐滅吳》)
③了解
居則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④識别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⑤交好
虞常在漢時,素與副張勝相知。(《蘇武傳》)
讀音二:zhì
同“智”,名詞,見識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
111.緻
(1)名詞,意态,情趣
所以興懷,其緻一也。(《蘭亭集序》)
(2)動詞
①送達
其遣谒者巡行天下,存問緻賜。(《漢書》)
②表達
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緻志焉。(《屈原列傳》)
③招緻,招引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緻天下之士。(《過秦論》)
④得到
家貧,無從緻書以觀。(《送東陽馬生序》)
⑤到,達到
然秦以區區之地,緻萬乘之勢。(《過秦論》)
⑥招緻
女行無偏斜,何意緻不厚?(《孔雀東南飛并序》)
112.質
(1)動詞
①抵押,做抵押品
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戰國策》)
②詢問
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送東陽馬生序》)
(2)名詞
①抵押品,指作為保證的人或物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戰國策》)
②本質,資質
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送東陽馬生序》)
③同“贽”,見面禮
乃令張儀詳去秦,厚币委質事楚。(《屈原列傳》)
(3)形容詞,質樸、樸實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論語>十二章》)
113.治
(1)動詞
①治理,管理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大學之道》)
②整治
今治水軍八十萬衆,方與将軍會獵于吳。(《資治通鑒》)
③醫治
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世說新語》)
④對抗
其相生也,所以相繼也;其相克也,所以相治也。(《洪範傳》)
⑤懲處,處置
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出師表》)
(2)形容詞,治理得好,太平,與“亂”相對
于是舉士五人任官,齊國大治。(《戰國策》)
114.諸
形容詞,衆
家中諸母皆通文,有不解處,望請其指教。(《與妻書》)
115.賊
(1)名詞
①禍患,禍害
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論積貯疏》)
②作亂叛國的人
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五代史伶官傳序》)
③搶劫或偷竊财物的人
天下甯有白頭賊乎?(《晉書》)
(2)動詞
①傷害
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②殺害
二人相憎,而欲相賊也。(《韓非子》)
116.族
(1)名詞
①家族,指同姓的親屬
聚族而謀之曰。(《莊子·五石之瓠》)
②種族,民族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過秦論》)
③類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師說》)
④(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
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庖丁解牛》)
(2)動詞,滅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宮賦》)
(3)形容詞,衆
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
117.卒
(1)名詞
步兵
旦日飨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鴻門宴》)
(2)動詞
①死亡
初,魯肅聞劉表卒。(《資治通鑒》)
②完畢,結束,到……止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東南飛并序》)
118.走
動詞
①跑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蘭詩》)
②逃跑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石壕吏》)
③通達
骊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阿房宮賦》)
119.左
名詞
①左邊
佛印居右,魯直居左。(《核舟記》)
②東面,古代地理上以東為左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揚州慢》)
③貶谪,降格
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琵琶行并序》)
120.坐
(1)名詞,座位
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鴻門宴》)
(2)動詞
①古人席地而坐,兩膝着席,臀部壓在腳後跟上
項王、項伯東向坐。(《鴻門宴》)
②留守
楚人坐其北門,而覆諸山下。(《左傳》)
③犯法,犯罪
王曰:“何坐?”曰:“坐盜。”(《晏子使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