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随着中國對外開放的擴大,越來越多的國際人才選擇到中國追尋夢想。建設一流國際社區,成為許多城市提升人才吸引力的着力點和突破口。
首都國際人才社區是北京市着力打造的優化發展環境、吸引國際人才的創新品牌。截至目前,已形成中關村科學城、新首鋼、通州、順義等8個國際人才社區。
啟動建設以來,各社區努力完善配套設施,提高人才承載能力,積極營造“類海外”發展環境,主動将境外人員納入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體系,引導外籍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增進中外居民情意和文化融合。
外籍居民不僅親眼目睹了中國發展的輝煌成就,還切身感受到鄰裡間的溫暖“親情”。近日,記者走進順義國際人才社區,采訪了幾位外籍人士,聽他們講述生動鮮活的中國故事。
茉莉花—— “我願成為一座溝通中外的橋梁”
茉莉花日常檢查小區設施。
“滑梯區的護墊需要更換了。”
“可以在小區增加一些運動設施嗎?”
“晚上路燈太暗,建議檢修一下。”……
8月的一天,伴随着咖啡飄香,在順義新國展社區裕京花園小區的居民議事會現場,數十位外籍居民正你一言我一語探讨着小區裡的大事小情。作為活動組織者,來自波黑的物業經理茉莉花邊聽邊問,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寫滿了居民提出的訴求。
坐落于溫榆河畔的裕京花園小區,屬于典型的國際社區。“可能是礙于語言不通,對于社區共治,外國居民之前參與度并不高。”新國展社區黨支部書記趙華對記者說,如何深入了解外籍居民需求,成為擺在社區居委會與物業公司面前的首道難題。
探索國際人才社區治理新模式,精細化創新不可或缺。
2014年4月,裕京花園的物業公司決定設立一個崗位,聘請外籍居民擔任,專門負責收集解決居民訴求。很快,“中國通”茉莉花進入了公司的考察視線。
1979年,茉莉花跟随身為外交官的丈夫第一次來到中國,兩年時間裡,她不僅學會了漢語,也愛上了這個古老的國度。“在中國,我體會到了家的溫暖,特别是人與人之間親切友好的氛圍,讓我無法忘懷。”深感與中國有緣的茉莉花選擇在此定居,而這一待便是42年。
多年來,她從事過很多職業,餐廳經理、外企公關、銷售總監,也去過很多地方,上海、廈門、天津……7年前,本該退休的她決意接受邀請,擔任物業副總經理。
“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創意,還有很多精力可以釋放。”“新官上任”的茉莉花在每天上下班高峰期,都會守在小區門口,挨個向居民做自我介紹、留聯系方式,為外籍居民提供實用的生活建議,這讓茉莉花迅速摸清了業主們的生活訴求。
掌握需求後,緊接着便是要解決問題。茉莉花決定在每周二上午舉辦“咖啡議事會”,邀請外籍居民參加,共同說看法、提建議,再經由她整理後反饋給居委會與街道等部門。
“茉莉花就是外籍居民的‘12345’。”在趙華看來,這位“洋經理”的出現,拉近了居委會與外籍住戶之間的距離。
“趙主任,有好多外籍居民說,小區對面空地光秃秃的,影響美觀,大家想一起栽些綠植。”一次溝通過程中,茉莉花帶來的居民反饋,讓趙華當場愣住了。“沒想到,外籍居民還願意投入精力改善小區的周邊環境,這說明他們真正把這裡當家看待了。”趙華感歎道。
經過溝通協商,雙方一拍即合:由居委會負責聯系綠植栽種,茉莉花則負責組織居民參與。前前後後兩天時間,近2000平方米土地便順利完成補種,赢得大家的一緻好評。
如今,裕京花園裡的各個路牌都加上了雙語标識,物業公司開設了雙語窗口,各種通知手冊也有了英文版……在茉莉花的推動下,一個“國際範兒”十足的新型社區赫然在目。
2019年,茉莉花通過了順義區“梧桐工程”外籍高層次人才相關申請條件,經區總部人才服務中心推薦,成功取得中國“綠卡”,即外國人永久居留證。
“能夠獲得中國‘綠卡’,我真的特别開心。”茉莉花說,“我願成為一座橋梁,讓更多外國人了解中國、愛上中國,一起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龍小西——“我是外國人,但不是外人”
龍小西參加社區端午節包粽子活動。
先在誘捕籠底鋪上紙,再将貓糧放于踏闆後方,卡好安全扣……8月27日下午,在順義空港街道香蜜灣社區内,不一會兒工夫,就有兩隻流浪貓“落網”,經檢查無恙後,小家夥們第一時間被等待一旁的好心人收養。
負責本次“行動”的不是别人,正是小區的外籍居民——西班牙人龍小西。2012年懷着對中國的熱愛,她來到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讀書,畢業後,她選擇留在中國,到海南航空公司從事管理工作。3年前,她搬到了香蜜灣社區居住。
“之前,有的小野貓老是到處亂跑,一不小心還會竄出來吓到居民。”社區黨支部書記李雪英告訴記者。2019年,初來乍到的龍小西敏銳察覺到了身邊的人貓矛盾,熱衷于救助小動物的她選擇避開人群,在綠化帶深處設置固定投喂點,集中管理流浪貓。不僅如此,在她的賣力“推銷”下,還有多隻流浪貓找到了新家。
“正是通過救助流浪貓,我認識了很多好朋友。”龍小西的暖心行為,帶動不少居民加入救助行列,他們自發成立社區愛貓協會,籌集喂養資金、尋覓領養家庭。幾年時間下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區流浪貓數量得到有效控制。
“我是外國人,但不是外人。這裡就是我的家,我該為它出份力。”龍小西對記者說,她之所以救助流浪貓,也是想通過自己的付出,為改善小區環境“添柴加薪”。
在香蜜灣居住了2年,龍小西慢慢發現,還有一群人同樣在盡心守護着小區的安全潔淨——“香蜜樂助”志願服務隊的志願者每天都會輪流值班,檢查衛生死角、排除安全隐患……眼看鄰居們主動投身志願服務,龍小西不甘落後,自去年起,她正式“上崗”成為服務隊的一分子。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為更好交流溝通、傳達防疫政策,香蜜灣社區建立了面向外籍居民的社區服務微信群,安排專人24小時對接。
“那段時間,社區工作者真的很辛苦,無論我們外國人遇到什麼問題,他們都會盡力解決。”龍小西說,“在我看來,有些根本不算職責内的工作,他們也從不拒絕,這讓我很感動。”
身為志願服務隊的一員,為分擔防疫壓力,中文娴熟的龍小西主動扛起了“在線翻譯官”之責,幫忙在微信群内解答關于疫情防控的疑惑。“我下載了好幾款新聞APP,把政策法規了解得透透的,再翻譯和解釋給其他外國居民聽。”龍小西說,還有十幾位來自不同國家的外籍朋友也紛紛上陣,組建了一支志願服務小分隊,與中國社區工作者一起值守門口防疫崗,共同守衛家園。
“小西這個人十分善良,也特别親切,對我們社區工作人員很是關心。”李雪英說,去年疫情防控最吃緊時,龍小西每天中午都會到小區門口替崗,以便值勤者有時間享用午餐,就這樣堅持了好幾個月,直到疫情緩解。
“這隻是一件舉手之勞的小事,作為鄰居,本來就應互幫互助嘛。”龍小西笑着說,她非常喜歡在香蜜灣的生活,不僅因為這裡的“類海外”環境,還因為這裡有盡職盡責的工作人員,在這個“新家”,她越來越有融入感、參與感、歸屬感。
洛林—— “中國為全球抗疫提供了寶貴經驗”
洛林在家錄制英語小講堂。
今年61歲的洛林是加拿大人,從事英語教學工作的他2016年來到北京,并在此結識了來自加納的妻子。2019年,洛林夫妻倆搬至順義空港街道,性格外向的他們很快就融入了這裡的生活。
“在順義生活很方便。附近的進口超市、國際學校有很多,英文指示标識也随處可見。”“類海外”的生活環境令洛林感到賓至如歸。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洛林夫婦選擇留在北京。“我們的社區工作人員有許多是年輕的小姑娘,那段時間,無論天氣多冷,她們都堅持站崗,絲毫沒有退縮。”社區工作者高度負責的工作态度令洛林倍感欽佩。深受感動的他也因此穿上志願者馬甲,加入其中——在小區門口為進出人員測溫,給樓道等區域消毒,還協助物業勸導外國人遵守防疫要求。
“印象最深的,還是他們夫妻倆義務為我們開展了心理疏導。”社區工作者張旭回憶稱,由于長期滿負荷工作,她一度陷入了心力交瘁的狀态。
大家疲憊的樣子,細心的洛林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他特意拉上有心理學專業背景的妻子,為社區工作者舉辦了多場小型心理講座。“小小的互動遊戲,頓時讓我們放松下來,重新燃起了鬥志。”張旭感歎道。
“我一直在思索,還能再為我的‘中國家人們’做些什麼。”參與志願服務還不夠,洛林決定發揮自己在教育方面的一技之長——為社區的孩子們免費開辦線上小講堂,分享英文故事。
“小朋友生性好動,但因為不能出門,我就想為他們的居家生活增添一些樂趣。”為了保證孩子們能準時收看,每天一大早,洛林便在家中忙碌起來。拿出精心準備的故事書,架好攝像機,洛林聲情并茂的講述,受到孩子們的熱烈歡迎。
但初期,由于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英語基礎不同,部分年齡較小的兒童存在聽不懂的問題。對于這一情況,洛林格外重視,他針對性地将講堂直播改為錄播,提前錄制好視頻後,再添加中文字幕,進而方便孩子們理解。
“雖然最終呈現出來也就幾十分鐘,但每次錄制,他都要花費近兩個小時的時間進行準備。”張旭告訴記者,自講堂開辦至孩子們回歸校園,短短兩個月時間内,洛林就精心講解了20餘本兒童故事書,且從未因個人事務中斷過。
“中國是從全球視角出發應對疫情挑戰的,彰顯出非常難能可貴的大國擔當。”在洛林看來,這些正确的做法為全球抗疫提供了寶貴經驗。
“外國人尤其要注意學習中國人的自控能力,因為減少外出對于防控疫情真的非常管用。”現在,每當認識一位新朋友,洛林都會主動介紹起中國的抗疫措施,勸他們減少外出、勤洗手、勤通風,以此提高對病毒的防禦能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