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新營銷NewMarketing
海底撈董事會主席張勇,曾在今年6月的海底撈交流會上表示,“我的營銷不錯,我個人不花錢長期占據各大頭條,别人想上都上不了。我就用幾個店試點下新産品都能上頭條,很尴尬。”
的确,剛剛過去的這個秋天,海底撈又在瘋狂上熱搜。
10月29日,微博網友一則“帶媽媽去海底撈過生日”的視頻引發關注。視頻拍攝者表示,媽媽當天感動得哭了,“她說從來沒有這麼多人給她唱生日歌。”一周之後,#海底撈将關停300家左右門店#的話題霸占微博熱搜榜第一,引發衆多網友讨論。
有人表示海底撈近年來品質變了,食材明顯不新鮮;也有人表示在疫情期間海底撈鬧出漲價風波後,就幾乎沒再去光顧了。衆多聲音中,不乏一些食客給出了“吃驚”的反應:明明自己每次去吃海底撈都要排大隊,怎麼會突然關店300家?
這兩條熱搜詞條背後,是海底撈服務和股價的冰火兩重天。為什麼顧客至上的服務換來的卻是市值的一瀉千裡?在關店止損之外,海底撈還能做些什麼?
海底撈過度的服務,消費者不買單
菲利普·科特勒在《營銷管理》中對營銷做過一個精簡的定義:有利可圖地滿足客戶的需求。而在“有利可圖”之前,我們可能還需要厘清顧客的需求到底是什麼?在《增長結構》一書中,作者王賽指出“市場學中的答案是:需求=欲望 購買力。欲望不等于需求,能被支付的欲望才是需求。”
回歸到海底撈本身,周到的服務到底是不是顧客的需求?消費者又是否願意為企業過度的服務買單?簡言之,如果海底撈模糊了消費者需求,那麼後果必然是業績不佳,營收不利。
在一份微博調查中,49.5%認為“海底撈過度服務”。有網友直言,“安靜吃個飯,去什麼海底撈,自找不自在”。可見,海底撈工作人員被培訓過的機械式服務,或許隻是品牌方的一廂情願,而消費者并不想為此買單。就算擦鞋、美甲、唱生日歌等驚喜服務可以滿足一部分顧客的需要,但不能忽視的是,這些小事也着實增加了運營成本,從而攤薄企業利潤。
更加尴尬的是,海底撈在疫情後仿佛陷入了“為了服務而服務,實際産品品質跟不上”的怪圈,負面消息不斷。
去年疫情複工後,海底撈門店被消費者質疑菜品漲價。2020年4月10日,海底撈發布緻歉信表示“此次漲價是公司管理層的錯誤決策,即日起門店菜品價格将恢複至疫情前的标準。”漲價背後,是海底撈在盡力壓縮成本的事實。
今年3月,消費者們發現海底撈的“牛肉粒變素了”。海底撈客服對媒體表示,“确實已在上海部分門店試點将牛肉粒替換成一種大豆素肉制品,主要是因為之前很多顧客将牛肉粒小料當作菜品無限制使用,造成了浪費”。而後,對于節省成本的論調,海底撈官方給出了回應,稱“味伴侶作為一種植物蛋白産品,使用了創新技術制作而成,成本比牛肉粒要高”。在宣布該消息的同時,海底撈透露3月5日起,在上海的31家試點門店将開始把牛肉粒列入菜品菜單,即約50g/份,售價為0.8元。就此,海底撈免費的“番茄湯 牛肉粒”靈魂CP宣告下架。
最近的一次風波事件發生在10月,河南一消費者發現海底撈旗下門店銷售的72元一份撈派脆脆毛肚缺斤少兩。根據新聞報道,這份撈派脆脆毛肚的規格約為200g,但在消費者要求店員稱重時發現實際重量隻有138g。此後,海底撈先是表示“員工操作失誤”,而後又稱是“毛肚縮水導緻”。這前言不搭後語的回應,實在令網友摸不着頭腦。
一直在“服務”上下足功夫的海底撈,仿佛在服務上也越來越不走心了。與此同時,品牌并沒有為顧客創造出更多的價值。在競争越來越激烈的火鍋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不要忘了,随着時間的推移,消費者的需求和競争者格局是在不斷變化的。
後來者的差異化定位,正搶奪消費者心智
能否找準定位、創造需求的同時跟進需求變化?海底撈放棄做的事情,便是後來者們的機會所在。
呷哺呷哺集團旗下的高端火鍋品牌湊湊,通過“火鍋 茶憩”的差異化定位打開市場。其獨具一格的裝潢風格和高顔值擺盤,滿足了消費者拍照發朋友圈的社交需求,海鮮棒棒糖、貓爪蝦滑、QQ企鵝丸等網紅産品也在社交媒體端幫湊湊達成了自傳播效應。無限續的鴨血和豆腐,餐後免費送的甜品冰沙,更是湊湊給消費者提供的“既不擾民又實為貼心”的增值服務。
在9月的秋季新品發布會上, 呷哺呷哺集團董事長賀光啟首次披露了湊湊的增長數據:過去5年來,湊湊年營收複合增長率高達280%,平均每12天新開一家餐廳。2016年至2020年,湊湊營收分别為0.1億元、1.2億元、5.6億元、12億元、16.9億元。今年上半年,湊湊營收已超11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将近一倍,占呷哺呷哺集團總收入近40%。
作為呷哺呷哺第二增長曲線,湊湊在其專注的一二線市場越發如魚得水了。
另一家被業内定義為火鍋界獨角獸的 “巴奴火鍋”,則是十分注重産品主義。一句“服務不是巴奴的特色,菌湯和毛肚才是”,讓厭倦了海底撈過度服務、同時看中火鍋口味的顧客們找到了歸屬。
巴奴毛肚火鍋創始人杜中兵坦言,曾經也學着海底撈在服務上下功夫,“但時間一長,你會發現這些東西真的沒有任何力量,做得越來越沒有自信。”而後,杜中兵發現,“顧客的消費是因為你能給他帶來價值。求人不如求己,死磕自己最有價值。所以我們開始走産品主義的路。”
為了保證品質的穩定,巴奴持續加大在供應鍊上的投入,目前已經在華北、華中、華東、華南建立起4座中央廚房。
在湊湊和巴奴之外,今年另一個不可忽視的火鍋品牌,是已于9月提交招股書的撈王。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撈王成功上市,它将成為繼海底撈、呷哺呷哺之後的第三個上市的火鍋企業。
而撈王成功的關鍵,恰恰在于其定位的差異化。在川味火鍋賽道近乎飽和的情況下,撈王試圖從粵式火鍋實現突圍。主打胡椒豬肚雞,強調湯底熬制的撈王,更是迎合了時下消費者健康飲食的心理。
眼下,對于海底撈這個中式餐飲大佬來說,火鍋賽道内後有追兵,火鍋之外的整個餐飲行業,也有不少新銳品牌跑了出來。
疫情後的餐飲界,細分賽道百花齊放
10月27日,喜姐炸串宣布完成2.95億元A輪融資,由源碼資本與星納赫資本聯合領投。近乎同期,誇父炸串也宣布完成數千萬元A2輪融資,累計金額已超過1.5億元。
炸串之外,還有鹵味。據媒體統計,截止10月,已經有9個鹵味品牌完成10輪的融資。
- 4月,專做外賣的鹵味火鍋品牌“京派鮮鹵”完成百萬元級天使輪融資;
- 5月份,做特色風幹辣鹵的連鎖品牌“菊花開鹵味”宣布完成1億元的B輪融資;
- 10月,熱鹵品牌“研鹵堂”完成數千萬人民币A輪融資,由華映資本獨家投資。
顯然,海底撈沒講好資本故事,并不妨礙後來者們對資本的追逐。畢竟餐飲的盤子足夠大,消費者的需求也實為多樣。正是因為在越來越多樣的消費需求中挖掘出了足夠有力的細分賽道,這些相對輕量的玩家們一個個走到了資本面前。
除了做好消費者洞察之外,玩轉營銷,也是他們赢得消費者和資本青睐的不二法寶,比如眼下正沖刺上市的老鄉雞。
在平價快餐産品之外,老鄉雞的土味營銷很讓人上頭。企業最近一次沖上熱搜,是因為老鄉雞官博的“佛系”運營。據悉,運營同學隻需要每天發布“咯咯哒”,就可以完成工作。
在網感十足的社交媒體營銷之外,老鄉雞的創始人束從軒也經常跑出來為自家代言。雖然營銷痕迹明顯、手法笨拙,但形式上又十分貼近品牌定位,讓你挑不出毛病。
去年疫情期間,束從軒“手撕員工減薪聯名信”的視頻在網上走紅。作為對員工請求減薪的回應,他表示“哪怕是賣房子、賣車子,我們也要千方百計地确保你們有飯吃、有班上!”之後不久,束從軒又花200元搞了一場土味戰略會,帶領老鄉雞走紅破圈。
去年9月,老鄉雞請來嶽雲鵬代言,并進行了多次聯動營銷。最近,束從軒又以“CJO”首席養雞官的身份登上了綜藝。僅僅在宣發期間就使足了力氣,通過一來一回的逗趣互動,束從軒和老鄉雞官博在社交媒體上賺足了眼球。不管最終能否成功“敲鐘”,老鄉雞的品牌影響力已經全面打開。至少在社交媒體營銷上,沒有哪家中式快餐可以與其媲美。
疫情後的餐飲界,巨頭們叫苦不叠,但小衆細分賽道内卻百花齊放。或許未來,不斷露出尖尖角的小而美的品牌們,會帶領餐飲行業走向新時代嗎?
小結:
對于海底撈而言,這次“踩刹車”的行為對業績的影響可能利大于弊,擁有品牌資産作為護城河的海底撈不會輕易倒下。
但從更長遠的發展角度看,當資本湧入餐飲賽道,越來越多的新消費品牌被年輕人追捧。作為餐飲界老大哥的海底撈是不是也該回過頭來,看看身後的世界了。别等到《海底撈你學不會》變成“海底撈:你,學不會”,再追悔莫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